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小龙虾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和展望

2021-11-20 06:30徐宇许志强黄鸿兵严维辉唐建清夏爱军潘建林
水产养殖 2021年10期
关键词:苗种小龙虾江苏

徐宇,许志强,黄鸿兵,严维辉,唐建清,夏爱军,潘建林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Girard, 1852)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杂食性淡水虾类,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近年来,小龙虾养殖产量及消费量急剧上升,已位居全球养殖虾类第一。小龙虾的国外养殖面积和产量主要集中在美国,养殖模式主要为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产地主要集中在路易斯安那州(2019 年养殖产量约为7 万t,占美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的95%以上)[1]。小龙虾的国内养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主要养殖区域为湖北、江苏、江西、安徽和湖南等地。2020 年,我国小龙虾养殖总面积达到145.64 万 hm2,养殖总产量达到 239.37 万 t,位列我国淡水养殖品种第六位(前五位均为大宗淡水鱼品种)[2-5]。江苏省是我国小龙虾的主产区之一,养殖面积超过18.67 万hm2,产量超过24 万t,均位居全国第四位,以特色品牌打造和高质量生产闻名国内外。

1 产业发展历程

江苏省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种群自然繁衍阶段、产业形成阶段和产业提速发展阶段。江苏是小龙虾在中国最早的引入地。20 世纪30 年代,小龙虾由日本传入南京附近,经过数十年的扩散和自然繁衍,成为我国内陆水域的常见物种。到20 世纪90 年代,已经逐步有小规模养殖出现,产业形态主要是野生小龙虾捕捞和加工出口,盱眙县“十三香”小龙虾已经开始有一定的名气。

2000 年盱眙县开始举办龙虾节,以“盱眙龙虾”为载体发展节庆经济和品牌经济。截至2021 年,盱眙龙虾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1 届,“盱眙龙虾”成为全国小龙虾产业的头部品牌,产业带动效益显著[6]。小龙虾产业形态从最初的“捕捞+餐饮”,延伸为包括苗种培育、虾稻种养、龙虾物流、烹饪制作和工厂化加工出口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小龙虾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0 万人。2016 年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发文,安排省级专项经费扶持盱眙和泗洪等10 个县(市、区)试点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推广,2017 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试点县扩大到20 个,自此,江苏省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飞速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小龙虾产业的提速发展(图1)。小龙虾养殖业在高淳、江都、盱眙、金湖、建湖、阜宁、泗洪、睢宁、贾汪和沛县等地稳步发展,盱眙、泗洪、高邮、兴化和建湖等地众多小龙虾深加工企业建成投产,围绕小龙虾的节庆、电商和乡村旅游亮点纷呈。江苏省小龙虾产业总体上展现出良好的融合发展态势,成为了江苏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和农民富裕的重要抓手(图2)。

图1 “十三五”期间江苏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变化

图2 江苏13 个地级市小龙虾养殖产量分布

2 产业现状和优势

2.1 养殖模式创新

江苏是我国小龙虾主产区,同时也是我国小龙虾产业发源地,产量和产值名列前茅。2020 年江苏小龙虾养殖面积为19.00 万hm2,其中稻田11.67 万hm2、蟹池 5.00 万 hm(2每 667 m2产量>25 kg)、藕塘1.33 万hm2、池塘主养0.50 万hm2、其他养殖模式0.50 万 hm2。“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围绕“品种改良→苗种繁育→健康养殖→病害防控→饲料研发→产品加工→质量控制”全产业链,系统构建了“亲本定向选择、苗种专池繁育、稻虾生态养殖、病害综合防控”的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形成了“清塘曝晒、池底翻耕、底泥测定、施肥旋耕、栽种水草、引种接种、放养管理”的池塘生境营造模式;提出并推广了“苗种一次放足、捕捞虾分拣后严禁返塘养殖”的技术理念,形成了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模式;熟化推广了“池塘主养”“河蟹与小龙虾混养”“稻田综合种养”“藕塘养殖”“大棚设施养殖”和“圩滩地养殖”等10 余种模式,其中稻田养殖(“稻虾连作”和“稻虾共作”)为包括江苏在内的国内各地的主要养殖模式,占小龙虾养殖总面积的80%以上[7]。

