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多维视角

2021-11-14 20:46
电影文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抗联影视剧抗日

王 坤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率先拉开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序幕。“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华民族不但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也赋予了东北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深耕于此、好戏连台,以光影之笔绘就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抗战图景,为弘扬抗战精神、牢固树立“十四年”抗战史观,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是纪念九一八事变90周年,也是纪念中国人民“十四年”英勇抗战90周年。值此之际,梳理东北抗日题材影视剧弘扬“十四年”抗战史的多维视角,追忆“十四年”抗战的金戈铁马,这对于我们感恩光影、铭记历史意义重大。

一、回应时代关切: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在抗战叙事的空间延展和时间跨度上,整体呈现了“十四年”抗战的恢宏历程

2005年和2015年,胡锦涛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大会上强调:“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函:要求全国各级各类教材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因此,客观还原中国“十四年”抗战的整体历程,牢固树立“十四年”抗战史观,成为今天大众化教育的新命题。在这一背景下,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紧扣时代关切,大力弘扬“十四年”抗战主旋律,实现了对“十四年”抗战史的整体表达。

(一)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以光影的视角,明确表达了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起点

长期以来,由于对“八年”全面抗战的重点宣传,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何者为中华民族抗战的起点问题,成为部分国人极易混淆的历史概念。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紧扣这一问题,相继拍摄了《铁血江桥》《抵抗!抵抗》《义勇军魂》和《江桥决战》等影视作品,以正视听。这些作品以九一八事变为着力点,梳理出九一八事变的来龙去脉,还原了马占山、黄显生、唐聚五等爱国将领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以影像音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突出了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起点,烘托了东北人民率先打响反抗日本法西斯第一枪的历史主题,澄清了部分国人关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起点的史学盲区。

(二)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以光影的视角,从整体上呈现了“十四年”抗战史的完整图景

关于抗战,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些:七七事变、狼牙山五壮士、百团大战……可是这些碎片化的记忆,不足以拼凑出“十四年”抗战的整体全貌。“十四年”抗战史观提出之前,囤于“八年”抗战的历史窠臼,这一时期抗战题材影视剧缺乏对“十四年”抗战的整体表达。因此,把“十四年”抗战作为叙事整体,在叙事的空间延展和时间跨度上,实现对“十四年”抗战史的影视重构,这是当下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叙事模式转型升级的全新视角。电视剧《东方战场》《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十四年》则是这种叙事转型的鼎力之作。如:《浴血奋战十四年》“同其他抗战题材电视剧不同的是,这应当是第一部以抗战14年为始终的作品”,《东北抗日联军》“以教科书式的历史高度和纵览全局的叙事维度,为我们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长达14年的光辉历程”。在叙事的空间延展上,《东方战场》和《浴血奋战十四年》以抗战场域由东北地区向全国范围的渐次延展为轴线,从地域变化的空间视角,呈现了中国抗战由“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逐步演进的“十四年”整体历程。在叙事的时间跨度上,这三部剧作都以九一八事变为叙事原点,历经七七事变,再到日本最后战败投降,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抗战时间演进为叙事主线,构建了“十四年”抗战的完整叙事框架。这几部剧作突破了对抗战记忆碎片化的局限,实现了对“十四年”抗战的整体叙事和全景呈现,刷新了人们对抗战史的认知。

二、不忘影视初心: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早主张抗战、艰苦抗战、浴血抗战、持久抗战,以其卓绝的历史贡献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不忘创作初心,在多棱镜的光影视角中还原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光辉形象。

(一)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真实刻画了中国共产党最早主张抗战的历史场景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即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机关迅速回应时局变化,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这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的第一份抗日宣言。几乎同时,中共中央也迅速做出反应,于9月20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两者相映生辉,表明了我党最早主张抗日的政治立场。此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派遣大批优秀党员奔赴东北,并组建了我党历史上早期的抗日武装力量:东北抗日联军,开启了“十四年”波澜壮阔的抗战征程。《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步入辉煌》等影视剧完成了对这些历史场景的重塑,客观还原了中国共产党最早主张抗日的历史本真。这些作品接续呈现,使我党最早主张抗战的政治立场和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民族情绪绝望低落的叙事空间里,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形象刻画得伟岸高大。

(二)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真实刻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艰苦抗战的历史场景

东北抗日战场的环境异常艰苦。一方面,自然生存条件艰苦:抗日武装力量常年藏匿于林海雪原,衣服沾湿后被冻成冰甲;寒冬夜里,树干被冻得嘎嘎裂响;抗联战士要承受“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身体极限。另一方面,日本法西斯力量强大凶残:关东军、讨伐队、伪满警察等反动力量庞大,武器装备精良;而大讨伐、集团部落、保甲连坐等反动政策,割裂了东北抗联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导致抗日武装力量陷入了弹尽粮绝、医药匮乏的境地。雪上加霜,东北党组织还一度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孤悬敌后,独立苦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同日寇生死周旋。以《中华儿女》《白山黑水》《赵尚志》《最后八个人》等为代表,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尊重历史,对这些历史场景做了一帧一帧的翔实还原,演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艰苦抗战的峥嵘岁月和壮美诗篇。

