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与义马

2021-11-19 02:21逄春阶
党员干部之友 2021年11期
关键词:战马黑马抗日

□ 逄春阶

黎 青/图

10 月10 日,我在单县湖西红色教育基地展馆一楼大厅,见到了一口石槽,这是过去在农村常常见到的物件。但这是一口有故事的石槽,是抗日英烈李贞乾的战马饲具,这是一口滴过烈士和战马鲜血的石槽,是英雄的见证。因为有了这口石槽,湖西红色教育基地就有了坚硬的质地,有了红色文化的肌理,增添了成倍的分量。

对着这口神圣的石槽,讲解员饱含深情地介绍着李贞乾和战马的传奇经历,我们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上世纪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生于江苏丰县李新庄村的李贞乾,原名李秉刚,是湖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李家满门忠烈,他的两个弟弟在抗日战争中战死沙场,一个弟弟被国民党反动派活埋。1938 年5 月,丰县沦陷,李贞乾带头捐出自家和本族的20 多支步枪及弹药,组建了60 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后来,他又卖掉21 亩水浇田,支持抗日。日伪军对他恨之入骨,把李贞乾的母亲、妻儿等21 位亲人俘去,其家也被抢劫一空,房舍烧成了一片瓦砾。敌人将李贞乾全家押到丰北常店据点,威逼他的妻子给他写信劝降,但遭到拒绝。敌人恼羞成怒,扬言要烧死他们全家老小,以此威胁李贞乾。李贞乾却斩钉截铁地说:“宁肯牺牲全家人的生命,也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

听罢讲述,我感觉李贞乾的家风真好,这是一个正直善良的普通中国家庭,有爱国心,有风骨,有气节,有血性,有格局,有担道义的铁肩。在民族危难面前,毁家纾难,一个个家庭成员变得气宇轩昂,凛然不可侵犯。而李贞乾成为钢铁汉子,就顺理成章了。

面对邪恶,面对侵略者,先烈们的心肠有多硬?可以说比铁还硬,比钢还坚!我设身处地地自问、反思,甚至是苦思,在骨肉和信仰之间,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信仰,舍弃亲情,心里得经受多大的煎熬和纠结、撕扯乃至撕裂?矛盾啊,肯定有滴血的、钻心的痛感。

看到共产党救民于水火的主张和行动,李贞乾放弃平静的生活,于1938 年春毅然加入到这个先进组织中,汇入革命的洪流,先后担任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总队长、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湖西专署专员等职务。他常说:“我们是党培养的、人民选举的革命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而不是人民的上司,要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每逢召开县长会议或其他全区性的会议,他都是亲自起草大会报告和会议总结,从不让别人代劳。每逢行军,他都和同志们一起步行。而他的那匹黑马,不是驮着伤病员,就是驮着公用物资。他艰苦朴素,一件旧军衣缝了再缝,补了再补,后来破得实在没法再穿了,才不得不接受亲友送给他的一件便褂。

在湖西抗日根据地,李贞乾深受军民爱戴。他把群众当成家人亲人,体察民情、解除民忧,张花园村的百姓都说:“李专员是咱家的人,没有一点儿官架子。”1942年,湖西区遭受特大旱灾,粮食歉收,日伪轮番扫荡和严酷封锁,我们的军队和百姓生存都遇到困难。李贞乾带头吃野菜、啃树皮,把节省的粮食周济百姓和供养伤员。一天,湖西专署召开会议,李贞乾拿出用榆树叶做的窝窝头“款待”大家,而他却躲在墙角吃榆树叶煮的黑色汤水。他的通信员暴露了这一秘密,大家嚼着窝窝头,潸然泪下。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的历史就是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块过、一块干,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从李贞乾身上,就能清晰地看出我们党的光泽,他身上体现出的宝贵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我们)不是人民的上司,要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这些话发人深省。我们党因为有了李贞乾这样心底无私的人,才扎下深根,迎风送月,风吹不倒,一日一日地茁壮成长着。由李贞乾,我想起了李竹烈士说过的话,“要使得大大小小的群众领袖都能够正确地了解:在你能够代表群众、为着群众的时候,群众可以将你高高地举起,但是当你脱离群众、不能为着群众的利益的时候,群众也可以重重地将你放下”。

