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细心雕琢
——上海音乐学院宋波教授讲学有感

2021-11-20 02:26
歌唱艺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咬字声乐教授

孙 涵

2020年11月9日至13日,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宋波教授在哈尔滨音乐学院举办了声乐大师课,并受聘成为哈尔滨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短短几日,宋波教授将其多年声乐教学方式的精华和声乐表演的经验通过细致而幽默的教学分享给大家,作为参加大师课学习的一员,实感受益匪浅。通过对学生演唱的准确把握,宋教授结合大家不同的学习程度、声音条件等因素进行了指导。针对宋教授强调的许多容易被声乐学习者忽略的基本问题,笔者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分享于此,希望可以对声乐学习者们有所裨益。

一、流程清晰得当

宋波教授的大师课流程清晰明了,如同一场组织有序的音乐会。首先,所有参加学习的学生逐一上台演唱,他与观众坐在台下,边听边在曲目表上细心地做着记录,同时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由浅到深进行分组和排序。所有学生演唱完毕后,按照宋教授对他们的重新排序再次上台演唱,由宋教授对学生演唱的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打磨与指导。通过两次演唱,不仅让宋波教授对每一位学生演唱的完成度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以便更充分地展现优点、暴露问题。

二、技巧训练深入浅出

学生第二次登台演唱时,宋波教授会根据他们演唱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打断并进行指导与纠正。经过梳理,笔者发现宋波教授对于演唱过程中的声乐技巧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正确吸气的重要性

对所有学生,宋波教授在教学中首先都会强调演唱中气息的稳定。他认为,自然、顺畅、统一、可控的呼吸是一名声乐表演者成功的必备因素之一。课堂上,一位学生演唱了歌剧《托斯卡》中的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星光灿烂》,学生的嗓音条件优秀,处理细腻。可能由于过于紧张,导致演唱过程中气息越来越浅,唱到高音区时整个声音“吊”了起来,音准也出现了问题。宋教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演唱后,针对他过于主动的吸气,加上演唱时发出很大的吸气声,提出以“被动换气”的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换气是在彻底呼出气息后,通过腹部自然地向外扩张带动横膈膜的扩张将肺叶打开,气息自然地吸入肺部;发声时,再由小腹肌肉推动横膈膜,横膈膜将肺里存储的气送至声带完成发声。在讲解完“被动换气”的概念之后,宋教授让学生保持双脚与肩同宽的站姿,把气呼尽,“被动”吸满后通过下面谱例1中的练声曲来体会被动换气时身体肌肉的状态。

谱例1

经过宋教授的指导,学生演唱中的气息立刻有了变化。宋教授欣慰地说:“主动感受和熟练运用‘被动换气’,不仅可以防止吸气浅导致的声音质量问题,而且可以短期内迅速提高呼吸质量和气息能量转化的效率。”通过课下的消化感悟和反复练习,这位男高音学生在第二次课再次演唱《星光灿烂》时,他的声音位置和对音高的把控有了明显提升。在教学中,宋教授还多次通过示范来让学生感受气息的流动与支点的作用。通过带着学生在舞台上走动,让学生下蹲、抬钢琴等方式,来辅助他们找到气息下沉时低支点的感觉。这种“理论”与“手段”无缝衔接的教学方式,让许多学生演唱时的气息控制能力有了显著进步。

2. 强调外文作品中咬字的保持

在课堂上,一位研究生演唱了贝里尼歌剧《清教徒》中艾尔维拉的咏叹调《耳边响起他的声音》。宋教授对于这位学生的气息控制、音色和情感把握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对其咬字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他说:“许多声乐学习者在演唱意大利语咏叹调时咬字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在演唱一个长音的过程中,保持不住元音咬字的嘴形和腔体,包括一些特别优秀的歌者在内。”例如,这位学生在演唱《耳边响起他的声音》的第一句“Qui lа vocе suа soаvе”中“soаvе”和“vocе”中的元音“е”和“o”时,往往将“е”唱成“е——i”,“o”唱成“o——u”,这种问题在演唱高音时尤为明显。究其原因,宋教授认为,许多歌者在演唱中国作品时常常利用咬字嘴形的变化来表现歌词中声调和语言的韵味,这是因为普通话发音中存在四声。然而,意大利语的发音不存在四声,所以在演唱意大利语作品时要按照意大利语的发音习惯来咬字。每一个字的咬字都要一步到位且保持好,直到切换到下一个字,切不可咬完字后嘴形来回变化。当这位学生唱到高音区时,宋教授特别提醒:作品中包含高音的乐句,要从该句的上一句就开始提前做好准备,在充分吸气、抬起软腭、身体和面部肌肉足够兴奋的状态下,在高位置上把高音“抛”出来。

