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足石刻《猫鼠图》艺术造诣

2021-11-18 15:53童邦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8期

童邦华

摘 要:宋代时期,受成熟花鸟画艺术的影响,雕刻艺术及宗教美术有着其自身独有的表现特色。大足石刻《猫鼠图》以刻画猫\鼠形象及其常见活动传达出深刻的佛教义理,彰显出其独特的教育意义。该造像具有典型的佛教民族化特征,有浓厚的世俗化风趣,体现出佛教中人生的大苦之一—欲求不得,旨在劝诫人们放下欲求与执念,以无欲获得超越与解脱。

关键词:大足石刻;《猫鼠图》;佛教世俗化;雕刻艺术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全国第一批5A级景区,也是重庆市唯一一处世界级文化遗产。其始建于初唐永徽元年(1650),绝大多数开凿于宋代,以佛教为主题,儒道并陈,有着数量庞大、雕刻精美、题材丰富、含义深邃的石刻造像,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艺术瑰宝和历史宝库。①大足石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民族化、世俗化历史进程,被誉为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

1 大足石刻石质《猫鼠图》

1.1 造像概况

宝顶山大佛湾第3号《六道轮回图》(图1)右下角的《猫鼠图》(图2),是一幅雕造于南宋的石质花鸟画。该石刻《猫鼠图》高1.76米、宽0.9米,内容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猫与鼠本是一对冤家,因缘在此相遇,竹梢上的鼠为逃生躲到树上,畏缩着身子,目视着竹下的猫,觅食的猫蹲于竹下,仰着头怒视着瑟瑟发抖的鼠。猫想捕食却因鼠躲得太高而食不得,鼠欲求生却因猫的凶狠无路可逃。

1.2 表现形式与特殊含义

造就于南宋的大足石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阐释,尤其在宣扬儒家孝道文化、修身养性、清廉节欲等方面。当我们明白其带给我们的深刻寓意后,更能照彻心灵,净化与升华我们的思想境界。在佛理教义中,贪欲是万恶之本,是众生造就一切恶果的渊源,而贪欲往往也是阻碍众生思想境界升华的重要原因。故宝顶山大佛湾第3号的《六道轮回图》上方印刻了一句醒目的偈语“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后人有云:“猫欲擒鼠,鼠跃竹梢,猫心不甘,等之。”猫、鼠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上千年,各自都为所求而烦恼。这组图像体现出的一大苦就是“求不得”,佛经有“欲求不得,苦之本也”。想要的得不到,是世间苦的根本来源,想要便是人的欲望,从某种程度上说,欲望和幸福是成反比的。学者郭相颖认为《猫鼠图》中的猫与鼠都困在贪恋而不得的烦恼中,反映出众生身陷于欲望纠缠之苦。①该造像旨在劝诫人们放下欲求与执念,无欲方可获得超越与解脱。所谓无欲需要修心炼性,洁身自好,收敛妄心,顺其自然,将一切功名利禄、酒色财气视为浮云。

在《猫鼠图》中,古代雕造匠师们通过刻画“猫捉鼠”这一常见且富有趣味的情景,巧妙地解释了深刻的佛理教义,使佛教伦理世俗化。这样便极大地增强了佛教石刻自身的生动性与感染力,拉近了百姓与佛理教义之间的距离。此外,造像雕刻师对猫、鼠的形象刻画也是精准生动的,他们在细节上的留心观察与准确把控更是凸显出其在艺术创作上的敏锐与才智。雕刻师运用生活中的丰富经验,刻画了形象生动的情节。图中被风吹拂的竹林沙沙作响,四周好似一片寂静荒寥,被鼠压弯的竹梢近乎摇摇欲坠(图3);伏在竹梢上的鼠身体蜷缩,尾巴下垂,仿佛在不停地战栗,内心惶恐不安地目视下面的猫(图4);而竹下的猫微抬前爪,背部弓起,似乎欲起跳捕鼠(图5)。单论图作的美学造诣,就已然表现出雕刻匠师对日常活动极具表现力瞬间的感知与提炼。②

1.3 社会背景与文化思想

南宋时期,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早已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成熟稳固的社会秩序也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思想准则。佛教石窟艺术要想完全植根于巴蜀本土,就要与本土儒、道思想相结合,因此儒、道思想对艺术的表达形式有一定的影响,《猫鼠图》在细节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儒道特点。《貓鼠图》采取了动静结合的艺术表达方式,既展现了猫、鼠较劲“似欲扑跳”的灵动,又表现了“猫蹲伏于地”“鼠耳下压瑟缩于竹尖”的静态瞬间。“动”展现出了“道法自然”的法则,“静”体现了佛教和儒家的修养准则。《猫鼠图》的动静结合恰好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的“儒、释、道三教调和,各有所用”的心态,因而在艺术创作时也侧面展现出这一特征。

