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中的顽童形象演变研究

2021-11-14 20:46秦旭剑
电影文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动画人物动画影片顽童

秦旭剑 曹 歌

(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种类繁多,层出不穷,随动画电影产业发展而不断更迭,其中最受观众追捧也最具有人物魅力的就是以顽童形象出现的哪吒。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是饺子导演的IP改编电影,上映短短几天就创造了动画电影票房新高,现如今票房高达54.93亿元,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第一的影片,它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国漫之光。之所以有如此完美的成绩,是因为它不但有制作精良的团队、丰满不做作的剧情,更是有历史长河的口碑基础和观众对顽童形象的高度喜爱及无限想象。

在中国动画史上,哪吒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从顽童形象出现至今,多个带有性格特色和极具风格的哪吒被观众所熟知,哪吒是孩子们心中的少年英雄,也是略带负面因素的正面形象,更是中国观众对顽童形象的美好愿景与精神寄托。顽童形象深入人心,将国漫之光点亮,薪火相传,照亮中国动画电影的明天。

一、中国动画电影中顽童形象的构建

哪吒的角色曾分别出现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三部极具代表性的动画影片。三部影片的问世让哪吒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样的人物在不同的动画影片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物特点以及想象特色,也有着附属于时代背景下的形象搭建。因此,哪吒的人物形象是随时代、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的。在这三部动画影片中,哪吒从神仙形象发展到少年英雄再变化的顽童形象,从配角形象转变到主角位置,每个形象都有属于它存在的时代意义,同时也反映出当时观众的审美需求。针对哪吒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呈现阐述内容如下。

(一)“神”化形象

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孩童外在的可爱形象定位,却具有无限法力,尤其受孩子们的喜爱,是观众心中高高在上的“神”化形象。《大闹天宫》(1961—1964年)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而成的彩色动画影片,该动画影片以神话的形式亮相于观众,可谓是影史丰碑。哪吒作为神仙配角驻足于影片当中,“托塔李天王的第三个儿子”曾是哪吒的标签,身为配角的哪吒拥有三头六臂,风火轮、火尖枪,混天绫是它必不可少的武器。虽是一副幼稚的儿童形象,但整体造型与色彩搭配极具民族特色,让观众过目成诵。“神”化形象的哪吒雪白的皮肤是孩童特点的体现,又与主角孙悟空在形象构建的色彩因素里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各自的人物特色。从观众的视觉审美上来说,哪吒的内外反差似乎更有看点,影片中哪吒作为第一神仙与主角孙悟空进行交战的环节可谓是精彩绝伦,其释放出的能量远远超出这个看似稚嫩的幼童,一蹴而就地在观众心中定位为较为重要的“天神”形象,塑造出一个反差化、生动化的哪吒。

(二)“少年英雄”形象

1979年,《哪吒闹海》亮相在观众面前,该影片也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其讲述的是“少年英雄”形象的哪吒。这次的角色塑造与《大闹天宫》中完全不同,对其人物形象的大部分设定也做出了不小的改变,主角的出现使哪吒从“神”化幼童形象一跃成长为观众眼中的“少年英雄”,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独立影片。影片中的情节设定推出了哪吒的三种造型,即出生时的红肚兜娃娃、含泪自刎的白衣少年、结尾莲花衬托下的哪吒。每个造型都推动着影片的发展,富有个性。所谓“英雄”,不是闹海,不是抽龙筋,而是削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情节中对人物的刻画,影片中一幕幕追忆让观众心中泛起波澜。这是否是对当时社会的续写可想而知,创作者对其深深的刻画也许想要表达,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伤痛”——父亲拼尽全力也无法保护自己的至亲骨肉。因见义勇为与东海发生战争的哪吒,为保护家人,自刎而死,结尾反转的激烈复仇让人酣畅淋漓,《哪吒闹海》中“少年英雄”形象早就深深地印在观众心中。

(三)“魔童”形象

霸占影院排片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上映,堪称是一部轰动一时的动画电影,如今再做回顾,影片也丰富饱满,引人深思。作为中国动画影片票房第一的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设计是不容忽视的。影片上映前,观众对于哪吒还是那个除恶扬善、无所不能的形象,但此次以“顽童”形象亮相的哪吒真真实实颠覆了以往在观众心中的形象,他不再是稚嫩可爱的“神”化幼童,也不是诀别时的“少年英雄”,这次他是带有“恶魔”性质的顽劣孩童,一些负面描写也腾空出世,角色设计上将哪吒整体造型以及面部表情“丑”态化,也正是呼应其“魔童”的形象大方地表达着略带的那些负面因素,成功打破了观众对于哪吒记忆中的印象,浓重的黑眼圈、痞气的锅盖头、再配上时不时就出现的恶魔笑容,“丑恶”完全体现在哪吒的脸上,当然,在表现影片的精神内核和外在形象上的塑造这两方面,毋庸置疑是成功的。饺子导演将哪吒的神话故事做出了颠覆性的改编,逆天改命在哪吒身上似乎散发着耀眼的弧光。时代的进步推动着动画影片中哪吒的改变,观众似乎也需要看到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总的来说,“魔童”形象的角色设计对传统形象既有旧的继承,又有新的突破。