《耳边响起他的声音》无疑是一首难度很大的作品,经过几节课逐字逐句的细心打磨后,这位学生的演绎明显提升了一个层次,现场观众频频为宋波教授高超的教学和学生精彩的演唱献上掌声。

另外,宋教授还在一些学生演唱的过程中多次提到意大利语中双辅音的咬字问题,“忽略双辅音不仅会使演唱听起来不标准,也会让歌词的含义含混不清,甚至造成误解”。例如,学生在表演经典作品《我亲爱的》时,唱到“Cеssа crudеl,tаnto rigor,tаnto rigor!”(请别对我,无情无义,无情无义!)一句时,初学者往往会忽略单词“Cеssа”中的双辅音“ss”,如果发音不准确,就违背了词作者的初衷。宋教授认为,不管什么程度的声乐学习者,双辅音的准确发音都是学习意大利语作品时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3. 强调胸腔对音色和稳定的作用

宋波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所有声部的学生都会强调演唱中低声区时胸腔的参与性,这样会使声音的稳定性加强,并且让中低声区的音色更好。高位置、低喉头、深支持,是宋教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歌唱技术基本理念。

4. 强调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宋波教授对于音准、节奏的要求极为严格。大师课上,一些低年级学生演唱时在音准和节奏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他强调,作为歌者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拥有一双“好耳朵”。学习声乐不仅要学会判断自己的音准与节奏是否准确,而且要在这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宋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提到,他在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求学时,学校对于视唱练耳和歌词课程的重视,以及他在这方面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他建议所有学生在学习歌曲之前,先学会歌词的准确拼读,弄清歌词的语义,再严格按照歌曲的节奏来朗读,之后再按照语义上的逻辑重音朗读出歌词的语感,从而提升歌唱时的韵律感。做好这些之后,才能将歌词与旋律进行结合开始演唱。宋教授建议所有学生一定利用好学校开设的视唱练耳课程,并在课下坚持天天练习。同时,在练声时养成录音的习惯,在反复聆听中不断纠错、逐步提高,培养自己正确的“内听觉”,加强对歌曲的理解。

三、注重准确还原

宋波教授在大师课上要求大家以原谱为中心,以准确还原“原谱原作”为目标展开学习和表演。这其中主要包含使用“原谱”,合理的二度创作,标准规范的语言,深刻体会歌曲的内涵等方面。

1. “原谱”的重要性

大师课上,许多同学带上台的谱子都存在歌词、旋律、节奏、表情术语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他们前期对歌曲的学习中就出现了偏差。面对这样的问题,宋波教授指出,目前网络上和市面上的乐谱与“原谱”相比,存在很多错误,这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是大忌,因为按照错误的曲谱学下来的演唱肯定是存在问题的。如果对错误曲谱的记忆过于深刻,一定会影响学习者今后完成表演的品质。他建议,学生在学习歌曲前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用“原谱”进行学习,避免很多后续不必要的问题。

2. 合理的“二度创作”

一位同学演唱了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穆塞塔的咏叹调《漫步街上》。这位学生的乐感和音色控制都十分不错,但总是会不自觉地做一些额外的肢体动作,并且在旋律中加上一些乐谱上没有的滑音、倚音。宋波教授先是对她的演唱技巧和表演的设计给予肯定,然后对她的表演提出了建议。宋教授说,作曲家的创作属于“一度创作”,演唱者的表演和演唱属于“二度创作”。演唱古典声乐作品,首先要遵循原谱,“二度创作”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进行,演唱中尽可能避免对旋律的改动和做出与表现剧情无关的动作。这种“严谨”是学习古典声乐作品时必须要注意的。对于《漫步街上》这首作品,宋教授建议学生在学习初期不要添加表演动作,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演唱上,不恰当的动作反倒会转移听众的注意力,这对于学生提高表现力是得不偿失的。

