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下的音乐教育

2021-11-12 18:57王姝懿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

王姝懿

(辽宁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一、“大教育”理念的内涵理解

什么是“大教育”?笔者从横向、纵向、全局三个维度对“大教育”进行理解。以横向的视角,“大教育”是全人教育,即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对全民的教育。“大教育”使所有受教育者在教育方面受到公正与平等的学习权利。以纵向的视角,“大教育”是终身教育,为全体人民创造可以终身受教育的条件,让其可以随时随地都受到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充分的准备。以全局的视角,“大教育”是和谐教育,它让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谐发展,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坚持大教育观,必须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课堂教育”观念,要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大教育体系。大教育体系在空间上包括家庭、社会;在时间上拓展到人的终身。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贺词中,指出“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二、大教育下的音乐教育

中小学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教学中组织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智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音乐是情感性艺术,它通过音响、旋律、节奏、歌词、画面等作用于学生的感官,音乐教育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音乐教育是用音乐去教育人的过程,其过程应该由浅到深。“大教育”要求音乐教育不再是以书本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念的“灌输式”教育,而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后,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音乐与其他事物间的共性联系,以及隐藏在音乐背后更深入的哲学问题,掌握一种“透过表面现象发现其本质”的认识论和价值观,以此实现全面育人的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它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每一堂课的价值实现,重视对学生成长的发展,而不是拿分数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我们要增强教育教学的人文性特征,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教育的初心是“立德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关注的焦点,也是所有教师需终身思考与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当下学校教育中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加强:从人的生存能力出发,应加强服务社会与服务大众的实践能力;从人的社会文化出发,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能力;从人对未来的适应性出发,加强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及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升自我知识储备的能力;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方面出发,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有甘于自我奉献的自发性。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当下传统固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已经不再完全适应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时仍关注的是教材内容,缺乏对教材内容的知识整合与提炼,以及没有对教材内容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内涵进行挖掘与拓展,没有进一步对教材内容中的育人价值进行研究与提炼。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只关注教科书上所呈现的知识概念,过于依赖教科书,缺乏核心知识的整合与提炼,导致教学碎片化,这样不利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大教育”下的音乐教育,让音乐教师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与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同时,去寻找音乐与人、社会、自然、哲学等万事万物之间的共性联系。在掌握音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引申关于音乐之外事物之间存在的意义联结,对音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更熟练地掌握,从而达到在音乐学习的同时提高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自然认知的能力。例如,音乐中有不同节奏的节拍,我们所常见的二拍子、三拍子,这些节奏型往往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并且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这种周期性循环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时、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一星期的七天。再有数学学科中的圆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都有周期性的原理。我们音乐中三拍子的节奏型在打节奏时,往往采用用手画等边三角形来表现三拍子节拍的规律。在学习这种节奏型时,教师可采用提问法对学生进行课堂导入,向学生提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有没有什么现象或是原理是有固定的周期性并一直处于循环的过程?”这类问题。随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自由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自发自愿地投入音乐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周期性的概念。

再如,对中西方音乐进行鉴赏时,我们可以通过对中西方音乐上的调式调性进行对比分析,在学生较好地掌握民族调式与西洋大小调式的知识与技能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以中西方哲学思想为视角,中国最具代表的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古代的思想观念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一、三、五、七、九”五个数为天数,“二、四、六、八、十”代表地。在我国古代以“五”为核心的文化数字数不胜数,如:五行、五德、五礼、五味、五谷等。“五”有协和之意,如人自身的五官、五脏等。古人认为五为天中之数,有谐和之意,对应着我国“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音乐方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礼记·乐记》中提出“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西方最具代表的是七声音阶,即C、D、E、F、G、A、B。在西方文化中数字七是一个神圣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数字,它被广泛地用于西方日常生活中,如:希腊七贤、七大圣礼等。古希腊认为7 是完美的数字,它是3 与4的和,代表着三角形与四边形,这两种形状在古希腊都是完美无缺的。西方哲学观点中提出矛盾与冲突、对立与统一,尤其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在西洋大小调式中运用了下中音与导音构成了不协和音程。针对上述所提出的哲学思考,教师应提出:“为什么民族调式多以五声音阶为主?”“西洋大小调多以七声音阶为主?”“是什么原因让民族调式与西洋大小调形成音阶形式上的差别呢?”等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较好的知识迁移,了解中西方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以及在音乐中的体现,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三、结语

面对信息化“爆炸”,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电子科技的极速发展,为人们创造了终身受教育的条件,“大教育”的提出,打破了学习、生活、休闲的边界,使其互相开放、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有学习的条件。教育领域的教育方法、过程、理念等,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处于不断变化和探索之中。“大教育”对教育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要求教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及“全面育人”的理念,开展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建设。音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音乐独有的作用与功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同时,自主自发地去建立音乐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普遍联系,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终身学习的意愿,发现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与作用,并能实际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现音乐本身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学生掌握一种“透过表面现象发现其本质”的认识论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