二、中国动画电影中顽童形象的颠覆

(一)外在形象的推翻性改变

在动画电影中,人物的外部形象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完美的外在形象的设计能够暗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并推动影片情节发展。1961年《大闹天宫》中,哪吒形象的塑造完全体现了当时社会、民族的时代精华,头顶儿童最常见的双鬓发型,红蓝绿组成的彩色服饰,圆圆的脸蛋上刻画着犀利的三角眼,健壮的四肢被各种兵器缠绕,透过雪一般的白皮肤颜色让我们想起京剧中阴险的白脸形象。1979年《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和《大闹天宫》中的哪吒形成强烈的对比,人物造型与之前有了新的变化,这里的哪吒眉眼如画,在出世、捣蛋、自刎、复活、报仇等几个极具代表性的环节中分别呈现出红肚兜、白衣服和荷花荷叶式的出场等多个外在形象,较之前的哪吒造型相比,多层次的改编让观众看到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饱满。2019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角色形象上进行了更为超前的尝试与设计。浓重的黑眼圈让人记忆犹新,桀骜不驯的眼神,随即就是又圆又大的招风耳映入眼帘,似有似无的鼻子,放荡不羁的马甲和阔腿裤,时不时出现的邪魅一笑让人又爱又恨,这些外形搭配的精心设计无一不是在暗示新版哪吒的人物特点。外在形象的推翻性改变让2019年的哪吒被誉为“史上最丑”的头衔,但对于这一形象全盘颠覆后,再加上网友对影片的评价,以及影片票房超高的成绩来说是成功的。不仅符合这一时期的观众审美需求,也为切合影片主题——打破规则。

(二)人物性格的倾覆性裂变

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角色历经了三个代表阶段——受新中国成立后影响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神”化形象、20世纪末受部分国家引导的次元“少年形象”及互联网时代下注入新元素的“顽童形象”,每个形象都有其独特的性格魅力。《大闹天宫》中的哪吒作为配角,在和主角孙悟空的几场打斗中对于哪吒人物来说几乎是最高潮的部分,作为主角的对立面,他依旧我行我素,固执己见,是压迫者的打手。上述的人物性格特点在一定标准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勇猛精进保卫天庭的“天神”形象。而到了1979年,《哪吒闹海》的出现在之前基础上做出改变,深层次地赋予哪吒正义凌然、不顾自身安危和决不让步的英雄精神,这次它是以主角形象面向观众。他闹东海和结尾复活报仇的场景历历在目,自刎救人的行为让人感动,这种甘于奉献和新生的正义行为令人钦佩。脱离了“神”,转变到人的形象,成为反抗当时封建势力的标杆。影片中哪吒对无拘无束的向往、对欺压的反抗都代表了一种抗争的心理,同时也凸显当时社会大众的心情。《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上映时,哪吒角色完全颠覆以往在观众心中的人物定位,追求自我、抗争天命才是他的毕生追求,魔丸转世的他性格上不得不带有“恶魔”的性质,可是无法完全掌握自己的苦楚无人体会。但哪吒并没有因此放弃,“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贯穿整部影片,映射着与恶性的偏见抗争到底的决心。新世纪产生的哪吒彻底颠覆了以往观众对他的刻板印象,顽劣的魔童在为自己正名的道路上艰难且不放弃地行走着。

三、中国动画电影中顽童形象的重塑

(一)反常规创新动画角色人物

哪吒的动画人物形象通过几次代表性的改编后,我们不难看出,动画人物的塑造大致受以下两方面影响:一是影片导演对于动画人物的个人情感和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大胆构思;二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观众审美需求和当时社会的映射,《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票房也离不开这两方面。导演对于哪吒的人物形象反惯例的重塑是成功的,相比较于“神”化人物和英雄少年,观众们似乎更加觉得“顽童”就是自己,儿时的我们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下,更希望得到情感上的陪伴和肯定的认同,因此,观众们会在此刻的哪吒身上产生情感共鸣。而这种大胆的尝试还将顽童哪吒设定为动画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带有负面因素的正面人物,反之敖丙却看似归属于真正的正派,看过影片的观众都知道,在这种巨大的历史颠覆情况下,情节推动上逐步地出现反转,反派角色不一定就是我们认为的坏人,正派人物也可以作恶多端。三部影片中同样的人物有着不尽相同的人物设定,反常的创新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今后发展做出了参考性贡献。

(二)多内容丰满动画角色人物

提起动画人物,许多观众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动物化的各种形象,哪吒的塑造从神到人的转变是不可忽视的,动画史上的人物化定位的形象并不多见,所以观众会慢热地融入动画电影中,也就不能更加完整地掌握影片的精髓和内核。同一个动画人物形象可以根据上文所提到的多种因素来构架不同的故事,并加入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生元素,影片内容上的丰富是一方面,创作者对角色形象的把握也是动画电影重要的一部分。性格多变的人物形象强有力地推动着影片情节发展,在观众走进电影院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影片细节让人仔细琢磨、深刻反思。有深度的动画人物也会使创作者们对其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新塑造,多维视觉体验的同时以焕然一新的设计符号重塑人物形象,从而彰显出新时代动画电影魅力。《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顽童形象不仅是简单地演绎哪吒的一生,而是想通过影片来抒发更多对当下社会的诉说与美好愿景。

结 语

动画人物哪吒的顽童形象的演变过程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特色、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每个时期各种因素结合的产物,也完整表达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心理、观众审美需求和期待愿景。动画人物的演变从构建、颠覆再到重塑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创作者们在不断进行大胆尝试的同时,应该更多地注意人物形象历史变迁,并结合当下社会的多种因素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多细节的创新。通过上文的简要概述我们发现,不管一个动画人物被如何重塑,他依旧能够与当下的社会精神内核形成默契。哪吒作为中国动画的顽童想象的代表性人物,在将来还会如何继续演变才是创作者们和观众需要深思的,未来中国动画的发展也是每一位中国动画创作者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动画人物动画影片顽童
A Loving Brother
实例研究动画影片中国文化新元素的视觉呈现与应用——以《雪人奇缘》中呈现的中国文化元素为例
二维动画人物的特征提取与三维重建
孔子劝顽童
浅析动画电影中“听”语言的特点与功能
构图技法对动画影片观众视觉效果的影响
丑的吓人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