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音乐资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路径分析

2021-11-13 09:37胡馨文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常德音乐课程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且团结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地方音乐资源就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新媒体现代化的冲击下,大多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且不了解其历史意义与价值。因此,将区域音乐资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开展成为具有特色的音乐文化,是对地方音乐资源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常德丝弦则是兼备艺术价值与魅力的地方音乐。本文将从常德丝弦的历史发展概况及现状出发,探讨以常德丝弦为代表的地方音乐文化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及路径。

关键词:地方音乐资源;常德丝弦;高校音乐教育;意义及路径

一、常德丝弦概括及现状

常德丝弦流行于我国湖南沅水、澧水流域,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而得名,是湖南丝弦的一个重要分支。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常德丝弦音乐是一种说唱艺术,以“唱”为主,“说”、“表”为辅。其表演形式由三弦、琵琶、扬琴、二胡等弦乐器伴奏,因而称之为丝弦,又因是用常德本地区方言作为唱词,故称为常德丝弦。其语言结构短小精炼,对白幽默滑稽,配合各种舞台表演手段,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常德丝弦是明清时期湖南、江浙地区的民歌相互吸收,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现已发展成为中国十大地方曲艺之一。

常德丝弦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经逐渐得到国家的重视。2017年上半年,常德市武陵区委宣传部、文体局、文化馆联合湖南文理学院在该校举办常德丝弦传承班[2],在学校中进行推广。另外,“常德市丝弦艺术团”的成立,无疑是对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发扬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丝弦工作者们通过民间采风以地方方言创作的《月亮巴巴》、《常德是个好地方》等作品朗朗上口,更快更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常德丝弦的学习以及在民间的传播。

二、“常德丝弦”融入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意义

1.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资源

我國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对学生进行多民族、多地区音乐文化的教学,整合地区音乐教育的资源。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校本课程也在进行不断的开发并融入到教学的实际应用当中。常德丝弦作为常德地区得天独厚的音乐资源,其旋律生动活泼、清丽婉转、虽然使用地区方言演唱但也具有通俗易懂的特征。适用于高校音乐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常德地区将其作为地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融入地区音乐课堂教学,不仅顺应了当前课程改革的潮流,丰富了音乐课程的教学资源,完善了地区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有利于对地区音乐资源的传播与推广,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课堂教授的同时与舞台实践相结合,使高校学生亲身体会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音韵美,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全方位充实艺术课程的教学。

2.提高高校音乐教育育人效益

我们的地区音乐资源是数千年来地区生态环境、人类生活文明积淀的成果,它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艺术和育人价值。在目前学生的音乐文化水平上,通过聆听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其中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塑造个人的高尚情怀,培养起民族自豪感。将常德丝弦这一独特的地区音乐资源融入高校的音乐教育当中,在课堂上通过赏析其中的经典曲目,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品味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师讲解与亲身实践学习感受到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征,从而建立起地区优越感和独特的审美情感,促进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认知。达到余人的目的。

3.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地区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扬是中华儿女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加强民族音乐及地区音乐在大众及学生中的传播与普及,增强对中华儿女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期以来,我国艺术教育课程大部本照搬西方,因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未能建立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淡薄,对本地的传统音乐文化缺乏关注和兴趣,这极不利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发展。高校学生因其身心发展逐渐完善,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快,因而,将地方传统音乐引入高校课堂教学是现今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与任务,也是最佳选择。常德丝弦属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常德地区的重要音乐资源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后,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常德丝弦的魅力,增强对地区音乐文化学习的兴趣,从而向身边更多的人进行普及和推广,对常德丝弦有更深入的了解后,加强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力度。

4.提升高校学生民族音乐审美观

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所学习的内容多是以七声音阶、中古调式为主的西方音乐,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则存在一定的缺失。而我国的民族地区音乐因其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特征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他们大多是以五声调式为主,多使用自由创作的手法,非规律循环的节奏型。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民族音乐体系、风格、旋律的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这种风格及旋律有其不同的韵味,它们都是在各自民族或地区共同生活及文化环境的滋养中形成的,是各族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和情感赖以维系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风格。作为新一代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我们应该持续传承和发扬优秀地区音乐文化并加强学习,提高并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内涵。在音乐课堂上,学生要从节奏、旋律、调式、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学习,了解常德丝弦的基本形式与风格特征,认识到常德丝弦音乐中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真正从内心喜欢上常德丝弦,形成独特的民族地区音乐审美观,并主动学习和发扬地区音乐文化资源。