(三)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真实刻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

“十四年”抗战,中国共产党以及东北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东北抗联在鼎盛时期,队伍曾经发展到四万余人,到1940年退入苏联境内休整时,仅剩八百余人。赵一曼在狱中受尽日寇酷刑摧残;赵尚志英勇就义,被日军割断头颅;杨靖宇面对敌人的高官厚赏却放弃了生的希望。以他们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始终高举抗战旌旗,浴血冲锋在抗战的最前线。《赵一曼》《杨靖宇将军》《传奇将军赵尚志》等作品以这些人物为叙事原型或叙事典型,用光影的灵动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血洒疆场的家国情怀,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浴血抗战的历史场景。

(四)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真实刻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持久抗战的历史场景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党组织面对日寇穷凶极恶、时局复杂多变的历史逆流,中流砥水、岿然不动,领导东北人民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东北抗日联军》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审美感召力,成为反映我党持久抗战的经典力作。该剧以赵一曼、杨靖宇、周保中等同志奔赴东北战场为叙事起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建立东北反日游击队、筹建东北抗日民主联军、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最后组建抗日教导旅的漫漫征程,这也是该剧的叙事主线。随着叙事主线的铺开,通过对建军过程和战斗场景的生动刻画,深度表达了我党领导东北人民孤悬一线,转战白山黑水,坚持抗战“十四年”的执着情怀。

三、彰显光影担当: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弘扬了以抗联精神为底蕴的中华民族抗战精神

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是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使命担当。“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同样,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抗联同日寇殊死搏斗,形成了以“矢志不渝、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战斗的国际主义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东北抗联精神。“十四年”抗战起始于东北局部抗战,因此,东北抗联精神既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厚重底色。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以弘扬抗联精神为底蕴,更注重对抗战精神的影像呈现。

(一)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镌刻着东北抗联精神的基因解码

如前所述,电视剧《东北抗联》《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爱国者》,电影《赵一曼》《白山黑水》《杨靖宇将军》《传奇将军赵尚志》等,这些影视作品不仅重塑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光辉形象,也深刻表达着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这是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核心要义。如:以杨靖宇、赵一曼、周保中等人秘密奔赴东北为叙事原型,在民族浩劫和个人命运悲情交织的场域里,光影把他们刻画成那个时代的“最美逆行者”,彰显了抗联战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又如:以冷云、赵尚志、陈翰章等烈士英勇就义为叙事典型,刻画了抗联战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向死而生的英雄主义豪情。再如:《悬崖》《和平饭店》《夜幕下的哈尔滨》《我的绝密生涯》等,虽然是艺术虚构的剧情,却生动表达了“在个人恩怨、个人利益乃至亲情取舍和民族大义面前,抗联先烈们做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利益’的生死抉择”。这些影视作品以多元视角,实现了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生动诠释,更传递着抗联精神的力量。

(二)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以东北抗联精神为底蕴,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不论是东北抗联精神,还是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都源于“十四年”抗战的伟大革命实践,在精神内涵、价值体系等方面则必然存在着吻合、共性的地方。因此,东北抗日题材影视剧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同时,也必然折射出抗战精神的思想光芒。如:《东北抗日联军》《最后八个人》表达抗联的“矢志不渝、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与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异曲同工。如:《赵一曼》《八女投江》表达抗联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高度契合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勇士”为代表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再如:《远东特遣队》《冰雪金达莱》表达抗联的“休戚与共、团结战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则是白求恩、柯棣华大夫所代表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在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的光影旖旎中,这两种精神琴瑟和鸣,奏响了中华儿女奋勇驱敌的千古绝唱,实现了思政育人的光影担当。

四、实虚写意耦合: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生动刻画了“十四年”抗战时期东北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聚焦东北一隅,或者坚持还原史实,或者勇于艺术虚构,在实与虚的写意耦合中,刻画了东北各阶级、各族人民团结御辱的群英谱系。

(一)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呈现了东北各阶级、各阶层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历史图景

首先,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如《东北抗联》《我的母亲赵一曼》《十三省》等,真实还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力量和抗日活动。其次,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再现了东北军中爱国官兵的抗日斗争。如《决战江桥》《义勇军魂》《铁血江桥》等,这些影视作品以马占山、唐聚五为创作原型,真实还原了东北军中爱国官兵坚决抵制“不抵抗”政策,同日寇殊死搏斗的动人场景。再次,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再现了农民阶级自发的抗日斗争。东北农民阶级为保卫这片生于斯、死于斯的故土,也走向了抗日战场,并成为东北抗战的主体力量。《中国地》《闯关东》《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成为表达农民阶级英勇抗战的永恒经典。最后,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还展现了其他爱国阶级、阶层的抗日斗争。如:《东北抗日联军》中对“章文续”的人物刻画,生动反映了当时东北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壮举。《老酒馆》以浪漫主义的叙事风格,反映了市井商贩抗战情景。商业电影《黄金大劫案》则刻画了城市无业青年的离奇抗日故事。《关东女侠》《镜泊湖的枪声》将东北义匪、绿林好汉、山林队的侠骨柔情与忠肝义胆刻画在屏幕之上。《雪地娘子军》对焦女性,表现了东北女人巾帼英雄的刚烈之美。《天道王》《绝地枪王》叙述了东北深山老林猎人的抗日传奇。上述影视作品视角迥异、叙事多元,却以光影之笔描绘了东北各阶级、各阶层英勇抗日的众生相。