3. 重视内涵的展现

大师课上,一位女高音演唱了《艺术家的生涯》中咪咪的咏叹调《人们叫我咪咪》。她的音色、音准和节奏都把握得不错,但她却把握不住这首咏叹调前后段落情绪、节奏上的显著变化,后半段情感的起伏和声音张力明显不足,导致作品的整体表现略显平淡。宋波教授听完演唱,和她聊起了对《艺术家的生涯》中咪咪这一角色的理解。他说,《人们叫我咪咪》是女主角咪咪对心上人鲁道夫的自我介绍,饱含各种微妙的心理活动,既有少女的羞涩、紧张,也有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从最开始平静的叙述,随着演唱的推进、节奏的加快,逐步要展现人物活泼的性格,情绪愈发饱满,声音也要有力度……经过宋波教授的讲解,这位同学明显对人物的情绪、个性和歌曲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的演唱中,宋教授用手势的起伏来实时辅助她调整演唱的情绪。演唱完成后,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课程末尾,宋波教授说,对于演唱歌剧选段的同学,应该对于自己所演唱的选段要了解清楚“5个‘w’”,分别是“whу”(何因)、“whеn”(何时)、“who”(何人)、“whеrе”(何地)、“whаt”(何物)。即,要求演唱者本人在演唱前了解该选段所属歌剧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包含作者生平、个人特色、创作背景、风格特色,选段故事情节发生的“上下文”,情节具体内容,具体表达的情感等。只有了解了这些,演唱者才能更好地还原歌剧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更好地表达作品。

4. 坚实的外语功底

宋波教授认为,准确地还原外语作品需要有坚实的外语功底做支撑。作为新一代的歌剧表演者和学习者,需要有大量外国作品的积累,他建议学生们应该掌握多门外语的拼读,甚至要能够进行基本对话,而不是针对单一作品完成拼读学习。他认为,中国人演唱外语作品本来就有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为了克服这种文化差异,掌握外语的发音规则、语调、语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同样一首意大利语作品,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唱出来的“语感”是截然不同的,而对于发音、语义、对话的学习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培养和提高歌唱中的语感,从而做到“还原”。他再三嘱咐在校生一定要珍惜并利用好学校开设的德语和意大利语课程,在课余时间通过书籍和网络对俄语、法语进行基本的拼读学习。同时,全面学习多种语言的曲目,而不是仅仅学习单一语种的曲目,并进一步补充德奥艺术歌曲、法国歌剧、俄国浪漫曲加入声乐教学曲库。

四、调动与调控歌唱心理

赫尔说过:“最好、最成功的声乐教师训练思想重于训练声音。”宋波教授深谙良好的歌唱心理与课堂气氛对于声乐学习的重要性,尽管连续为数十名学生进行辅导和示范,身体和精神都十分疲惫,但他自始至终都以和蔼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对待每一位学生。宋教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吝啬赞美之词:“继续努力,你很优秀!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你对于感情的把握非常细腻!”“你的声音和外形条件都非常好,期待以后在歌剧的舞台上见到你!”这些真诚的赞美不仅缓解了学生在众多观众前演唱的紧张情绪,也增强了学生们的信心,让这次学习进入师生合作的良性循环。每当经过指导,学生再次演唱能够有所变化和突破,他都会在舞台上示意大家一起鼓掌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这也让每节课都充满欢笑与掌声。

大师课后,笔者有幸与宋波教授进行了简短交流,就艺术实践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歌唱心理的调控进行了交流。

关于艺术实践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如何避免“怯场”的问题,宋教授认为,在艺术实践中,心理素质是决定表演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平时技能的练习越多,在公众面前锻炼得越多,登台表演时的心理素质就会越平稳一些。因此,在自己的学生登台之前,宋教授往往要求他们在日常学习中除了对表演内容做足准备外,还要做足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这样才能在登台时有平稳乃至超长的发挥。

关于声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歌唱心理的调控,宋波教授说,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是“严师”,而在我的教学中,更喜欢以有效的鼓励为主。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先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肯定与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一些值得提升的地方予以指导和帮助。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学生迅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也会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

在为期五天的教学活动中,宋波教授细致生动的指导与点拨、对歌唱艺术的执着与专注、风趣幽默的个性和对音乐作品的深刻领悟,让参加大师课的全体学生受益颇多。相信在宋波教授等专家的激励和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哈音”声乐学子将在专业学习之路上不断提升并取得长足进步。

猜你喜欢
咬字声乐教授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的咬字艺术
民族唱法要适应民族语言的规律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