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伤角度浅析基罗加的童年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2021-11-12 01:04蒋淳
文学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创伤死亡

蒋淳

摘要:乌拉圭的作家奥拉西奥·基罗加(HoracioQuiroga,1878-1937)被称为“拉美短篇小说之王”,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多数是日常生活中关于死亡与恐怖的故事,这与他一直被死神纠缠的人生经历脱不开干系。这次笔者选取了短篇小说集《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中的一篇《死去的人》,并对此从创伤理论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此来展示作者的经历对他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奥拉西奥·基罗加、死亡、创伤

二十世纪拉美文学大爆炸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魔幻现实主义也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乌拉圭的作家基罗加的作品在写实中时不时会融入一些神秘的奇思妙想,令人回味无穷,惊悚莫名。而本文选取的短篇小说《死去的人》,发表于1928年6月,是他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虚幻与真实交叠其中,对主人公濒死状态下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很明显地表露了他对于突如其来的死亡的习以为常。因此本文选取了这本小说来从创伤角度进行分析,为了了解作者为何会对死亡持有这样的态度。

一、基罗加的童年经历

《死去的人》讲述了一个男子在劳作完后想要跨过铁丝网去雀稗地上躺着休息一会儿,却不小心在树皮上滑了一下,倒在了地上,被自己手中掉下的砍刀刺穿了身体,猝不及防的去世了。虽然看起来有一丝荒谬,但却又是真实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篇文章非常短,没有过多的情节,仅仅是在描述这个男人的濒死状态下的心理活动。主人公看着周遭熟悉的一切,自己倒在地上死去,他想要与死亡抗争,可终究无能为力。可以看出,在作者的笔下,死亡是荒诞的,是突如其来的。然而,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态度呢?

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一书中提出,创作家的童年经历对他们的创作起到的很大的影响。在他对许多创作家,诸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的童年进行研究后,他认为创作家作品中多多少少地反映了童年时期所经历的事情对他们的感情上产生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生平对于理解他们的作品思想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篇小说中流露出来的基罗加对于死亡的看淡和意外死亡的正常化,也和他年轻时的经历脱不开干系。因此,为了分析这篇小说,我们要回顾他年少时的经历,来看看是什么样的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纵观基罗加的整个创作生涯,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展现出了身边人的死亡对他整个人生的影响。1879年,他们家一同出游,在此过程中,他的父普鲁登西奥·基罗加由于猎枪走火导致当场身亡。他母亲因受到惊吓而失手导致当时两个月大的基罗加摔落在地,以致脑震荡。为了治疗疾病,他们搬去了阿根廷。再后来他母亲再嫁,可是好景不长,他的继父因为突发中风而无法说话了,之后在作者面前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01年,他的两个姐妹感染伤寒死亡。次年,他在为好朋友德里科·费尔南多擦拭手枪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手枪走火,他亲手打死了自己的朋友,随后便移居阿根廷。因此,可以看出作者从小身边就发生了多次意外死亡,可以说死亡是伴随着他成长的事情之一。这些死亡带来的打击很大程度上地影响了作者对于死亡的态度,给作者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因此我们可以从创伤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

二、从创伤角度来看《死去的人》

“创伤理论”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在她的著作《沉默的经验:创伤、叙事与历史》中提出的。她对“创伤”理论做的相应的定义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此外,弗洛伊德还在《精神分析概论》中表示,“创伤”主要源于战争、暴力事件等恐怖的体验中。他把作家的创作情节归结于童年生活中的创伤性经验。多数情况下,作家并没有直接在作品倾诉那些折磨他的具体的烦恼和痛苦,他构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文艺家往往在作品里表现被压抑到深层的童年和幼年的记忆,他们用心理传记(psychobiography)的方法研究艺术家及其创作,把文艺家的创作看成是其长期心理生活过程的一个产物。弗洛伊德说过,“只有具有列奥纳多童年经验的人才能画出《蒙娜丽莎》”。同时,也还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进行了此类的分析。另外,还有心理学家用类似方法分析了毕加索童年时期的遭遇造成的心理创伤对他绘画生涯的影响。由此可得出,研究一个作家的生平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外界发生的事情上,更要关注到这些事情给他们内心造成的创伤和冲击。

