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看电影、学党史” 展播影片叙事特点探析

2021-11-17 07:07朱梦瑶李芸
新闻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

朱梦瑶 李芸

【内容提要】央视电影频道“看电影、学党史”百部经典主旋律影片的展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与成就。展播影片主要围绕重大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展开,宏大叙事中越来越注重人文化叙事。人物叙事不再拘泥于从外观上美化正面角色、丑化负面人物,而是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塑造全面立体的人物形象。随着受众观影需求的变化,影片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化叙事之间的平衡,借助剧情、画面、语言、音乐等叙事元素传递情感,唤起观众共同记忆,形成共情,体现了展播影片鲜明的叙事特点。

【关键词】叙事特点 主旋律电影 叙事风格 叙事策略 影视展播

建党百年之际,央视电影频道以“看电影 学党史”为主题开展了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展播活动,与人民共同追忆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展播影片多达百部,通过关键节点与重大时刻的再现,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汇其中,增加了建党百年庆祝活动的思想厚度与政治高度。展播影片是我国红色影片创作发展历程的缩影,不同历史时期的影片虽然叙事方式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但是叙事风格迥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红色影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政治价值,越来越多的导演跻身创作行列,为影片创作带来了多样化的叙事模式。本文以展播影片为样本,分析了其叙事风格和特点,以期为未来红色影片、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叙事内容:围绕历史重大事件与英雄人物展开

电影频道“看电影,学党史”展播影片有建国前思想解放与武装斗争的革命题材、抗击侵略者的战争题材、杰出贡献人物的传记题材、新时代抗震救灾与抗疫题材等。在史诗般宏大叙事的基础上聚焦人物叙事,以小见大,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彰显、传达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学者将宏大叙事定义为“以其宏大的建制表现宏大的历史、现实内容,由此给定历史与现实存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是一种追求完整性和目的性的现代性叙述方式。①展播影片是创作者基于历史事实进行的艺术加工,是借助影像语言叙事的艺术作品。《1921》选取了全国各地代表奔赴上海,在嘉兴南湖一艘红船上召开“一大”的历史片段。影片将历史艺术化再现的同时,也在其中加入了诸多生活化的情节。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时代背景。导演黄建新在专访中提到《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都是编年体叙事,展现人物在历史节点瞬间的前后变化。《1921》以王会悟和李达这对革命伉儷组织召开“一大”会议为主线。影片中加入了许多生活叙事:王会悟为了结婚剃了光头、几位年轻的一大代表刚到上海就同去大世界游玩、新婚伉俪共同换窗帘、毛泽东在李达夫妇家中晚餐等。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中融入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从而使重大历史事件有了可感性。宏大叙事与人物个性化叙事相结合,既有历史纪实性,又通过人物细节叙事刻画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物形象,真实化、生活化的人物呈现拉近了历史与观众的距离。将时代背景与事件多维度铺陈开来,不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呈现,而是场景化、生活化地将共产党人的精神融入其中。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毛泽东从李达家中返回博文女校的路上被法租界的庆典活动吸引,但无法入内,毛泽东只能在栅栏外观看。此处,借毛泽东同志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将观众带回那个特殊年代。我们也似乎感受到了当年政府的软弱与毛泽东的志向和抱负。这种将人物与历史事件融合的叙事方法,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与共情,更深刻地将历史记忆注入每个青年人的血液中。

二、人物叙事:英雄人物聚焦个体与群像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观众影视诉求的变化,主旋律电影中的人物塑造也发生了变化。1949至1966年,我国制作、播出了一大批红色影片。如《董存瑞》(1955)、《红色娘子军》(1961)、《小兵张嘎》(1963)、《英雄儿女》(1964) 等。在这些影片中,英雄人物经常被硬性地刻画为英勇无畏、舍生取义和保家卫国的高大形象。导演在选取主角时常常主观臆断地将人物脸谱化,构建的正面人物往往一表人才、仪表堂堂、五官端正;而负面人物则肥头大耳、贼眉鼠眼、阴险狡诈。②后来的人物塑造开始寻求多元化、立体化,不再是单纯的历史故事一条叙事线,而是围绕人物展开多条情感叙事线,包括战友情、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物是叙事中的关键元素,是情节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精、气、神的载体。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主旋律影片的品质与传播效果。

在展播的影片中,根据剧情需要,有的影片中把人物塑造聚焦于英雄个体,建构了一个个有精神、有追求、有情感的时代英雄形象;有的影片刻画了平民英雄群像,让观众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革命者》记叙了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前的38小时,将李大钊的生平与革命事迹穿插其中,交叉叙事。影片对李大钊同志号召各行各业团结起来为无辜被害的报童讨回公道、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刑场前与革命友人的轻松谈笑等事迹进行了生活化叙事和歌颂,塑造了一位贴近群众、深入基层、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也来源于人民群众。影片《八佰》没有就单一人物展开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众多“小人物”,构建了淞沪会战的八佰战士、苏州河对岸群众、当代青年、国外旁观者的群像。坚守四行仓库奋力抵抗日军的“八百壮士”与租界的戏子名流和洋人散客形成鲜明对比,将“看客”群体刻画得入木三分,引人深思。影片还描绘了当时的青年群像:为战士们筹备物资送旗子的姑娘、河对岸敬礼的女孩、勇敢的小武汉、完成蜕变的端午、英勇参军的无知学生、送电话线的刀子和率先绑炸药包跳楼的陈树生等。这些已经觉醒的青年人为国家的未来点燃了无限希望。

