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看中国电视的身份与责任
——以《经典咏流传》《故事里的中国》《主持人大赛》为例

2021-11-14 14:52
戏剧之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类节目主持人

(广州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领域出现了丰富的内容和主题,但是泛娱乐化仍然是其最大的特征之一,然而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的电视综艺凭借高水准、高品质的制作理念为观众带来了一个个优秀的文化产品,逐渐成为观众心中精品的代表。《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已经创造了自己的品牌路线。《故事里的中国》《主持人大赛》这两档节目作为央视综艺品牌的又一次传承与延续,符合其品牌定位,再次满足了观众对“央视出品,必属精品”的心理期待,它们秉持娱乐性与文化性的同时也参与建构了中国电视的身份。

一、从《经典咏流传》看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内容建构

中国电视综艺一直呈现出非常强烈的泛娱乐化特征,电视屏幕上越来越缺少具有人文关怀的电视节目,央视从传统优秀文化中寻找灵感与风骨从而打造的文化节目,反而能带来差异化的审美需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这些节目播出后,在全国掀起了文化类节目的热潮,并得到了全民的关注与喜爱,因此文化类节目日渐成为潮流。中国电视已然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这种文化性不光体现在电视综艺中,电视剧和晚会同样也是文化传承的渠道。央视的文化类节目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建构。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出了光辉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创意的电视节目为中国电视打造了文化品牌,树立了文化自信。《经典咏流传》主要选取中国经典古诗词作为文化元素,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些诗词体现着先祖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领悟。节目甄选了一大批经典诗词作品与观众共享,同时积极寻找经典的时代意义,使今人和古人的情感相连,产生情感共鸣,为传统文化的发掘开拓了新的维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经典咏流传》第二季齐豫和赵照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诗中有“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句诗不仅仅唤起了嘉宾少小离家的思乡之情和对母亲的依恋,也让观众重现了童年的记忆。《乡愁》这首诗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感,融入了千千万万台湾人民对祖国深深的依恋。节目选取这首诗,唤起了烙印在每个中国人文化记忆中的乡愁。

《经典咏流传2》以传播诗词文化为主要内容,引入了音乐综艺的节目形式,将诗词答题变成了诗词演绎,将歌手竞唱变成了传唱经典。这种全新研发的节目模式回归了诗词文化原生的表达样态,也参与了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建构,提供了文化知识,发挥了文化启迪和文化反思的作用。央视的文化类节目为传统媒体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种电视实践参考模式。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构建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相融合,利用电视媒介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央视文化类节目的成功突围,使传统文化逐渐参与了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建构,也激励着更多能够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优秀文化产品的出现。

二、从《故事里的中国》看中国电视的时代传承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方式,应该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精神。《故事里的中国》是央视一档原创类节目,既有传统央视节目的庄重感,也有当下流行电视节目的可看性。节目把发人深省、立意深刻的中国故事通过一个个经典的文艺作品展现出来,力图用时代的经典致敬祖国,通过经典文艺作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故事里的中国》紧密切合时代命题,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新中国成立70 年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从中选取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人物和故事,融合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段,以此串联新中国的“影像艺术博物馆”,不仅重现经典,更发掘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生机。

节目主题鲜明,以经典的文艺作品为切入口,唤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如第一季第一期的主题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是反映共产党谍战工作者的电影。电影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让更多人了解了地下情报工作者斗争过程中的惊心动魄,同样也表现了他们为新中国舍生忘死的信念。将电影的经典片段还原改编,以舞台化的方式呈现,李侠由胡歌出演,刘涛则饰演李侠的妻子何兰芬。演员们反复研读剧本,揣摩人物心理,仔细斟酌了每一处的语气和神态。