抗战时期的张花园村是湖西专属机关和抗日队伍秘密驻扎的“红村”,中共苏鲁豫特委曾在抗日战士张学昌家的地窖里秘密编印、发行《团结日报》,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贞乾就住在张学昌家,并用其家中的大石槽喂养战马。

讲解员动情地说,大黑马跟随李贞乾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李贞乾视战马为最亲密的战友,呵护有加,而战马视主人为生死之交,忠贞不渝。只要看见李贞乾,战马就会昂首嘶鸣、精神抖擞,时刻准备着跟随主人驰骋疆场,出生入死,抗击敌寇。

1942 年12 月20 日上午9 时许,李贞乾率专署机关转移至距离张花园村20 公里的马桥时,遭遇日伪三面夹击。他奋不顾身,率警卫连和专署干部与敌人展开激烈搏斗,几次冲入敌阵,掩护其他同志突围。他纵马向西北方向冲杀时,不料大黑马中弹,仰天嘶吼,轰然倒地。李贞乾顺势翻滚,以坟头作掩护,向敌人射击。由于敌众我寡,李贞乾全身多处负伤,壮烈牺牲,时年39 岁。

打扫战场时,抗日军民找到了李贞乾血肉模糊的遗体,发现其周围遗留着紊乱的马蹄印和点点血迹,并没有搜寻到他的大黑马。原来,在敌人退出战场后,大黑马从血泊中吃力地爬起来,在主人的遗体周边辗转低吟,最终痛苦地离开,挣扎着返回张花园村。

在石槽边,张花园村的百姓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战马,伤口上还流着鲜血,圆睁的双眼流着泪水,肢体微微地颤抖着:“李专员遇难了!”“大黑马是来报信的!”……

听到讲述,我眼窝发湿。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是一匹大义之马啊。马通人气,马通人情。马的眼睛里,有英雄的言行举止;马的泪光里,有着痛惜;马的嘶鸣里,有着呼唤。马蹄声碎,敲打着善良人的心。马是李贞乾的战友、兄弟,人有人格,马有马格,人马一体,共同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义勇歌。

张花园村的百姓们,没有忘记这位“人民公仆”,他们在硝烟中设置灵堂悼念,并将立下赫赫战功的大黑马厚葬,悉心保存石槽、铡刀及烈士的木床、座椅等遗物。1945 年10 月,湖西地委将李贞乾的遗体迁葬在单县县城内的湖西革命烈士陵园,修建了李贞乾烈士陵墓和纪念塔。

石槽一直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单县朱集镇张花园村一处老旧院落内。2019 年夏,抗日英雄的后代张传坤、李传军把石槽连同22 件抗战时期文物中的珍品捐给了湖西红色教育基地展馆。从此,沉甸甸的文物,开始在更大的范围诉说着沉甸甸的传奇。

在展厅里,我看到一幅巨大的油画,上面驰骋着一匹英俊的战马,战马上的李贞乾在血雨腥风中手挥战刀冲杀。盯着这幅油画,我想起了关汉卿在杂剧关羽单刀赴会中的一段唱词:“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我感念那个陌生的石匠,感念他用手中简陋的錾子和铁锤,使那潜伏在大山深层代表着乡村最坚毅品质的石头,在千锤万凿、敲敲打打、磨磨砺砺中变成一口凹形的石坑——石槽。我盯着石槽内用錾子划出的一道道纯白而尖刻的线条,这是汗水浇过的线条啊,这石槽幸运地装下了英雄的岁月。我感念着沉甸甸的教材,我揣想着那铁与石的坚硬对决碰撞,火星四溅,石屑飞扬……

征得管理人员同意,我摸了摸这口石槽,我摸着坑坑洼洼的錾子的痕迹,我摸到了一股英雄气。仿佛听到了战马在石槽内咀嚼草料的声音。

我给石槽鞠了一躬,大步走进了风雨中。

猜你喜欢
战马黑马抗日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抗日英雄万全策
抗日英烈马威龙
小战马
千里马
战马
战马
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