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民族性:新中国“十七年文学”书籍封面设计回溯(1949~1966)

2021-11-14 13:01陶海鹰通讯作者
艺术设计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书籍文学

陶海鹰 吴 桐(通讯作者)

前言

从1949到1966年的新中国文学书籍一般被学界称为“十七年文学”创作,这既是一种历史时间段的划分,也是一种主题与风格的归类。从书籍设计的视角看,文学作品对封面叙事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更为强烈。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新的社会环境和出版政策下,书籍设计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新面貌的重要任务;而文学类作品的封面又是书籍设计中最为重要的视觉信息载体,能够从整体上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核,是社会变迁、民族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叙事性:新中国文学书籍封面设计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构建

民国时期,上海是文化出版事业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的出版单位大约有120家,其中80%集中在上海。因此,为了全面接管和统一国家的出版事业,1949年2月,中共中央成立了出版委员会,由祝志澄、华应申、徐津、朱执诚等人组成①,并下设编校科、出版科、印务科(印刷)和美术科(美术设计、画绘图)②,其中,美术科由邹雅任科长,发行由中央出版局集中负责,标志着新中国出版事业走向集中统一。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出版和印刷重心逐渐由上海转移至北京,虽然此时已经成立了出版总署,但在过渡时期,仍然是由新华书店总店负责出版、印刷及发行的实际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间,特别是在1957年完成“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国有出版社逐步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所有出版社都没有自己的美术设计部门,随着20世纪50年代出版业的进一步细分和业务拓展,各出版社开始设立专门的美编室、美术组或美编建制,以完成本社的书籍装帧设计工作。

创作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经典文学作品,绝大多数反映的是革命历史题材,其次是描写新中国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或古典文学及儿童文学等。其中,外国文学作品则以前苏联进步文学为主。可以看出,新中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历史记忆的追溯,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记载。而书籍的封面设计则运用视觉语言,深刻地传递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叙事和精神内核,是对新中国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艺术化承载。

1、革命文学作品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文学,是新中国国家和民族精神塑造的承载者,深刻而广泛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走向胜利的曲折过程。新中国十七年间,以小说为代表的革命文学作品主要有: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铜墙铁壁》《平原烈火》,1952年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开不败的花朵》,1953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把一切献给党》,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保卫延安》,1954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铁道游击队》,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日》《红旗谱》,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林海雪原》,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苦菜花》,195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家巷》,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阿诗玛》,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岩》等③。

2、现实主义题材

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各族人民革命热情高涨,广大工农劳动群众踊跃投身新的国家工业、农业建设。文艺战线也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反映工农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今天,人民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正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战线上紧张地劳动着,他们除了需要从文艺继续得到革命的教育和战斗的鼓励之外,同时又需要多种多样的文艺作品和艺术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艺术欣赏的要求。”④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山乡巨变》《大地的青春》《艳阳天》《公社一家人》《秋收时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展现农村生活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描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映城市新生活的长篇小说,如《百炼成钢》《上海的早晨》《乘风破浪》《沸腾的群山》《我们夫妇之间》等。

3、古典文学作品

十七年间,古典文学书籍中发行最多、印量最大的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大名著,如1952~1957年出版的新版《水浒(70回本)》《三国演义》《西游记》与《红楼梦》;其他古典文学作品还有《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选》《西厢记》《古代短篇小说选》《古代散文选》《古文观止》等,颇为畅销。⑤

4、外国文学作品

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前苏联进步文学占到90%以上,这是前苏联文学在中国传播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黄金时期。这些外国进步文学中的大多数我们今天依然耳熟能详,如: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牛虻》,195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海鸥》等。除了革命题材,一些带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意识的外国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广泛传播,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约翰·克里斯多夫》《悲惨世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安娜·卡列尼娜》等。