节目除了演员重现文艺作品经典片段外,还有主持人董卿的访谈环节,邀请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登台,述说经典背后的真实过往和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这也为之后故事的演绎环节铺垫了情绪,深化了节目的主旨。如第一季第二期的主题是《平凡的世界》,节目组请来了《路遥传》的作者厚夫,他揭示了路遥花六年时间写出《平凡的世界》这部巨著的艰苦历程,为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查阅了1975-1985 十年间的报纸,翻到指尖都磨破了皮,之后更是用手掌翻阅报纸。真实地再现了作家路遥历经苦难痴心不改的励志人生。通过真实人物的讲述使故事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也赋予了故事新的时代意义。

“《故事里的中国》在立意和内涵的挖掘上再一次彰显了国家电视台的示范性与创造性”。《故事里的中国》作为电视节目,本身有着自己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是通过电视的手段来表现新中国文艺史的独特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文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人民性的检验。节目在致敬经典的过程中,挖掘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主流价值观,呈现了这些经典作品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记忆。以艺术化的创作手段将大时代的故事,通过小人物的视角进行讲述,彰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雅俗共赏的魅力,为新时代文艺节目创作发挥了示范和标杆作用。

节目也重新唤起了大众对于时代英雄主义和英雄形象的正确认知,这是中国电视的使命,对于青少年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节目用最有趣、最真实的方式呈现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继承经典,发展经典,让经典转化为当代人民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这正是中央电视台的时代担当。

三、从《主持人大赛》看中国电视的责任承担

越来越多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的出现,在潜移默化中冲击了传统主持人的地位,长久以来娱乐化节目对主持人业务能力的泛化使得原本那种存在于主持人和节目之间的微妙平衡消失殆尽,优秀的主持人可以强化一档节目的影响力和改变一档节目的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主持人与节目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主持人的作用被放到了边缘位置。这种失衡造成了主持人群体的严重断裂。传统主持人所代表的电视节目正在走下坡路,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趋势。而《主持人大赛》的出现,是主持人行业的再回归和升级。在综艺节目林立、多元发展的今天,《主持人大赛》体现出了央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时代担当,在很好地做到了融入新元素的同时,又发挥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引导功能。

《主持人大赛》相比于其他竞赛类节目更为专业,把具备专业导向把控能力、新闻直播互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以及人格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新的标准,为融媒体环境下的主流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力量。《主持人大赛》不仅在评分制度上采用了专业的“均分制”,而且从评委到参赛选手的选择都是一场专业的行业竞赛,整档节目向观众展示了一场专业、严格的主持人选拔赛。

《主持人大赛》没有任何注水和浪费时间的情节,快节奏、高水平的节目设置让节目充满紧张感和刺激感。平均一位选手只有8 分钟左右表现时间,选手背景和介绍都略过,选手全部表现完成后,没有多余的环节,直接由评委点评,之后评委和大众评委即可打分,不留悬念。对于年轻观众来说,高效、规范、直接,这才是他们最想看的节目。观众紧绷的神经尚未完全放松,紧接着就是下一位选手的上场展示,选手每一秒都在彰显台词、反应、言语组织能力和现场感染力。节目干净利落,不拖沓,强化了比赛的看点的同时,也展现了主持人最基础的职业修养和内涵。无论是常年奔波海外的邹韵,还是立志为新闻事业奉献一生的姚轶滨,再或是化身“非典型新闻类主持人”的赵思衡,这些选手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观众看到了新一代主持人的风貌,展示出了融媒体时代的新风气、新时尚、新活力。

《经典咏流传》赋予了传统文化新内涵和新魅力,《故事里的中国》则是赋予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内涵和新魅力,实现了中国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主持人大赛》展现了主持人担负的文化传播的责任,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三档节目的成功,为之后中国电视的综艺制作提供了借鉴经验:应该将创作格局置于更广阔的维度,努力提升审美高度,注重社会文化语境,提高电视节目的审美品质和文化价值,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

注释:

①余光中,《白玉苦瓜》,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年2 月版,60.

②张自清,薛晋文,《<故事里的中国>:在演绎经典中传承时代精神》,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12-11.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类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