甘肃天水社火秧歌表演形式化特征分析

2021-11-12 18:57林远航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社火秧歌天水

林远航

(内江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秧歌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对我国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甘肃是秧歌的重要起源地,秧歌长期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居民通常会在每年的正月期间,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并随着优美的歌声跳起秧歌。后来秧歌成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种类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活动。本文以甘肃天水社火秧歌表演形式化特征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甘肃天水社火秧歌文化的重要性及为其传承作出贡献。

一、甘肃天水社火秧歌的发展历史

社火秧歌是甘肃天水人民庆祝春节的传统活动,换言之就是春节期间甘肃天水人民的大狂欢,它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天水社火秧歌属于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古代人民对火的敬仰,“社火”,分开来解释,社是土地神,火就是火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天水社火秧歌也逐渐从传统的表演形式转变成了集唱、跳、演奏于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增添了轻松娱乐成分,慢慢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艺术娱乐活动之一。甘肃天水是我国社火秧歌的主要传承地,在周秦时代就有对社火的描述,并且那个时代的傩礼就是以社火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汉代以后,傩礼的规模更为庞大,每年末都会举行傩礼。北宋时期,傩礼中加入一些娱乐成分,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一直到清朝,傩礼才彻底进入表演阶段。甘肃天水春节期间,总会有一些民众自发组织社火秧歌的表演节目,到各个村庄里进行表演,这种表演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甘肃天水社火秧歌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管是政府还是群众,对秧歌艺术文化的喜爱之情都越来越浓厚,对秧歌的发展更加重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甘肃天水人民来说,正月闹社火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而秧歌作为天水社火的表演形式,成为甘肃天水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更好地发展社火秧歌,重点在于创新,创新主要展现在音乐、舞蹈、服装等方面,除了保留原有的地方特色以外,还要结合其他地区的社火秧歌文化。音乐的多样化风格以及舞蹈的花样在甘肃天水社火秧歌中是非常突出的,道具也由原来的单一道具变成今天的灯笼、花等等多种道具,表演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等,并且加入了很多新的表演节目,比如划旱船、铁芯子等等。

天水社火秧歌通常在角落和广场表演,由于有一部分社火秧歌中添加了戏曲表演成分,导致表演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因此大多数家长都不赞同孩子学习社火秧歌。由于学习者的缺失,一些高难度秧歌动作无法有效地展现与延续下去,导致秧歌技术传承逐渐出现断层。到现在为止,很多秧歌艺术的精髓已经失传,从而阻碍了社火秧歌文化的发展。

三、甘肃天水社火秧歌的表演内容

甘肃天水社火秧歌的表演方式大同小异,都属于民间自行组织表演的春节活动,其中包括太平鼓、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铁芯子、打铁花、耍腰鼓等等。

(一)太平鼓

太平鼓历史悠久,发展到现在有上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汉族的鼓舞,是甘肃天水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民间表演方式,有着独特的风格以及浓郁的西北风情,并且有着“天下第一鼓”的美称。每次秧歌节目的高潮部分,都可以看到太平鼓的身影,表演形式是龙腾虎跃,鼓手前后左右翻滚,上下起落敲打,有种万马奔腾的感觉。太平鼓有很多种表演内容,比如大轿迎宾、黄河儿女等等,根据表演内容的不同,表演人数也大不相同,甚至会出现108个人同时演出的现象。鼓点呈现出高、中、低三种打法,不断变化,表演者们也不断变换队形,呈现出两军对垒、金龙咬尾等形式,热闹非凡。

(二)铁芯子

铁芯子的核心是钢筋,将钢筋固定在桌子上面,把2-3 个10 岁左右的男孩捆绑在上面,表演者站在宝剑之上,不出声说唱,主要以装扮奇特闻名。

(三)踩高跷

在秧歌当中表演高跷,别称叫高跷秧歌,在全国都非常出名,表演者都是用双脚踩木高跷的形式进行表演,不过一般踩高跷都是以舞队的形式出现,很少由一两个人演出,基本上都是十几个人,其表演方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由多名男女对舞,边舞边唱。不同的地区,高跷的高度也大不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从以前的媒婆、小二这些上不了台面的角色,到现在的三国里面的刘备、张飞、关羽等等。踩高跷表演者用的服装道具跟戏曲所用的服装道具很相似,比如手绢、扇子等。表演风格根据表演的不同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文跷注重情节表演,武跷注重技术表演,甚至有些演员还为踩高跷编创了一句顺口溜,“堵单堵,高跷过来快些躲,踩着你,买上二两果丹皮”。

四、甘肃天水社火秧歌的表演功能

(一)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是当前天水社火秧歌的重要功能,这种功能的形成与戏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火秧歌在以前只是一种祭天仪式,随着社火秧歌的逐渐发展,将社祭仪式、驱傩仪式、百戏三种社会活动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新时代的社火秧歌,在保证自身具备很强的文化功能之外,还增添了娱乐功能。人民群众对于社火秧歌的认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社火秧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乐趣,新元素的加入也让社火秧歌出现了不一样的景象,激发了甘肃天水人民对于社火秧歌的热情。

(二)宗教功能

宗教信仰可以让人们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通过对社会民众进行采访,发现部分民众在参与社火秧歌的表演时,表现出极强的宗教信仰意识。他们不计较自身利益,为社火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地参与到社火秧歌表演中来,期盼得到神灵的庇护。社火秧歌本身的意义与其他表演形式有所不同,它不但可以让群众的身心得到放松,还可以为家里驱除邪气。这从某些祭祀活动当中运用社火秧歌也可以明显看出来。由此可见,社火秧歌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在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五、甘肃天水社火秧歌的基本特征

(一)音乐特征

社火秧歌的音乐使用比较随意,与现代人们追求简单随性的音乐风格相似。甘肃天水社火秧歌的音乐整体上呈现出豪放、简单以及节奏欢快的特征,乐器以锣鼓以及管弦乐器为主。此外,从以前到现在,社火秧歌中的音乐和舞蹈一直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舞蹈艺术不断更新换代,音乐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不断革新发展,不同的音乐衬托出来的舞蹈意境也大不相同,可以激发舞蹈创作者的热情,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在社火秧歌的表演中,舞蹈与音乐二者相通,音乐能让舞者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加完美,可以让观众在享受优美的舞蹈的同时,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加深观众对于社火秧歌的认知。

(二)舞蹈特征

在甘肃天水社火秧歌的表演中,很多节目对于节奏、动作的要求都非常高,而且还非常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俗称接地气,主要的道具和戏曲表演极为相似,比如扇子、手绢、红绸等。由于受甘肃天水地理位置的影响,当地社火秧歌尤为流行,其就是一种把说、唱、跳三者融为一体的表演方式,道具丰富多样,不同的道具所取得的效果自然也就大不相同,从而构建出具有特色的甘肃天水社火秧歌。

六、总结

秧歌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不同地区的秧歌,有着不同的特点,在甘肃天水当地,原本秧歌只是用来向上天祈求来年可以风调雨顺的,后来经过广泛流传,融入了地方民族文化,才演变成现在的社火秧歌。甘肃天水社火秧歌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内涵,无形之间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在社火秧歌的队伍中,成员大部分都是农民和工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节目档次逐渐上升,这对推广社火秧歌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火秧歌在我国其他地方也逐渐流行起来,它的种类非常多,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各地区的群众都乐在其中。这些年来,我国政府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重视起来,还有些地方政府将社火秧歌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社火秧歌天水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闹社火
昌黎地秧歌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天水之镜像》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