(二)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呈现了东北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浴血抗战的历史图景

东北地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众多。东北沦陷后,东北各族人民肝胆相照,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格局。如:《大劫难》《绝地枪王》以满族同胞为叙事原型,反映了东北地区满族人民的热血抗战。《中华女儿》《八女投江》《最后八个人》以朝鲜族战士安顺福、李凤善、小金子等人为原型,反映了东北地区朝鲜族同胞的热血抗战。《达斡尔密码》《第一声枪响》则分别呈现了达斡尔族同胞、鄂伦春族同胞英勇抗战的历史场景。这些抗日题材影视剧聚焦东北地区的全民族抗战,实则折射了中华民族在“十四年”抗战中形成的全民族抗战的赤水洪流。

(三)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图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确保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也深刻关注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东北抗日联军》中,中共满洲省委明确提出要在东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保中深入细致做东北军将领李杜的抗日思想工作;赵一曼发动哈尔滨电车场工人、社会民众的罢工运动;多数党员对“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的抵制与纠正,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和维护者。《中国地》《雪地娘子军》《红雪》等作品则反映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东北各界抗日力量以我党为领导核心,万流归宗,融入到东北抗日联军当中,汇聚起了全民族抗战的强大合力,突出刻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战历史贡献。

五、聚焦东方战场: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再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联盟的守望相助

世界和平要素与正义力量集结互助、并肩作战,构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阵线联盟,这是推动法西斯势力走向最终覆灭的必要条件。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以此为仰角,聚焦东方战场、关注国际道义,经典再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联盟的守望相助。

(一)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再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联盟的守望相助

“十四年”抗战中,面对日本法西斯铁蹄肆虐,东北亚各族人民患难与共、共克时艰,赢得了对日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一方面,以《远东特遣队》《虎头要塞》《达斡尔密码》《功勋》《胜算》为代表,这些影视作品恢宏再现了中、苏两国军民密切配合、共同御敌的感人场景。如:系列电影《远东特遣队》《虎头要塞》就是以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为叙事背景,突出表达了东北军民和苏联远东红军并肩作战,共同消灭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主题。另一方面,以电影《冰雪金达莱》《东宁特遣队之绝地英雄》为代表,突出反映了中、朝人民之间民心相通、荣辱与共的抗战岁月。如《冰雪金达莱》叙述了20世纪初期,朝鲜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后,大量的朝鲜人民不堪忍受日本法西斯的残暴统治,流亡到我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感召下,许多朝鲜同胞和东北人民一道投身到伟大的抗战中去。上述影视作品深刻关注人物个体、民族群体的情感意境表达,深度反映了民族患难之际,东北亚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团结战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站在国际道义的制高点,反思战争、呼吁和平

“大国博弈必须道义先行,道不行则名不正、言不顺、事难成”。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朝鲜、侵略东北、染指苏联,不义战争的嘴脸面目狰狞。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则站在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上,从人性情感的视角,反思战争、谴责侵略、呼吁和平。如《战火中的芭蕾》《紫日》《我的娜塔莎》等,都关注“爱与恨”的人性情感表达,既还原了中、苏人民的守望相助,又从人性视角出发,释放了人们对战争的憎恨与无奈。日本法西斯发起的战争不仅遭到了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就连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也对此深恶痛绝。如:电影《远东特遣队之铁血奇兵》,该剧的点睛之处就是日军军官的女儿“贞子”在自杀前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无辜的贞子终于意识到了是这场战争让她痛失亲情和爱情,一切罪恶都源于这场该死的战争,于是,她绝望地扣动了扳机,一个心地善良的花季少女就这样沦为了战争的殉葬品。影片以“贞子”为原型,穿越时空,折射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与抗争。

结 语

抗战题材影视剧是传承抗战精神、树立“十四年”抗战史观的重要载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爱调研”和“民意中国网”对200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5.5%的受访者认为抗战影视剧对青年了解抗战历史的影响大。因此,新发展阶段,东北抗战题材影视作品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恪守尊重史实的艺术创作底线,深入发掘东北抗战文化资源,拍摄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坚定文化自信,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这是当代东北抗战题材影视剧应有的光影担当。

猜你喜欢
抗联影视剧抗日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