二、现代性:新中国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风格与要素

195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了中央一级出版社书籍装帧设计展览会,并在会上交流讨论了装帧艺术的一些专业知识及设计方法,这是有史以来我国第一次书籍设计艺术展览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发展,提升了人们对装帧艺术的社会关注度⑥。这一时期,封面设计逐渐形成了一些构图上的共识,特别是在文学书籍中,根据作品内容的差异,常常采用写实风格的人物线条、图案造型、风景速写等,或者几何形态的平面分割、装饰性色彩以及图形设计等手法。从现代书籍设计发展的眼光看,20世纪50~60年代的封面设计,无论在字体设计、色彩设置、艺术风格还是印刷工艺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十七年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形式紧随新中国创作的思想内涵,秉承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风貌的设计思路,同时在延续传统文化和发扬民族性等层面也有了新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诉求之下,书籍设计整体上呈现出简洁明快、实用质朴、严谨大方的风格特征。在封面创作中,出现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水准高超、思想进步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如:柳成荫、钱君匋、邱陵、古元、柳成荫、刘海粟、傅抱石、吴作人、黄胄、柳成荫、任意、张兹中、沈云瑞、袁运甫、黄永玉、吴寿松、余秉楠、张守义、邹雅、范一辛、曹洁、钱月华、陈新、王卓倩、卫山水等。他们将不同的艺术手法融入到封面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书籍封面设计作品,体现了“十七年文学”书籍设计的丰富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独特的时代风骨。

1、字体设计

书籍设计是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而文字的设计与运用则是展现一个时代精神风貌最好的符号。自1956年1月《汉字简化方案》发布实施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的汉字字形整理组,针对简化字不协调、不规范的问题,制定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以规范字体设计,从而提升了书籍设计效果,也提高了阅读质量。而在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中,从民国时期美术字出现并普遍使用后,一些进步书籍常采用美术字作为书名,在封面上进行铅字排印。新中国十七年的封面字体设计以传统的书法体和印刷体最为常见,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书籍封面沿用和尝试美术字设计。其中,在文学类书籍中运用书法字体非常流行,以行书、楷书等为主,更加凸显了古典书卷之美。这种字体的选用也从侧面展现出这一时期传统书卷形态与现代书籍装帧的融汇。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了新中国第一版《红楼梦》,封面以素色做底,书名采用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的题字,红色行书体的字形流畅、清晰而有力,成为《红楼梦》的经典字体,一直沿用至今。此后,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第二个校点、注释本⑦,采用改琦的《红楼梦图咏》作为封面背景,保留沈尹默题字;1959年又在这版基础上推出了第二版,封面铺设素雅的装饰纹样,书名在既有书法字体基础上采用竖排版的方式,更显古朴清新。诚然,这一时期文学书籍书名最主流的形式是印刷字体,一方面是由于标准化的字体结构清晰、比例匀称,置于封面上十分醒目;另一方面,印刷字体相比书法体、美术字,显得更为严肃庄重,与“十七年文学”作品的内容信息、精神内核更加契合。如《青春之歌》的书名是在印刷宋体字的基础上微调,《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则采用了工整均匀的黑体字。此外,也有许多封面设计以美术字为书名,部分书籍是在宋体、黑体及宋黑相结合的印刷字体基础上修改而成;而其他类型的美术字作为书名字体的方式则比较少见,主要出现在一些电影、戏剧和儿童文学中,美术字的艺术化语言恰好可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带有一定的个性化和情感化色彩。在一些文学书籍封面中,也会出现一些率性而为的手写体书名设计,如: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李有才板话》(图1),封面由袁运甫创作,书名采用的便是拙中见巧的手写方式,背景表现的是晋东南财主砖瓦房和民居土窑洞的造型,古朴中透露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件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图1:《李有才板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