佛教认为众生都将面对衰老之苦、病痛之苦、生死之苦、恩爱离别之苦等。而导致这些苦的根源,便是欲求不得。为了梦想,我们像竹下的猫一样执念久且深,时而收获,时而等待,但终无果。在世俗的追逐中,我们又像那只竹上鼠,常在险要之境中不知何去何从,等待命运归宿。《猫鼠图》是对哲理和艺术用世俗化方式表达的基本展现。竹林、猫、鼠是最常见的事物,巴蜀地区的百姓人人可见,猫捉鼠也遍布于生活中,采用这几组事物进行艺术创作直接拉近了其与百姓的距离,让人人都能够看懂且领悟其中蕴含欲求不得的基本哲理。巧妙的是这幅图展示的是鼠爬在竹叶上,与常见猫守鼠洞的情景有别。这一特点将世俗生活与审美情趣紧密结合,既蕴含返璞归真朴素的基本特征,又升华为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形式。因此,竹林、猫、鼠相戏图从世俗生活场景出发,又赋予其新的特点,是运用世俗化方式展现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

2 花鸟图艺术对雕刻的影响

2.1 中国花鸟图艺术起源与发展

中国花鸟图起源于唐代,早期黄筌、徐熙等人的出现,使花鸟图形成了“黄筌富贵、徐熙野逸”的画风,并逐渐发展成熟。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极度繁荣,也促使花鸟图绘画艺术发生了风格上的转型,由“黄家富贵”转化为“清逸雅致”。宋代绘画在追求诗情画意意境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世间万物本身的生长状态,具有世俗化特点的写实主义与绘画情趣,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巅峰。

2.2 花鸟图的形态分布与空间布局

中国古代花鸟图绘画艺术讲究“气势”二字,即在花鸟图绘画中能够自然显示出事物的盎然生机,而花鸟图的“气势”又主要来源于图中显露的蓬勃生命与强劲力量。大足石刻《猫鼠图》便巧借坚硬的竹竿与灵动的竹叶在微风轻拂下的飘逸显露画面强大的“气势”感。不同于依托物象而生的“气势”,中国古代花鸟图绘画艺术还讲究“形势”二字,即在创作时对画面的形态分布与空间布局进行构思与调整。竹根生于岩石间而又顺势而上,有一旁枝被鼠压弯正巧形成视觉上的连贯,岩石上仰望的猫与竹梢上俯瞰的鼠为整个画面的重点内容,它们分别处于画面的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之间,中间保有大量的留白处理,令人遐想无限,构成了画面布局上的和谐感(图6、图7)。

与南宋大足石刻《猫鼠图》空间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当属中国近现代著名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创作的《油灯猫鼠图》(图8)。齐白石先生早年当过农民,做过木匠,出身于农村。他的画作内容往往真实而有趣,极具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画给观者一种纯挚生动、平易近人的感觉。①齐白石先生画鼠不仅是为了好玩,也常题诗词于画旁,有时会伴有些许调侃之意。在他的笔墨间既不时透露着风趣幽默之感,又带有警醒世人的意味,令人深思,耐人寻味。在《油灯猫鼠图》中,有一灰鼠高立于悬挂油灯的长竿上,竿下有一大猫驻留仰望,猫与鼠就这样形成一上一下的对峙局面,构图简单,位置的营造却灵巧生动,画面静中有动,好似暗含一股一触即发的张力。画作一旁的题款也颇具玩味,曰:“昨夜床前点灯早,待我解衣来睡倒。寒门只打一钱油,哪能供得鼠子饱。值有猫儿悄悄来,已经油尽灯枯了。”

再观大足石刻石质《猫鼠图》,古代雕造匠师们创作前定是先拟好画作再上窟雕造,他们应有雕绘皆具的才能。同时在中国艺术历史进程中,雕刻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发展规律有极大的一致性,因此当时流行的、成熟的宋代花鸟图绘画艺术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雕刻艺术的创作。②诞生于南宋时期的这幅石刻《猫鼠图》便足以印证这一影响,其题材的选择与形式的构思表现出宋代雕刻艺术的写实化与世俗化,是宋代雕刻艺术花鸟图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