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微舆情的传播生态研究

2021-11-17 17:09周云倩朱超谭静
新闻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微舆情

周云倩 朱超 谭静

【内容提要】在双微平台各具影响力的态势下,社会舆情开始呈现跨平台传播和耦合互动的新动向。面对双微舆情的演化动向,观照其传播生态的实然状态具有必要性,从“传播外生态”“传播内生态”“传播新生态”等层面展开解析,可以更为深入地掌握双微舆情的传播规律,也为舆情管控提供了一种参考视角。

【关键词】双微 传播生态 舆情

微博和微信成为我国网民发布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当前网络舆情信息最为集中的社交平台。基于两个平台的连接和联动,双微舆情得以孕育,并且呈现出内容跨媒体和传播跨媒介的新特征,由此不断塑造着舆情信息传播的新样态,这让舆情事件变成了充满多样性的复杂舆论场,也让网络舆情引导变得非常具有难度。①在生态学视阈下,双微舆情传播正是一个以传播内容为核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由信息传播者、外部环境、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等因素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表现出传播内生态、传播外生态和传播新生态的组合。上述生态因子彼此关联与影响,并且不断促进系统的动态演化。

一、传播外生态

双微平台上的舆情传播,乃是现实环境影响的产物。研究双微舆情的传播生态,首先应联系其存在的外部生态环境,这样才能从宏观视角予以科学把握。从实际的运行情况来看,双微舆情传播的外生态因子主要由法律法规、社会思潮、商业资本等小因子构成。

(一)推行法律治理

强化对双微舆情的法律治理,符合我国广大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之一。201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批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正式施行。这些法律法规同样适用于双微舆情的治理,包括禁止微博和微信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网络新闻信息服务活动,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该有的社会责任。2020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令禁止人肉搜索、流量造假等违法行为,旨在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传播生态。②2021年2月,随着《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强化了对微博和微信平台上的公众账号的依法监管。双微舆情的依法治理进一步得到落地,实现全主体、全过程、全系统、全手段的治理态势。但现有法律法规主要是以“规定”和“办法”为主,且大都停留在部门规章与行政法规层面,位阶不高;体系性与完整性尚待提升,而且缺乏明晰对应的监管与惩罚机制,尚未曾对舆情事件的事后补救等作出规定等。

(二)网络民粹主义凸显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时代的产物,在双微舆情中,网络民粹主义往往表现出反建制、反精英、反专业等倾向,可能将私人意志与利己原则裹挟进网络公共领域,利用自身人数众多的优势,以极端非理性的情绪化意见绑架公共意志。③2020年6月,苟某发微博谎称自己成绩优异,两次参加高考,却在班主任的暗箱操作下去了一所“野鸡中专”。苟某的遭遇得到微博和微信平台上亿万网友的同情与声援,网络大V与自媒体账号积极转发苟某的微博博文。然而,苟某编造谎言只是为了博取流量与关注,为其电商品牌增加知名度。从现实情况看,舆情信息在双微平台传播,尤其是交错的社群关系和节点连接性为网络民粹话语的扩散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商业资本介入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曾提出“宰制”问题,即社会运行过程中某些因素带来赋权的同时,也或产生某种制约。一方面,必须意识到微博和微信两大社交平台的技术研发与维护运营始终离不开商业资本的支持,但也要看到其凭借技术和资本的垄断地位对网络舆情传播的某些钳制。2020年4月,淘宝天猫总裁蒋某家庭情感纠纷事件发生后,相关微博热搜被屏蔽,由此引发了“次生舆情”。再如,微信公众号“小白天下”及其关联账号在两个月内编造70余篇黑稿,在网络水军和不明营销号的密集转发下,编造的内容阅读量过亿。类似的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商业资本对双微舆情操纵的手段与目的不尽相同,但均干扰了舆情信息的传播秩序。

二、传播内生态

在技术的加持下,双微传播场域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愈加多元化,并且呈现传播渠道叠加,个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的界限逐渐模糊,传播内生态的复杂性也愈发加深。

(一)节点化的传播主体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双微用户可以借助微博和微信平台复制现实世界的关系网络,而且还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形成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双微用户可以通过自身的关系网络传播扩散观点和情绪等相关舆情信息,并与他人的传播网络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舆情事件在极短时间内引发巨大的社会关注。

传播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而且传受双方可以自由转换,随时加入舆情信息的层级传播网络。网络意见领袖、主流媒体与普通双微用户相比,它们拥有压倒性的资源优势,因此在传播力上呈现明显的分野。

(二)热点同频的传播内容

微信朋友圈的强关系特征较为突出,几乎都是面向朋友、同事、客户等熟人,更倾向于展示个人生活的日常活动。微博则是一个更具公共领域特性的平台,用户倾向于藉此获取信息,并可以针对热点事件发表个人看法并和他人交流互动。正如社会燃烧理论指出的,刺激性事件是触发舆情热点的“点火”温度,是引爆网络舆情的直接动力。能够在双微平台引起共振的舆情通常具备某种特征,即属于能充分调动网民注意力的刺激性事件,而且能够勾连个人私域和公共领域,从而得到双微用户的广泛关注和耦合互动。2021年3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微博和微信平台实现了裂变式和接力赛传播。微博用户聚集在一起讨论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提高了集体参与感并引发网民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表意见与看法,除个人政治表达外,还有利于凸显个体爱国与政治参与的情怀。