2、图像与版式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朴素俭省的社会语境中,“十七年文学”书籍装帧在总体上秉持着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在图像艺术表现上,主要采用版画、油画、国画、剪纸、图案等创作形式(表1)。在第一次全国书籍装帧设计展览会之后,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的邹雅谈及当时书籍封面设计的情况时提到,“由于文化的提高和发展,今天人民对于书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求每本书的内容是优秀的,同时要求每本书的形式也是精美的。只有创造出与书籍内容相协调的并为观众所喜爱的封面图案,才能更有力地吸引读者对书籍的兴趣。这是书籍装帧设计工作者艰难的任务,也是一件光荣的任务。”⑧由此可见,封面的图像设计是传达书籍内容、思想、情感的最直观有效的方式。在1949~1966年间,文学类书籍封面设计主要呈现出革命性、现实性、文艺性的总体特征。

(1)思想性:渲染革命气氛

表1:1949~1966年部分文学书籍设计封面创作形式

在革命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中,图像是渲染革命气氛、传递红色精神最重要的符号载体。1958年,由王荣宪设计、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青春之歌》的封面设计(图2)即采用版画形式,以封面上方游行人物形象塑造为主,中下部采用大面积深色块,由此衬托铅字的宋体书名,简洁的处理更加突出了画面的视觉中心作用。同年,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小说《红岩》(图3)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部革命文学作品的封面和插图都来自“四川版画派”画家们的集体创作。据《红岩》封面设计者宋广训自述,设计的灵感来自于重庆的山水,“当时我们住在化龙桥江边,早上推窗一看,太阳已照红河对岸的山岩,我们背后的山叫虎头岩,我是北方人,如果没有在重庆的生活体验,就画不出来。”⑨《红岩》封面的视觉冲击力很强,我们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股革命的力量,陡峭的山岩边顽强地生长着一棵刚劲有力的古柏,被漫天血色映红,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与书名《红岩》的寓意恰相吻合。“红色”象征革命,“岩石”隐喻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红岩”则代表着狱中坚持斗争的革命者。画面简洁明快,底部重色的处理更凸显了版画的分量感,在艺术语言上是对中国新兴木刻版画风格的延续,很好地体现了这部小说所要传递的红岩精神。

图2:《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

图3:《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的《林海雪原》(图4),是一部讲述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战斗的“革命通俗小说”,侦察英雄杨子荣和土匪座山雕是今天我们仍然耳熟能详的故事人物。这本书的封面图像采用了吴作人先生创作的油画,封面上白雪皑皑的雪山松林诗意地点题“林海雪原”,印证了小说发生的地点;从远处滑雪而来的是东北民主联军的一支小分队,既烘托出战士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英勇斗争的精神,又很好地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而封面下方的红色手写体书名映衬在雪色背景之上显得格外醒目,恰如其分地渲染出革命的气氛。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吕梁英雄传》《红日》《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保卫延安》等一系列封面设计精美的革命文学经典之作。

图4:《林海雪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2)现实性: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建国初期正值社会主义建设的黄金时期,受“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影响,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引入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于出版业而言,不论是文学创作与文艺理论,还是书籍的装帧设计形式,都遵循以社会主义精神为前提的真实性与历史性的现实主义原则。除却重塑革命年代的精神理想,新中国处处充满着社会主义建设对现代化的美好憧憬,正如丁玲所说:“新的人物,新的生活,新的矛盾,新的胜利,也就是新的主题不断的涌现于新的作品中,这正是使我们觉得不单调,不枯燥,这正是新的作品的特点,这正是高过于过去作品的地方。”⑩

在书籍设计领域,也因文学创作主题与思想的转变,在封面设计中形成了特有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此展现新社会劳动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面貌。不难发现,在这些题材的书籍封面设计中经常会出现拖拉机、电塔、水库、桥梁等图像,实际上,这些图形符号象征着新中国工业、农业建设的硕果,表达了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热情,承载着人们对国家现代化的美好愿景。周立波创作的《山乡巨变》(图5)是描写农民在党的引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严肃而又生活化的主题。在1958年作家出版社的第一版中,其封面图像采用了绿色基调,再现了小说中湖南山村秀美的自然环境,画面中心农民耕作的场面反映了农业合作化前后一派欣欣向荣的劳动景象,水中倒影的处理显得诗情画意。而在1963年版《山乡巨变》的封面中,设计者拉近了图像的视角,画面中心是更为具象的人物动态刻画,牵牛的场景使人更容易进入到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196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艳阳天》(图6)(浩然著),其封面中冉冉升起的太阳恰好点题,画面中大片的黄色象征着金色的麦田,丰收的人们淹没在田间欢快地收割,只露出上半身,远处矗立的电力塔被阳光映成了火红的颜色,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寓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忱与希望。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图7),反映的是“五反”运动、公私合营等社会主义改造中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书籍封面由王荣宪设计,以俯瞰的视角先用钢笔速写式地勾勒出上海外滩的景致,然后辅以淡墨印染,烘托出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风貌,富有一种浪漫主义情怀。

