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中所见之中原情结与家国情怀

2021-11-12 02:13黑晓佛
文学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

摘要:敦煌自古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屡受异族冲击。在这样的忧患环境中,积淀、培养起来的是敦煌民众浓厚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汉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原王朝在精神上的依附与归向,成为敦煌民众心灵世界的主旋律之一。

关键词:敦煌变文;中原情节;家国情怀

变文在历史上是民间说唱的俗文学,是全体劳动人民自己开辟的一个文学园地。它利用各种各样的题材,在社会各个阶层广为演说。变文通过社会广大民众的爱憎而塑造出来的典型,也从不同侧面表达着普通民众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及行为取向。

敦煌自建郡以来特别是经过敦煌民众自己几百年的辛勤经营,至十六国时期,敦煌的“繁荣昌盛程度超过中原地区”。至隋唐时期敦煌民众已将代代相传下来的中原腹地汉民族和汉民众所固有的乡土观念深深的内化为敦煌自己的观念。直到吐蕃统治敦煌后,在外民族的侵凌、压迫之下,敦煌民众的这种乡土深情和中原情怀才得以充分的释放和表现。这在《王昭君变文》中有充分的体现,昭君远嫁匈奴后虽然单于想尽一切办法想让她快乐起来,但不论哪种方式都无法改变昭君对家国强烈的眷恋之情和坚贞的赤子之心。单于对王昭君倾注了无比的真诚与爱恋,给予她优厚的享受与崇高的名位,为了取悦她,更不惜破例在不适当的时节出猎为戏,让各部落的首领兵将也一同参与,这是单于宠爱王昭君的明证。面对单于的款款深情,王昭君却一心一意思念着汉家的天子,想念着远在天边的故乡,想念着将她遣嫁匈奴的故国。正如变文中所说:

行经数月,途程向尽,归家渧(啼)遥,迅昔(速)不停。停。即至牙帐,更无城郭,空有山川。地僻多风,黄羊野马,日见千群万群,(羝),时逢十队五队……

异方歌乐,不解奴愁,别域之欢,不令人爱。

假使边庭突厥宠,终归不及汉王怜……一朝愿妾为鸿鹄,万里高飞入紫烟。 初来不信胡关险,久住方知虏塞寒。

昭君一度登山,千回下泪。慈母只今何在?君王不见追来……

当嫁单于,谁望喜乐。良由画匠,捉妾陵持。遂使望断黄沙,悲连紫塞,长辞赤县,永别神州……

妾死若留故地葬,临时请报汉王知 ……

凡此种种都深情地述说了昭君登上高岭之后表现出的满怀愁思。

变文中,终此一生、她一直都是留恋汉土,即使憔悴夭亡、她也时时刻刻爱恋着故土家国。这些被强调出来的情感,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国情操的转化,如:“八水三川如掌内,大道青楼若眼前。风光日色何处度,春色何时度酒泉?”“遂使望断黄沙,悲连紫塞,长计赤县,永别神州”等。赋予了爱国思想的色彩之后,昭君的形象已经从无奈被遗嫁和亲的弱女子,转变成一个意志坚定的表率:一个富贵不能够动摇她的心志,恩宠不能够改变文化坚持的女性形象。

诸如此类的描述在变文中随处可见,可以说读整篇《王昭君变文》时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昭君眷恋家乡之情的深情描述。在敦煌变文中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是与敦煌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相吻合的。敦煌地区远在西睡,陷蕃的沉痛历史深深地烙在了当地民众的心中,他们对唐王朝的向往、对家国的眷恋之情与王昭君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王昭君的故事变相地表达了出来,可以说这类变文的演唱正符合了当地民众的心理。

这种边地生活的人们眷念中原、思归故国的内容,在其他敦煌文学作品中也可以见到相同的主题思想,其后的《张义潮变文》《张淮深变文》,都不同程度的歌诵了在边地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勇于为民族奋斗的出色将领。因为夹处在吐谷浑、吐蕃、迥鹊(回纥)、契丹等强盛民族的侵略压迫之下,敦煌百姓的生活是无法真正安居乐业、平静祥和的。

建中二年至大中二年(781-848),敦煌为吐蕃占领,其与唐土的联击隔绝,但文化上的无形脐带仍未被割断。从P.4638《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公修功德记》中我们对这一情形可以有大致的了解:

属以五色庆云,分崩帝里;一条毒气,扇满山隐。江边乱踏于楚歌,陇上痛闻矜豺叫。枭声未珍,路绝河西。燕向慕巢,人倾海外。羁维扳籍,已负筹期。敌血盟书,义毒甥舅。熊罗爱子,折根褓以纹身;鸳惊夫妻,解发钿而辫发。岂图恩移旧日,长辞万代之君;事遇此年,屈滕两期之主。

文中将吐蕃喻为毒气、豺叫、枭声,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和政治上的屈辱地位形成强烈反差,令敦煌民众痛心疾首。其对中原文化的宗仰感和归向欲在陷蕃的七十年中,及归义军时期都成为不断的渴望與热情的呼唤。这些在变文中也有所反映。

《李陵变文》中身陷异域外族的李陵,对于中原和家国的向往更是表现出一种悲壮、悲凉甚至无奈:

李陵弓矢俱无,勒辔便走,捶凶(胸)望汉国号啕大哭。赤目明心,誓指山何,不辜汉家明主。

陵闻老母被君诛,叫苦号啕而气咽。双泪交流若愉终,肝肠寸寸如刀切。 使人泣泪相扶得,沙塞遣出肠中血。良久提撕始得苏,南望汉国悲号曰:“忆往初至峻稽北,虏骑芬芬渐相逼。抽刀避面血成津,此是报王恩将得。制不由己降胡虏,晓夜方圆拟归国。今日黄天应得知,汉家天子辜陵得。

变文中“捶胸望汉国号啕大哭”“南望汉国悲号”以及“晓夜方圆拟归国”都反映了李陵虽远离乡国却仍寄望还乡归国的无助与悲痛。

敦煌变文中的中原情结在《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汉将王陵变》《李陵变文》也有一定反映。如P.3451《张淮深变文》在写到唐朝使臣到达沙州时的情景,这样称道:

尚书授(受)敕已讫,即引天使入开元寺,亲拜我玄宗圣容。天使睹往年御座,俨若生前。叹念敦煌虽百年阻汉,没落西戎。尚敬本朝,馀留帝像。其于(馀)四郡,悉莫能存。又见甘、凉、瓜、肃,雉堞凋残,居人与蕃丑齐肩,衣着岂忘于左衽;独有沙州一郡,人物风华,一同内地。天使两两相看,一时垂泪,左右骖从,无不惨怆。

敦煌与中原虽已隔绝近百年,但此时却还保留着玄宗的画像,保留着中原汉民族的风俗。所以使唐朝者看后,不禁感叹万分,“一时垂泪,左右骖从,无不惨怆”。凡此种种不仅表明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地区对中原文化的保存,而且也表明了当时敦煌(汉族)民众心系中原的情怀。敦煌陷蕃近百年而仍虔诚供奉玄宗圣容,保持中原生活风俗,这是敦煌民众心系中原、忠心唐室最为直接、明显的展示与表达。

作者简介:黑晓佛(1978-),男,甘肃靖远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民族宗教教研部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敦煌文化。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思想,因“家国情怀”而健康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穆旦诗歌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