三、“常德丝弦”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途径

1.加强教师培训,编制校本教材

学校是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可以对人们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常德地区,真正掌握常德丝弦教学能力的音乐教师相对较少,没有专门设立常德丝弦的普及教材或课程。学校大多通过观摩演出、聘请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常德丝弦的传承活动来完成教育任务。这些活动通常也很少进行,无法实现真正的音乐教育和文化传承目标。由此,地区就需要加强音乐教师对地区音乐资源—常德丝弦的深度学习与培训,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常德丝弦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防止教师在课堂上只会进行一味的理论知识传授。通过教师这个传播中介使学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对常德丝弦进行学习,再加上政府和教育部联合努力,编订出专门的常德丝弦校本课程辅助教学,从整体上提升师资教学水平。

2.进行民间采风,精选教学内容

常德丝弦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群众生活,其演唱内容大多反映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思想感情。因此,有些歌曲内容多少有些陈词滥调,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所以,在作为地区音乐资源引入高校音乐教育时,教育部和学校都要注意对其内容的合理筛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其中能体现地区音乐本体性特色的调式、演唱方式、语言特色等,选择能够反映人们真实生活,通俗易懂且积极向上的歌曲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赏析,满足学生对地区音乐文化学习的需求。比如在第一节课进行常德丝弦的介绍推广时,就可以赏析《常德是个好地方》再进行教学分析,他的唱词,音韵都直接体现出了常德丝弦的独特魅力,很好的对常德地区及常德人民的生活进行了介绍。再加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民间优秀音乐资源进行采风,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资料采集等能力,学生也能够亲身体会常德丝弦的艺术魅力,了解其历史渊源,对进一步学习常德丝弦起到了积极作用。

3.迎合学生心理,优化教学模式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刻板,地区音乐文化本身有非常浓重的乡土气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学生受到的是流行性音乐的熏陶,大多学生是追求时尚带来的快感与冲击感,那么在本土音乐的授课中就需要进行有创新的教学方式[4]。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爱好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以聆听为主的审美体验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师地区音乐的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唱段或曲目,注重引导学生用耳朵用心去聆听,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观看学习,同时结合学生间的讨论、参与与交流,了解常德丝弦的演奏形式、演唱方式、节奏风格与特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到其音乐的表情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口传心授”和实践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利用语言以及非语言的方式教会学生唱、奏、演、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各地区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进而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民间音乐[5]。

4.确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计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我国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那么,地区音乐课堂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加入装饰音、琶音、方言等相关音乐元素,学会创作及改编简短的常德丝弦旋律,推动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发展。常德丝弦乐句短小精悍、且干净简练,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学生可根据自身积累的音乐知识、生活阅历,对不同的曲调填词作曲。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常德丝弦的理解程度,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以民族音乐和地区音乐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加强课堂互动,教师将常德丝弦中不同的曲目类型进行串讲,帮助学生丰富常德的人文地貌、历史文化、名家名曲等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使他们对我国地区音乐文化有更加完整的认识。

四、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常德丝弦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当悠久的地区历史文化积淀,将其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符合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战略和育人政策,顺应了课程改革的潮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开阔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还能够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本地区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促使他们对地区音乐文化自觉的进行保护与传承,提升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教师对地区音乐资源进行整合还有助于音乐课程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对常德丝弦地区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欧阳枚.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以常德丝弦为例.文化研究.2020(09).77-78.

[2]何潇鸿.常德丝弦引入当地高校课堂教学的价值分析.戏剧之家.2019(32).165.

[3]郭小兰.湖湘本土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20(02).200-209.

[4]李婷.地方高校在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问题研究.艺术研究.2019(10).148-149.

[5]何潇鸿.关于常德丝弦纳入高校地方特色课程教学的思考.北方音乐[J].2019(09).180-182.

[6]蔡泽慧.常德丝弦校园传承现状调查研究.音乐天地[J].2018(08).32-35.

[7]李明燕.关于开发常德丝弦为中学校本音乐课程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1.

[8]何潇鸿.常德丝弦纳入高师地方课程的价值研究与建设构想[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9]廖双.对常德丝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10]龍昱冰.改革地方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引入常德丝弦分析.北方音乐.2017(03).157-158.05).157-158.

作者简介:胡馨文,女,1997.11.13,湖南常德,硕士,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常德音乐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银色的常德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
Talking about the Methods andSkill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五)
音乐
自行车的发明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