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2021-11-13 09:37黄裕丹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黄裕丹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母语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有效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感悟作品的意蕴,从而获得语言积淀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问题导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问题”因素,从而借助“问题”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构建

1“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构建的意义

“问题链导学”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中将所要掌握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逐步增加難度,循序渐进形成链条的模式,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育目标。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走神的情况发生。在课堂中,教师将一个问题抛出,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会不自觉被吸引,融入思考的课堂氛围中。同样人们在发问时,语音语调会不自觉的上扬,人们下意识地就会关注这个人表达了什么。在课堂中教师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中。由问题引发思考,学生的集中思索过程本身就是对课堂的专注,也能够为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做好铺垫。“问题链导学”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以往许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简单的对教师的板书进行记录,在书中进行无目的圈画,都不是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

2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建设策略

2.1教师要善于“待问”

教师要善于提出导学问题,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向,发挥自己的优势,将问题深入化。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指引方向,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效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掌握知识点。教师还要善于“待问”,要讲究学习策略,不能全面出击,要对众多问题进行整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筛选。有时,学生的提问较为笼统、空泛,教师就要深化和细化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学生答疑解惑。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将“苏州园林有何特点”这一问题变为“如果你是导游,你会如何介绍苏州园林”,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介绍苏州园林,就能激发学生探讨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兴趣。另外,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质量。如果教师提问知识追求容量大、密度高,势必会使问题变得杂乱无序,让学生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以免出现偏离主题的问题。此外,教师不能盲目地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是要通过追问,启发和引导学生入题。受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学生会不自觉地误读文本,使自己的理解“走味”。这时,教师要善于拨乱反正,以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的认识由混沌走向明晰。

2.2审视学生的提问

教师要让学生的提问权得以回归,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问、好问、乐问,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与教材、教师不同的观点,鼓励他们向文本和教师挑战,并表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见解。学生的提问会出现“碎问”“无重点的问”等现象,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摸索提问的方法,能抓住疑点而问,能问得有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的含义、特点等入手提出问题,也可以从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挖掘深刻道理等关键词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开头写了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出现了几句相类似的话,这与标题有何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教师要针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对话,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另外,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成新的问题,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要以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疑引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

2.3警惕不当的导问

一些“时尚”的问题对学生会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但有时会不经意地偏离课堂的核心,甚至充斥着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部分教师追求提问的数量、热闹的氛围,总是提出空泛的问题,对话过程也迷失了方向,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任由学生进行无目的的对话,使主体性的发挥变得异化。部分教师对学情把握不足,一些问题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让阅读教学变得有难度。因此,语文教师要回归本真,不要以形式化的内容冲淡教学的主题,而要合理把握解读的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4及时追问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困难或者对教师的问题回答得较为肤浅时,教师如果到此为止,学生的思维就很可能戛然而止,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及时追问。如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如何让学生学会写驳论文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鲁迅的杂文素有“投枪”、“匕首”之喻,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一代文学大师的文字精髓,教师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等方法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以问题切入,发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借助这些问题让学生初步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教师再次及时追问:“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学生经过联系上下文,初步知道了“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文本中出现的更多对是封建制度下的描写。教师如何及时追问,让学生对“中国的脊梁”有更深次和全面的理解,教师及时追问:“中国的脊梁”还指什么?虽然文中没有写得很清楚,但在教师的及时追问下,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可以说,学生在问题的点拨下,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学会如何结合历史背景来读鲁迅的文章了。

结束语

总之,要让“问题导学”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需要语文教师更多的积淀,更全面地把控“问题导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创新的构建课堂探究模式,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文本,探究蕴含在文本之中的语文知识,从而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范娜娜.高中语文“问题链导学”生态课堂的构建[J].学苑教育,2021(26):21-22.

[2]陈小红.初中语文“问题导学”之我见[J].中学语文,2015(16):73-74.

[3]苗利军.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实践研究[J].语文天地,2014(05):29-30.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的策略
加强教学资源开发,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
论初中语文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