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答卷的奥秘:地上有民心,天上有太阳

2021-11-19 02:21厉彦林
党员干部之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张思德中国共产党

□ 厉彦林

《诗经》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生为本,民心最重要。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也出现过很多盛世,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乏民本思想,当然他们的出发点是稳定自己的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唐太宗李世民接受了名臣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安邦诤言,要求统治者顺民意、得民心,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王充在《论衡》中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国家政策是否有温度、得民心,得由实践检验、百姓评判。现实有问题实属正常,不该害怕,也不能回避,最忌讳的是坐而论道,或戴上有色眼镜、动辄指手画脚。现实中也确有人,自暴自弃,把别国芝麻大的成绩看成西瓜,把自己国家跳蚤大的缺点看作蚂蚱,我看这是立场有偏差。中国共产党人铭记初心和使命,深深扎根在普通群众中间,沿着民心追逐的方向,昂首走在时代前列,与民众心灵相通、贴心暖肺,成为靠山。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是执政党的执政基础。马克思着眼社会历史的整体性及其发展的必然性,深入探究人民群众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在实践中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科学论断,强调人民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共产党宣言》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正如哲人所言:地球上有两样东西不能欺,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众所周知,北京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墙上,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红底金字、苍劲有力、金光闪闪,同门前飘扬的国旗、高悬的国徽相互辉映,向世人庄严昭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党政机关、公职人员的根本宗旨和庄严承诺。

1944 年9 月5 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在炭窑内工作,因天降大雨,炭窑突然坍塌。危难时刻,张思德把洞口的战友推出去,自己不幸牺牲。9 月8 日,毛泽东在延安枣园举行的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延安时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既这样说,也这样做。

2019 年10 月13 日,我们冒雨来到安塞县密林深处张思德烧过的炭窑前,齐声朗读《为人民服务》,向张思德同志深情地三鞠躬,缅怀这位29 岁就牺牲的普通战士。出身佃农的“谷娃子”张思德,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在延安枣园时是毛主席的警卫班战士。他出身“卑微”,却志存高远,“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纯净不肤浅、憨厚连忠诚,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实心实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普通战士践行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标杆与旗帜。

毛泽东在1948 年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九月会议上强调,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历时66 天,共歼敌55.6 万,敌我伤亡比为4.06∶1。对淮海战役,斯大林评价说:“奇迹,真是奇迹!”傲慢的美国人说:“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淮海战役开战时,正是山东解放区迎来了“土改”完成后的第一个丰收年。广大农民收割完自家的秋季粮食,便扛起扁担、推起独轮车,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毅然加入支前队伍。当时540 多万支前民工高喊着:“队伍打到哪里,支前就跟到哪里!”陈毅元帅在1951 年初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幼年、初创时期,就十分重视发挥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毛主席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面对新的危险和挑战,习近平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和正在行进中的复兴时期,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人民历史观”重在探索“中国化”“本土化”的途径和办法。习近平在2018 年的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人民是党执政和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最大靠山和底气,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奇迹,人民是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人民既是奇迹的创造者、最终评判者,又是成果的共享者。千言万语一句话:无论什么大事、急事、难事,只要党群同心、同向、同力,必定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就是能否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政党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表明,共产党在取得政权、执政之后,不仅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之前大大增加了,而且脱离群众对于党和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执政前大大增加了。因而,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成为一个政党尤其执政党永恒的课题。这不是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更是个关系政党生死存亡的实践问题、现实问题。

斯诺的《西行漫记》真实记录了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革命根据地。面对误解、扭曲甚至诽谤,中共领导人敞开胸襟,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告诉他想了解的一切。他作为记者和中国的“老朋友”,凭自己的正义和良知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在这不起眼角落里发生的一切,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也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巨大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汗水艰苦奋斗取得的,不是强取豪夺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任何歪曲、污蔑、抹黑中国发展成就的行为,都是无知的、徒劳的。

延安《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 孙大勇/摄影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扶贫开发必定是一项长期任务。消除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贫困还是一种生活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包括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不适应和目光短浅、身处窘境、形成“管窥效应”。有些人在物质上已经脱贫,甚至从来没有贫穷过,但心理、精神层面可能还处于贫困状态。从这层意义上讲,贫困既是一种“物质病”,也是一种“生理病”,还可能遗传。

中国反贫困战略正实现重大转换,掀开新的一页,提出新标准,步入新起点,转入新战场,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由消除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相对贫困转变。“相对贫困”的内涵尚需论证,总的是指解决了基本生活方面“窘困”问题之后,仅依靠个人或家庭的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无法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的一种生存状态。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加迫切。可以预见,解决相对贫困比解决绝对贫困更复杂,持续的时间会更长,遇到的问题会更多。我们坚信中国人解决贫困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张思德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为了人民 服务人民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张思德“尝”百草
从小学先锋 长大做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