(三)叠加联动的传播渠道

微信传播本质上说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难以形成人数众多的公开讨论,很难由舆情上升到舆论的高度。随着舆情的进一步爆发,更多的用户在微博上发表观点并进行热烈讨论,推动群体聚集式传播,再加上微博的热搜机制也会使相关话题为更多的网民所知晓。2019年6月16日—17日,李某和张某因业务合作出现矛盾,李某为泄愤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对张某具侮辱性和诽谤性的信息。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法院依法宣判李某须在朋友圈公开道歉且保留10天。该事件肇始于微信朋友圈,法院官方微博和@新浪科技等加入了转发,从而引发网民围观和热烈讨论。微信是個人和自媒体人观点齐发的地方,微博充当着信息传播的二传手,最终就形成了关于社会话题的平台联动与情感共鸣,④从而使双微舆情的内生态更加复杂化。

三、传播新生态

双微舆情传播生态是一个动态系统,在传播外生态和传播内生态诸多因子的影响下,从而营造出传播新生态。从全局来看,双微舆情的传播新生态总体呈现出健康积极的一面,不乏正能量信息的传播和互动,极大释放了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以舆论监督的方式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等,但不可否认亦存在其消极的影响。

(一)后真相

2016年11月,《牛津词典》将“后真相”评选为年度热词——“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的影响”。⑤后真相时代受情感驱动的网民极易聚集在一起,并对其他理性的用户有形或无意识地施压。2020年4月15日,《南风窗》微信公众号披露某企业高管鲍某长期性侵未成年“养女”,随后此文在朋友圈迅速刷屏,并瞬间在微博上引发大量讨论和愤怒情绪。3天后,财新传媒发布《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的“反转”报道,该文提供多方面的事实性消息,却受到众多网民的痛斥,报道记者还遭受了网络暴力,最终文章撤稿。这个例子或许就是后真相时代双微舆情传播的一个缩影: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逐渐忽视至关重要的事实真相,而严肃性的客观报道得不到受众认可,产生理性被情绪裹挟的负面效应。

(二)后情感

后情感主义是指一种情感操纵形态,即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⑥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双微平台的低准入门槛和便捷性催生用户更加活跃的情感表达,他们利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等不同形式对舆情信息进行二次解构。在智能算法推荐机制的作用下,相似情感倾向的群体被聚合在一起,大致雷同的情感内容被大量机械式地产出。双微用户参与舆情传播,即使表达与分享的是以愤怒、伤心、厌恶、恐惧等负面情绪为主,用户也会以玩梗的方式将情感表达隐匿于戏谑化的符号文本中,从而软化宣泄式的情感表达。⑦2020年7月的杭州杀妻惨案本是令人扼腕的沉痛舆情事件,但出现诸如“化粪池警告”等表达,甚至一度演变成朋友圈的热门文案。

(三)后权威

微博、微信的耦合互动,进一步加快了舆情扩散的速度,对相关部门的舆情把控和舆论引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主体的群体对舆情事件也正发挥影响力,观点的多元化既表现为“众声喧哗”,又产生消解权威的作用。2021年6月15日,知乎网红芈十四为自身考教师编落榜发文,@茨威格时代1903等大v也加入了事件的讨论。由于芈十四自身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加上议题的敏感性和社交媒体平台大v的共振式传播,但最终由于披露事实不够客观,舆情发生反转,以芈十四删帖和道歉宣告结束。

从实然状态看,在双微平台上无论是重大突发的公共事件,还是某些偶然的矛盾冲突都可能引发舆情浪潮。正视舆情传播中的内生态、外生态和新生态等要素,由此深入掌握双微舆情的传播规律,不失为社交时代舆情管控的一个有益破题视角,也可就此寻求恰当的治理对策。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双微舆情耦合演化与云治理”(项目编号:XW1910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周依苒.突发事件中“两微”舆论传播差异及引导[J].青年记者,2019(02):30-31.

② 新京报传媒研究.《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规定》正式施行: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流量造假皆为违法[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057045606305191&wfr=spider&for=pc,2020-03-02/2021-03-17.

③ 涂瀛.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民粹主义:影响与治理[J].理论观察,2019(08):75-79.

④ 喻国明.社交网络时代话语表达的特点与逻辑[J].新闻与写作,2017(07):41-43.

⑤ 胡泳.后真相与政治的未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04):5-13+126.

⑥ 王一川.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⑦ 史安斌. 疫情后真相、后权威和后情感[N]. 环球时报,2020-04-24(015).

作者简介:周云倩,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學院教授;朱超、谭静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徐峰

猜你喜欢
双微舆情
“双微”教学法在除颤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舆情
“双微”语言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分析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联动传播的困境及应对
基于“双微”平台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构建
舆情
论“互联网+政务”条件下“双微”发言人责任伦理问题的形成
舆情
舆情
基础有机化学“双微”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