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写共生的名著微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2021-11-18 07:03张美红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法布尔西游记名著

张美红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00)

近年来,语文中考试卷上的名著考查逐渐成为师生重点的关注点,一则是因为统编版教材名著数量增多,书目更新,要求加大,在落实“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上的力度极大;二是名著阅读教学缺乏抓手,没有成熟的应对策略,低效劳动多,实质性效果不佳。鉴于此,作为教师,如何能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寻找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一则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名著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常态,二则能提升应试能力,提高得分点,为此,就统编版教材背景下的名著微写作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找到名著阅读与教材作文训练的契合点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一套7-9 年级的作文训练体系,是对学生在未来初中三年作文学习能力提升的有序推进,有助于我们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作文教学。这36 个训练点除了跟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互相对应,其实,我们还可以将其中一些训练点与名著阅读相结合。

针对初中三年名著阅读中的必读篇目,结合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点,我们可以从中选取一部分利用名著中的典型片段进行有意识地微写作,同时再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开去,充分发挥出名著阅读于作文教学的优势,既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名著的世界,领略名著本身的魅力,加深名著阅读的印象,同时又能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有益的抓手和帮助,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表1 只是一些粗略的尝试,如果我们更专注一些,可以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找寻出很多作文训练点契合点,将两者有机整合,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表1 统编版名著阅读微写作训练点一览表

二、实施不同版式的微写作训练点

当我们确定好名著阅读和作文训练点后,就可以适时开展不同版式的训练了。

(一)《昆虫记》走得深一点

针对《昆虫记》这部鸿篇巨制,其实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不够的。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部名著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它同时还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具有强烈的发布尔个人色彩。书中关于虫子的描写极其细致,甚至有时到了长篇累牍的地步,而自己情感的抒发又比较随意,再加上不同版本的翻译水准的差异,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起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有趣和好玩。

在这种阅读期待下,我们可以将之与微写作结合起来。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这些关于昆虫的片段描写。

当我们有意识地把这些句子从文中抽取出来后,我们发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极其细致,从外形、到颜色、声音、生活习性、生长环境,就像美术家一样关注每一个昆虫,有时甚至到了不眠不休的地步。我们引导学生模仿这些文字用简短的说明来介绍自己观察到的昆虫时,就有了抓手。事实证明,让学生独自写作这样的文字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可能他们离现实的昆虫生活有点遥远,同时也缺乏细致的观察方法。而经过这样的微写作,学生不但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昆虫的特点,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手段和写作方法。

在学会说明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关照文章中对昆虫的描写片段,如“螳螂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像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在烈日的草丛中,它仪态万方,严肃半立,前爪像人的手臂一样伸向天空,活脱脱一副很虔诚祷告的姿势。”法布尔作为一个科学家,他不把自己当作与虫子无关的人族,而是把自己变成虫子——拟虫,从虫的视角观察虫子,搭建起作家和昆虫平等的桥梁。引导学生关照法布尔的第二种身份——文学家,进而对原有的文字进行升华,学会像文学家一样生动的表达。

这还不够,我们再看作者对蝉的赞美:“它穿着肮脏的外套,掘土四年,现在能忽然换上了高雅的服饰,长出了堪与飞鸟媲美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陶醉在这个世界的欢愉中。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对斑纹蜂的无私的讴歌:“我发现,这只斑纹蜂与其他斑纹蜂有所不同。它的头很扁,深黑色的衣服上有一条条的纹路,身上没有了绒毛,也没有了美丽的红棕色花纹——这身破碎的衣服告诉我,它是一只年迈的老斑纹蜂,也正是那些正在忙碌工作的斑纹蜂的母亲。就在三个月之前,它还挺年轻的,辛辛苦苦地建了这个蜂巢。虽然它现在已经老了,但还是要发挥余热,用全力来保护这个家,成了一个尽职尽责的警卫。”真是“半瓣花上说人情,一蝼一蚁皆生命。”法布尔不仅仅局限于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而且以人性观照虫性,对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正如罗斯丹说的那样:“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这时我们还要关照的是法布尔的第三种身份——哲学家,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简明的说明是基础,进行生动的描写是一种能力,但是还要关照到这种昆虫存在的价值,思考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则是一种人生态度。

当我们从微写作的角度来关照《昆虫记》后,学生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开始去尝试着走进文字的世界,去领略法布尔文字的魅力,不再排斥这些看似枯燥实则充满趣味的文字了,也不埋怨法布尔的这种充满着个人色彩的长篇累牍的写作手法了,反而从字里行间读出许多的哲理和感悟。同时,自我写作意识也得到了提升,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西游记》激发兴趣点

《西游记》这部名著不仅是学生的最爱,甚至可以说是全民最爱。但是,学生可能会流于动画、动漫等改编版的《西游记》,但是对于这部原著可能阅读的动力不足。鉴于此,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训练点,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金句改编。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很多金句:山不碍路,路自通山。心声,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些金句有悟空说的,也有各路大神说的,其实都是吴承恩借某个人物来传递自己的心声罢了。这些句子充满哲理,耐人寻味。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的时候,可以进行如“我来找金句,我来改金句,我来写金句”的微写作活动,也是十分有趣的。

兵器研究。《西游记》中的兵器可谓五花八门,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猪八戒但是九齿钉耙、沙和尚的降魔杵都跟人物的传奇故事紧密有关。再看各色妖怪玉扇公主的芭蕉扇威力无比,金毛吼的紫金玲,黄眉老怪的乾坤袋悟空没有一样能搞定的。我们设置微写作话题:你对《西游记》中人物的兵器满意吗?如果请你设计,你会为谁设计一个怎样的兵器?如何使用它?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培养他们无尽的好奇心,必定能真正爱上原著,爱上阅读。

再如举办辩论赛,探究妖怪的取名原因,探寻妖怪的本领等等,在微写作中不断提升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名著的世界里自由徜徉。

(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寻找感动点

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1927 年初,22 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瘫痪卧病在床,双目失明。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当时的时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他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鉴于这样的特殊创作背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之际,我们将党史与保尔的成长史结合起来,在教学演讲稿时,适时让学生撰写《让青春让保尔一样绽放》,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但要求学生去阅读原著,更要求学生能真正走进保尔的心灵世界,真正找到感动自己的焦点,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的作品。

(四)《傅雷家书》产生共鸣点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 年至1966 年5 月的186 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但是学生在阅读这部名著的时候因为年代和知识面的差异,可能感同身受的内容不多,很难产生共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八年级上阅读这部名著时,可以策略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将名著中父子之间产生的共通事件和自己的生活适时关照,将之与单元写作中的学会写读后感相结合,要求学生也以书信体的形式和父母写一封信,主要谈谈自己在阅读《傅雷家书》后的感悟,最好能引发父母的共鸣,那么写作就成功了。

当然,以上只是一点粗浅的尝试,真正要讲教材的训练点和名著阅读微写作紧密结合,还需要教师不断用心去做,假以时日,才能真正获得收获。

余映潮老师说:“语文教师的作文能力,是其专业素养的半壁江山;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其语文素养的半个天空。”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作为教师,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我们能整体把握好部编版教材关于作文训练的36 个点,能全局在胸,细部到位,彼此关联,相互渗透,前后照应,逐步提升,不断强化,那么我们在名著阅读与微写作的读写共生道路上就能找到一条蹊径,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法布尔西游记名著
法布尔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西游记
西游记
国内外名刊名著
我想对法布尔先生说
西游记
蝉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