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模式构建与实施

2021-11-13 09:37付霞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分类管理党员队伍管理模式

摘要:党员管理是党组织的基础性工作,是巩固我党执政组织基础的重要工程。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管理工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工作条例,明确党员管理的基本要求,为新时期党员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重要遵循。本文针对广东省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工作实际,在《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的指导下,对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构建,在科学分类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党员采取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提升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推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管理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要“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建立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需要克服一些党员打个人小算盘、宗旨观念淡薄的不利情况,通过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来增强党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党员队伍的整体活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高校实施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党员队伍在结构、思想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结构层次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且分布重心转移。从广东省本科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了专任教师党员、领导干部党员、后勤职工党员、教辅教师党员、离退休党员和学生党员组成的党员队伍框架。面对高校党员队伍结构和分布发生的变化,以往单一的党员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难以到位,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体现。结合调查结果来看,16所高校44%的教师党员和47%的学生党员认为党员管理方式方法单调重复,有56%的教师党员认为党支部工作不到位导致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影响党员发挥作用。由此可见,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党员管理工作的一大桎梏,而构建党员分类管理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党员队伍管理的必然选择。

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可以改变基层党组织在党员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明确的状况。在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管理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有的基层党组织以组织学习来替代管理教育,存在似管非管的现象。而在分类管理模式下,基层党组织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具体,在党员管理、教育、监督工作中责任明确,可以更好的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政策方针。

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可以改变以往“一刀切”的不利状况。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存在“一刀切”、“一锅炖”的状况,采取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学习方式,而不管有没有效果,党员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在党员分类管理模式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党员对象,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法,在目标、方式、内容和考核标准上都有所不同,使党员管理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增强了党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可以改变以往标准不明确的状况。传统的党员管理在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等方面比较笼统模糊,往往只有宏观上统一的规范要求,高度一致就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仅难以落实,有些规范和要求更是形同虚设。而在党员分类管理模式下,对不同类型党员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可以真正明确党员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规范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激发党员的整体活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对党员队伍进行合理分类

高校党员可以划分为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其中教职工党员可以细分为专任教师党员、离退休教师党员、领导干部党员、教辅教师党员、后勤职工党员等若干个分类,而学生党员可以分为毕业生党员和非毕业生党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指标进一步细化分类,比如根据年龄将专任教师党员等分类细化为青年专任教师党员、中年专任教师党员、老年专任教师党员和离退休专任教师党员等,将学生党员分为大一学生党员、大二学生党员、大三学生党员和毕业生党员等;根据受教育水平将学生分为本科生党员、研究生党员、专科生党员等;根据知识结构分为文学类教师党员、经济类教师党员等;根据参与组织生活规律分为高参与度、中参与度、低参与度党员;根据健康和生活条件情况分为健康党员、病患党员、困難党员等。

在党员分类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党员数据档案,对党员进行分层分类设置。随着党员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党员的思想观念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给党员分类管理增添了难度。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引进互联网+党员精细化管理平台,抓取海量数据为党员分类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提供党员电子身份认证、党员数据网上统计等功能,实现党员精准分层分类。高校可以借鉴天河智慧党建平台的经验,为校内的教职工和学生党员开设个人空间和组织主页,提供个人信息统计、党务信息推送、学习测试、党组织生活报名登记、党费缴纳统计等功能,对各个党员的动态情况有准确而深入的了解,使党员分类更加科学、合理、细化、具体。

(二)对党员队伍进行分类管理

首先,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目标应与党员分类相符合。高校党员在思想状况、业务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采用统一的目标和标准,而是要考虑同一类党员乃至某一个党员的具体情况,科学设定教育管理目标。在目标设定上必须实事求是,做到因人而异,不能过于拔高或压低目标要求,要全面考虑不同类型党员存在共性的状况,确保制定的管理目标符合实际。

其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内容应与党员分类相符合。党员分类管理内容要考虑党员的岗位职责需要,在教育管理内容上做到有统有分,在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等方面可以进行总体部署和统一要求,而在具体落实措施方面要根据党员类型的特点进行调整,兼顾党员管理的整体性和针对性。在涉及岗位工作的内容上,要与党员职责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管理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充分调动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党员管理的实效。