三、叙事风格:历史真实再现与诗意化叙事

历史真实的再现对导演团队的历史知识面与开机前的调研来说是一种考验。导演们在进行场景布置、选演员、剧情设定等工作前,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那段历史、那些人物,经过大量的文献研读才能做到情节叙事更贴近史实,人物刻画更丰满真实。在《1921》中,湖南代表毛泽东经过法租界看到外籍人士欢庆国庆的情节并非空穴来风。一大召开是在法租界,毛泽东从李达家回到住所,会经过法国在上海的办事机构。据文献记载,法国国庆日举办庆典,华人是进不去的,所以才有了毛泽东触景生情奔跑的情节。严重脱离历史事实的叙事,观众是不买账的。从知乎网友的问答中可以观察到,观众对于服装、造型是否契合时代,场景布局是否合理等也有着相当高的观赏诉求。

纵观百部展播影片,以1980年正式提出“主旋律电影”为界,上世纪80年代前的影片具有較强的纪实性与政治性,颂扬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塑造的是为国牺牲的英雄形象,叙事风格单一、单调,缺少作为艺术作品的娱乐性。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影局“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的提出与相关政策的倾斜,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积极性大大提升。在多个重大时间节点,如建党、建军、建国的周年、纪念日等,众多献礼影片登上荧幕。主旋律电影从发扬“集体主义”到试图“催人奋进”再到着眼“陶冶净化”,叙事的“功能性”不断蜕变,显示出主流话语对时代变迁的某种妥协和让步。③主旋律影片逐渐加入娱乐与艺术成分并非完全归因于商业影片的倒逼改革,而更多的是受到市场需求与观众喜好的驱使。诗意化叙事浸润到了影片的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台词、每一首插曲,使主旋律影片更加符合受众的观影喜好。《十八洞村》整部影片充满了艺术感,村子里的梯田、水井、公鸡等自然美景通过镜头呈现出来。《我和我的家乡》与《我和我的祖国》两部集锦式电影也运用了大量的诗意化叙事,从拍摄到取景都能感受到每位导演诗意化叙事的内在追求。在把握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融入艺术与娱乐元素是主旋律电影的新趋势,诗意化叙事也是票房成绩和收视效果的重要保障,把握好主旋律影片商业化的程度也至关重要。

四、叙事策略:多元情感传递激发共同记忆

主旋律电影承载着国家意志,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贯彻其中很容易,但是通过艺术加工将共产党人的精神真正传递到观众心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旋律影片常用的叙事策略,往往是角色肩负任务克服重重阻碍,在矛盾和冲突的出现与解决过程中,彰显主人公的高贵品格。《悬崖之上》中,四名特工奉命实施“乌特拉”行动,却被友军出卖,暴露了行踪,从被追踪抓捕与身份暴露中一次次成功脱险。这种冲突的紧凑出现与化解在谍战片中尤为常见,反映了我军特工人员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出色能力及其工作的危险性。在扶贫题材影片《十八洞村》中,杨英俊的几个堂兄弟好逸恶劳,扶贫工作者小王就从退伍老兵杨英俊入手,调动起杨家弟兄们脱贫的积极性。村子里的田不多,小王就找了一片矿渣空地,填土造田,帮助杨家兄弟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扶贫工作者带领十八洞村脱贫的决心感染了杨家兄弟,也感染了观众,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传达出来。

人物语言、画面、音乐等细节能够传递情感,感染观众的情绪,震撼观众的心灵,引发观众的思考,进而完成精神的浸润式传播。《党的女儿》中王成发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呐喊,这种英勇气概感染了孩子们,成为那个时代孩子们争相模仿的对象。《百团大战》中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不顾生死地冲上去抢夺扳道岔、《金刚川》中战士们用身体筑起金刚桥等细节化场景,激发了我们对英雄的无限崇敬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国际歌》这一符号早已与革命激情绑在了一起,这首歌曲在《建党伟业》《建国大业》《革命者》《1921》中均有使用,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胜利充满希冀的热切心情。“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已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每每唱到这里,我们都会想起革命前辈探寻中国道路的艰辛与革命热情。

总之,电影频道举办的建党百年百部主旋律电影展播活动意义深远。综合来看,影片的叙事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旋律影片正在进行多样化的叙事探索,这种探索更加注重年轻观众的偏好。主旋律影片吸引了众多的知名导演,也呈现出越来越受欢迎的趋势,影片蕴含的精神内核的传达也更深入人心。主旋律影片通过宏大的主题和生活化、场景化、诗意化、多样化的的叙事策略,不仅让我们永远铭记为了和平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还让我们把英雄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红色精神融入每个国人的血脉中。

注释:

①邵燕君.“宏大叙事”解体后如何进行“宏大的叙事”——近年长篇创作的“史诗化”追求及其困境[J].南方文坛,2006(06):32-38.

②朱益桐.主旋律电影英雄人物“微叛逆”现象探究[J].电影文学,2019(16):76-80.

③马潇.主旋律电影的“今世前生”——简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流变[J].当代文坛,2011(01):112-115.

作者简介:朱梦瑶,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芸,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编辑

编辑:徐  峰

猜你喜欢
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
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
主旋律电影中的精神内涵及当代启示
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本·阿弗莱克主旋律电影的独特呈现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