图5:《山乡巨变》作家出版社,1958年

图6:《艳阳天》作家出版社,1965年

图7:《上海的早晨》作家出版社,1958年

(3)文艺性:抒发书籍的内在情感

在“十七年文学”作品中,一些诗歌、散文集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封面设计也颇具特色。在儿童书籍设计中,韩心如设计、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朵朵葵花朝太阳》(图8),封面采用剪纸的形式趣味地表现出太阳、葵花、儿童的形象,书名则以儿童字体来表现,于“稚拙中见聪慧”⑪。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泰戈尔的《新月集》,其封面设计和诗歌内容相得益彰,“很精致的白色的书脊和字体。配以深蓝的底色,所造成的气氛和泰戈尔的诗趣是很协调的。”⑫1958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全集》十卷本,由叶然设计,沈尹默题签,分别以灰漆布面精装本、灰布书脊普精装本,以及重磅道林纸精印的灰布硬封面大开本精装三种装帧设计形式出版。为了参加1959年在莱比锡举行的国际图书博览会,又于1959年4月印制了深红色羊皮封面的特精装本,书面采用烫金工艺,设计有楠木书盒⑬,装帧十分精美,达到了较高的书籍设计水准。

图8:《朵朵葵花朝太阳》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9年

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叙事长诗《阿诗玛》(图9),封面由画家黄永玉创作,沈从文题签。封面主体采用了传统水印桃色木刻的方法,来表现主人公阿诗玛的侧面肖像,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细腻的刀刻技法和水墨套色的方法。富有装饰意味的撒尼族头饰,与简练的脸部刻画在视觉上形成了巧妙对比,简约中透露着变化,整幅人物肖像端庄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充满诗意,是中国版画史上的里程碑之作。195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叙事诗《五月端阳》(李季著),由邹雅做封面设计(图10),采用陕北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作为书名字体和图像,跳跃的色彩和传统的手法突出了文学作品的文艺性与民族性。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牛虻》1953年在我国翻译出版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量达到了222万册,成为当年最畅销的外文小说。第一版《牛虻》的封面设计(图11)非常简洁,红色的宋体美术字书名在素雅的底色上显得格外清晰,在作者署名和出版社之间设计了一幅小小的版画插图,以表现故事中意大利革命党人同教会黑暗统治英勇斗争的情节,书籍内文采用的是竖排版,带有很强的时代印记。

图9:《阿诗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图10:《五月端阳》作家出版社,1959年

图11:《牛虻》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

三、民族性:新中国文学书籍封面设计观念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成为新中国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书籍装帧设计领域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延安文艺思想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导下,书籍设计的对象转向为工农兵服务,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在书籍设计的风格上诉求艺术性、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书籍装帧设计作为阅读文化的一种外在载体,作为新中国设计的重要构成内容,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袁运甫在1955年发表的《谈谈书籍的封面设计》一文中说:“有些出版社的设计者,还没有真正觉察到美术设计在日益发展的出版工作中的重要性,没有把设计工作看成是一个具有高度思想的创造性的工作。个别设计部门片面地认为美术设计是一个‘车间’,仅仅满足计划任务数量的完成,而忽视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提倡,也很少检查质量。”⑭