再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方式应与党员分类相适应。分类管理模式下,党员管理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育管理方法,拓宽党员管理空间和渠道。比如高校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了解党员的学习偏好,整合平台资源打造个性化载体,为党员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支持,推动“标靶式”的优质教育素材,破解党员教育“千篇一律”的困境。

最后,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对象应突出重点。不同类型的党员队伍在高校改革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自身的岗位工作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在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工作依然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专任教师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党员管理工作重心要放在业务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党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民族文化的弘扬者,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党员成长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三)完善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机制

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党员管理制度,这要求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党员确定管理内容和方法并使之制度化。高校要坚持规范性、可行性等原则,建立不同类型党员管理规范和管理程序,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依靠制度管理保证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的进程和实效。

高校应坚持一直以来的组织生活、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定期换届等党员管理制度,并根据党员分类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制度进行调整优化,积极探索针对一类党员的适应性制度,兼顾制度体系的整体性和针对性。比如在学生党员管理制度建设中,可以建立学生党员进学生社区等制度,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风、校风建设。

高校可以运用大数据加强党员动态管理,为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单向管理转变为精准服务,用精准数据减少党员分类管理的障碍,提升管理制度更新优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可以对各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状态进行全面管控,提升组织生活、学习培训等党务工作的管理效率,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发现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听取广大党员群众对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针对性的对管理制度进行持续优化,真正使制度成为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工作开展的遵循依據,推动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顺利落实。

三、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模式的实施

首先,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的落实离不开健全的组织职能。高校应强化组织职能,加强党组织的领导,对不同类型党员队伍进行全面调研,掌握不同类型党员队伍的各方面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和可行性较强的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内容和管理办法,指导基层党组织有序开展工作,监督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这需要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党委各职能部门、党总支、党支部需要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有利局面,构建一个整体性、多层级的党组织结构体系。

其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的落实离不开完善的党员档案。高校应强化立制建档,建立党员分类管理的登记制度,通过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形成详实、可靠的党员个人档案,为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提供准确依据。高校要注重党员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要录入常规信息,还要注意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多渠道收集、整理党员信息,有助于高校党委全面、深入、准确掌握各个党员的实际情况,为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的落实离不开科学的考评机制。高校应强化党员分类考评工作,检查考评是党员分类管理模式的保障,需要结合不同类型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党员民主测评办法”,运用日常考核、党员自评、党组织评议、群众评议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全过程考察每个党员。党支部负责对党员履责情况进行考评,党委对党支部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争先等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大数据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整合平台运行数据,科学评估现有制度的运行情况,找出关键要素,科学评估党员工作表现和党员分类管理的运行状况。在此基础上,精准掌握党员工作动态和行为规律,完善绩效考核奖惩进退机制,确保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建立起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模式。在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要通过深入调研掌握党员的各方面信息,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党员进行科学分类,再针对不同类型党员队伍制定相匹配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并持续完善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制度体系。为了保证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高校应加强组织管理,强化档案管理职能,并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考评机制,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推动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婕纾.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6):109-110.

[2]阎锐.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作家天地,2020(19):166-167.

[3]贺先国.城市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C市的调研[J].新西部,2020(17):16-17.

[4]刘梓枢.关于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理论观察,2020(02):29-31.

[5]孙宜芳.新时代党员分类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20,37(01):61-64.

[6]王德谋.分类管理综合施策全面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水平[J].支部建设,2019(36):20-21.

[7]王百灵.关于加强党员分类管理的几点建议[J].奋斗,2019(22):74.

[8]李国兵.党员分类管理创新实践[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26):78-79.

作者简介:付霞,女,1983.11,四川资阳人,毕业于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工作单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专长:思想政治教育。

本研究为2020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成果,项目名称为: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问题研究,课题编号为:2020GZ056。

猜你喜欢
分类管理党员队伍管理模式
分类管理背景下浙江省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探析
国有企业如何切实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水平
加强新毕业党员培养教育
我国外贸企业客户分类管理探析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四川省实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研究
对西部医学院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考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