对于基罗加而言,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他童年经历的周围人的意外死亡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创伤。在《死去的人》中,男子也是因为荒诞的意外而死去,由此可看出,在他心中死亡的来临是并不会提前打招呼的。“那汉子抗拒着——这可怕的事太意外了!他想:这是一场噩梦,确是一场噩梦!有什么变化吗?什么变化也没有。他放眼望去,难道那个香蕉园不是他的吗?难道他没有每天早上来清理香蕉园吗?谁认得这就是他?香蕉园他看得非常清楚,园里十分稀疏,那些宽宽的叶子显露在阳光下。叶子就在那里,很近,都被风吹破了。可是现在却一动不动......这是中午的宁静,马上就该十二点了。”什么也没有改变,周遭的一切都和往常一模一样,时间也丝毫没有改变地前进着。他还记得是谁在吹口哨,他还看到他的马在他的不远处,他想,“死亡!但是这有可能吗?那么多天都在黎明时分持砍刀走出家门的,不就是这个汉子吗?他的那匹马——他的拉卡拉,不就在离他四米远的那个地方,小心翼翼地闻着有刺铁丝吗?”他一下子都没能明白发生了什么,就突然地被迫离开了。就像基罗加父亲和挚友的离去,毫无预兆,周围的一切都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改变,但人却在死去,这一切都仿佛一场可怕的噩梦。

此外,基罗加的父亲意外死亡时,母亲正因为他还小并且生病了在照顾他,因此他将父亲的死因归结到自己的头上,觉得内心充满了愧疚。当在后来他失手枪击了自己的挚友后,他更是觉得自己是个罪人,这些死亡都是自己导致的。这也导致了他的悲观情绪,他相信宿命论,因此在他看来许多的努力和挣扎都是无用的,带着一些冷血的情结,这一点也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反应。“死亡。在生命的流逝过程中,人们时常会想到,经过无数预备性的年、月、星期和日子,总有一天轮到自己走到死亡的门槛。这是必须接受的和可以预见的不可避免的法则。我们过于经常地让自己愉快地想象到那个时刻,其中尤其是想象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的那个时刻。”“还......?还没过两秒钟,太阳恰好还在同一高度;影子连一毫米也没有挪动。突然,就在谈到死亡话题的这一长段的时间里,决定了躺着的那个汉子的命运:他正在死去。”这都是基罗加以上帝视角写下的对死亡的看法。当他一次又一次经历了因为可笑的意外而导致的亲人及朋友的死亡后,他便明白了死亡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并且可能是因为任何一个始料未及的原因。就像《死去的人》中一样,那汉子只是劳作完想要跨过铁丝网去雀稗地上躺着休息一会儿,却不小心在树皮上滑了一下,被自己手中掉下的砍刀刺穿了身体。命运的无常,童年的创伤记忆使死亡在作者笔下就像吃饭睡觉一般平常。

三、结语

该书译者在译序中写道:“基罗加的作品虽然有爱伦·坡、吉卜林、莫泊桑、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影响痕迹,但他绝不是他们的模仿者。他从拉丁美洲独特的社会生活和神秘的大自然中汲取素材,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营造背景气氛,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前人的浓烈色彩和个性。”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奥拉西奥·基罗加年轻时所经历的家人、挚友的意外死亡对他创作生涯的重要影响,我们也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他对于死亡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的客观的态度,死亡可能是因为任何不起眼的小事,也可能在任何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到来。通过从创伤理论角度来分析,我们能在这篇《死去的人》中感受到,他的经历对他造成的创伤,使他的作品中充斥着死亡的荒诞和突如其来。

参考文献

【1】(乌)奥拉西奥·基罗加.《死去的人》[M]//《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林光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版

【2】(奥)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M]//《现代西方文论选》,林骧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版

【3】(奥)弗洛伊德:《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的童年的一个记忆》[M]||《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陈伟奇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版

【4】Caruth, C.,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5】王先霈.《從压抑与释放看文艺的功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张建春:《写作也是一种疗伤手段——创伤理论视角下的《我的父亲母亲》》[J].《芙蓉》201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创伤死亡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疗效观察
低位窦道伤口2例治疗经验及文献复习
格罗瑞创伤后的女性自我
浅析《仪式》中塔尤创伤的根源
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