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普遍性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2021-11-12 01:43刘楚武
文学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解决策略

刘楚武

摘要: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大环境中,名著阅读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为了应试成绩而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学生普遍缺乏对名著的完整阅读。如果能消除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敬畏感,将名著阅读与应试脱钩,或者在应试中更侧重对非识记性内容的考查、文体上更多样化,充分认识到名著阅读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名著阅读教学的效果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关键词:名著阅读;普遍性问题;解决策略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个市级高中语文教研会议,该教研会其中一个议题是总结《红楼梦》阅读教学的经验。本市在市教研室的倡导和主持下,多年来一直开展有关《红楼梦》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了广泛贯彻落实,本市每年都举办一场“阅读《红楼梦》知识竞赛”,并且为此在全市统考的期末调研测试命题中增加了相关的考查内容。本次教研会上邀请了几位在指导学生参加“阅读《红楼梦》知识竞赛”中获得佳绩的语文教师作了经验分享,其中一个教师谈到他的做法就是印发海量的学习资料让参赛学生在赛前进行集中的高强度的背记,此方法卓有成效,甚至有的学生在没有完整读完整本《红楼梦》的情况下,也能参赛获奖。

诚然,从应试、竞赛的角度看,这种做法相当高效,但是从学科本位来看,这完全就是肢解名著,投机取巧,害人不浅。以《红楼梦》阅读教学作为一个契机,笔者一系列的经典名著阅读教学探索中发现了一些典型的问题,亦对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了一番探究。

一、需要消除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敬畏感

很多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都会有阅读心理障碍,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对名著有着强烈的敬畏感,甚至恐惧感,总觉得名著是高深莫测的,文字的背后有着深奥的涵义,伟大的作家都是神圣不可接近的,不是我们常人能读懂的。这是传统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弊病,我们在引导学生正式阅读之前,往往都喜欢对作家、作品作过多的解读和推介,给学生过多地“剧透”了作家作品。虽然我们的初衷多为培养学生的阅读期待,但是这样又容易让学生先入为主地产生了与名著的距离感。其实文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的提炼,因而都是很接地气的。如果能适当地减少对名著的空洞的理论化的导读,适当培养学生阅读实践的执行力,让他们尽可能不要带着思维惯性去开始阅读,反而容易让学生发现其实名气再大的名著,也不是想象中的晦涩艰深,反而很多名著都是贴近生活、有着很强的可读性的,久而久之他们就有了更强烈的阅读欲望。事实上,不少学生对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都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去读那些名著,一大原因就是他们对名著有着强烈的敬畏感,阅读就会因为敬畏感而产生距离感,进而影响了阅读名著的行动执行力。

二、名著阅读与应试挂钩需要谨慎

名著阅读是公认的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见效慢,周期长,需要脚踏实地地引导学生坚持长期的阅读积累,才能有明显的成效,急躁不得。长期的阅读积累,不单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而且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感知、获得文学艺术的美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如果将名著作为考查内容直接与应试掛钩,就会导致某些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的教师或者学生为了走捷径而去专门背记那些所谓的学习资料,根本静不下心去阅读整本名著。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这种担忧绝对不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尽管在语文试卷中考查名著的相关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但是我们其实也可以对此作一些调整,更不应该以背记学习资料的方式去替代整本名著的阅读。事实上很多地方的此类试题都喜欢考名著中的某些孤立的的片段内容,缺乏对名著进行系统性、规律性内容的考查,由此导致学生名著阅读的割裂化和碎片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应试性名著阅读题应侧重非识记性的考查内容

不可否认,在应试中去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以分数作为促进名著阅读教学的指挥棒,是有着其积极意义和合理性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思考,如何尽可能去完善这种考查方式,避免其考查形式的僵化和片面化。笔者发现很多地方都在平时的测验甚至升学考试中增加了名著阅读考查内容,而其中主要考查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史常识等内容。这种考查形式的弊端是很明显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让很多学生以为名著阅读的基本方法就是识记。虽然对名著文本的内容的记忆是名著阅读的基本功,但是如果一味地去识记其文本内容,而缺乏对文学形象、文学意境、哲理思辨层面的领悟,这种阅读就是很浅层的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价值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容易就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错误地把名著阅读等同于知识点记忆式的学习。因此,应试教学中最好能增加非识记性内容的考查,特别是赏析性的内容,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学艺术的世界之中。

四、应试性名著阅读题在选材上应体现文体的多样化

笔者发现,时下很多地区的名著阅读应试教学中,其对名著体裁的选择上几乎清一色都是长篇小说,而试题中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基本上全都是关于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方面的。虽然很多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文学名著都是经典的长篇小说,但是毕竟文学艺术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小说是一种长于人物形象塑造、环境营造、情节叙事文体,而拙于情感抒发、哲理思辨、逻辑论证等。如果名著阅读题仅仅局限于长篇小说,而不能顾全散文、诗歌、杂文等文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况且在叙事性文体中,除了小说,还有报告文学、剧本等文体也是值得考查的。文体的多样化,不但能在应试层面上大大丰富考查的形式,使之更加灵活,同时无形中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营养更丰富、更全面的补充,让阅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博览群书”。

结语:必须充分认识到名著阅读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作为语文教师,当年的求学经验和现今的教学实践都让笔者坚定地认为,如果说语文学习与教学真有一种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话,我想那就必定是阅读积累了。人类的文学作品太多,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只能选读最经典的名作。这些年来应试教育的恶劣影响已经积重难返,尤其高中生在这方面已经积习难改。但是不管如何,在教学中我们都应该尽力去拨乱反正,通过长期的系统的名著阅读去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这必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2]王荣生. 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8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解决策略
如何让学生爱上大部头名著阅读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影视、学生与名著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