1958年12月9日,文化部出版局发布了《关于举办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会的通知》,通知中说:“书籍的装帧插图,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出版社除了必须首先注意书籍的内容质量之外,还应重视装帧插图工作,使书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构成完美的统一。”“部分书籍的艺术设计,已注意到形式必须与内容一致的原则和民族传统的继承问题,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封面和文学著作的插图……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装帧插图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缺点,有相当多书籍的封面,或者是没有经过设计的,或者是千篇一律的单调乏味的图案色彩,或者是单纯地注意了艺术性而忽略了思想性,或者是形式与内容不协调。”⑮从文件内容,我们可以解读出当时国家对书籍装帧事业的重视,同时也客观分析了新中国第一个十年书籍设计的成绩与问题。此次展览筹备的目的,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书籍设计的水准,更好地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书籍设计、装帧材料到印刷工艺都要精益求精,继承民族优秀艺术传统,学习国外现代书籍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也为1959年秋季在民主德国莱比锡举行的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做准备工作。最终,1959年4月17日,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了“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展品是从全国各出版社1000余种书籍中选出来的,各类图书共460余件,插图部分则陈列了60余种插图原作。⑯

其中参展作品《楚辞集注》的设计充分发扬了民族性特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秦萍、叶然设计,采用了中国古籍线装书的风格,线装四眼订法、包角,外有六合如意函套,雅致古朴,书香韵味十足,书籍设计形态所显露的书卷气与《楚辞》内容和谐一致,于传统中又蕴含着现代书籍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本书在莱比锡国际书展上荣获金质奖。同样,由中华书局出版、张苏予设计的《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也沿用了传统线装书籍装帧风格,封面采用绿色背景,其上印有金色传统缠枝牡丹纹样,中间是书法字体的书籤。由于内文版式依然是竖排,因此阅读方式也是中式的从左向右翻动,但书籍的装订方式却采用硬面精装、无函套,是中国传统书籍风格与西方现代设计形态巧妙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最终在此次国际书展上荣获铜奖。

小结

在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境遇中,“十七年文学”书籍装帧设计工作被纳入出版业的系统化机制中,在封面设计的价值功能上,延续了延安文艺思想,并且秉承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于封面设计中表达文本的思想性,以广大工农兵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服务对象,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形象为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透过丰富多样的书籍装帧语言,歌颂人民领袖,歌颂革命英雄,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十七年文学”书籍封面设计始终追求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既受到西方现代书籍设计形态的影响,又吸收了中国传统书籍形态和传统艺术的精髓,从而形成了新中国文学书籍封面普遍具有崇高思想性,兼富时代和民族形态的设计面貌。对现代书籍封面设计,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出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节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49》,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第22页。

② 同注①,第156页。

③ 仲呈祥:《新中国文学纪事和重要著作年表》,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22-229页。

④ 《人民日报》社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1962年5月23日。

⑤ 易图强:《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0页。

⑥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16页。

⑦ 管士光:《人民文学出版社红学类图书的历史与概况——在纪念<红楼梦>新校注本出版2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3期,第7-13页。

⑧ 邹雅:《对目前书籍封面设计的意见——看了<书籍装帧设计展览会>以后》,《美术》,1954年第11期,第18页。

⑨ 马拉:《<红岩>插图50年的韶华与怀念》,《红岩春秋》,2015年第3期,第38-40页。

⑩ 丁玲:《跨到新的时代来——谈知识分子的旧兴趣与工农兵文艺》,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⑪ 同注⑥,第121页。

⑫ 袁运甫:《谈谈书籍的封面设计》,《美术》,1955年第2期,第39页。

⑬ 张小鼎:《鲁迅著作出版史上的三座丰碑——二十世纪<鲁迅全集>三大版本纪实》,《出版史料》,2005年第6期,第116页。

⑭ 同注⑪,第121页,第40页。

⑮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文化部关于举办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会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7~1958)》,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第566页。

⑯ 《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美术》,1959年第5期,第6页。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书籍文学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我们需要文学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
书籍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