2.2 三产融合发展

品牌和高质量深加工是江苏小龙虾二、三产业的特色,“盱眙龙虾”成功将一个地方物产类节庆打造成江苏省节庆第一品牌,其依靠的是小龙虾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的助力下,昔日默默无闻、常被误读的苏北小县一跃成为全国皆知的名县。盱眙龙虾(2008 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1 年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兴化小龙虾(2020 年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高邮湖龙虾(2018 年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盐城龙虾(2012 年欧盟注册地理标志保护)和金湖龙虾(2015 年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等地方特色品牌不仅促进了小龙虾产业发展,也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此外,邵伯湖、洪泽湖和微山湖等地区的小龙虾品质优良,广受消费者欢迎,也同样极具品牌提升打造潜力。加工企业成为小龙虾产业发展的“调节器”和“稳定器”。2020 年,江苏28 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小龙虾加工量约6.2 万t,产值约33.79 亿元,调味小龙虾和速冻虾尾成为大量进入电商和餐饮业的主力产品。高质量的消费需求促进加工企业提升加工技术,液氮速冻、自动化生产线和数字冷链仓储成为了新成立加工企业的标配。

2.3 科技创新优势

科技支撑是江苏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的保障。在江苏省现代农业(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重大新品种创制等科技项目支持下,江苏在小龙虾品种改良、苗种繁育、生态养殖以及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领域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先后形成了“池塘主养”“虾稻共作”和“苗种繁育”等一批技术标准和模式,综合养殖效益稳步提升,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效果显著。2010 年原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在江苏实施;2011 年“江苏省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2018 年江苏省现代农业(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体系成立,进一步统筹整合江苏小龙虾产业科教推广资源,育种、养殖、加工、营养、病害和产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科研及应用推广团队凝聚在一起,共同推动了江苏小龙虾产业发展,形成并示范推广了一大批实用技术。

3 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痛点

3.1 苗种规模化繁育体系还未建立

2020 年,江苏省蟹池、稻田和藕田小龙虾自繁面积约为3.13 万hm2,年产苗种量约8 万t,而从事专池繁育、温室大棚仿生态人工繁殖的苗种企业仅有138 家,繁育面积0.64 万hm2,年产苗种量约1.9 万t,缺口较大。养殖生产用苗种依然依赖成虾留塘自繁或投放亲虾繁苗等方式,虾苗的良种化、标准化以及规模化生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目前国内尚无选育成功的小龙虾良种可供使用,优质苗种供应不足(不均衡)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自繁自养(放亲本养殖)的苗种供给方式仍占很大比例,人工自然繁育苗种上市时间较为集中,苗种价格波动大,优质苗种供应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优质苗种规模化和精准化繁育问题还未解决。

3.2 标准化繁养时空耦合模式亟待建立

稻田综合种养过程中的池塘布局和水质调控等关键环节还有待进一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苗种繁殖与成虾养殖(繁、养)的时空耦合关系亟待建立,适宜江苏区域特点的“一稻两虾”综合种养模式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稻虾综合种养过程中的田埂加固、进排水设施、防逃设施、环沟占比和环沟深度等关键环节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水稻品种选择和稻虾最佳配比(产量与品质)等基础数据还需进一步收集整理。

3.3 疾病防控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

随着国内人工养殖小龙虾面积的迅速扩大,各种病害对小龙虾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由于目前我国小龙虾群体中普遍可以检测到大量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苗种培育过程中获得不携带WSSV亲虾的难度较大。小龙虾在特定阶段大量死亡是否是由WSSV 引起,WSSV 等病原在小龙虾体内潜伏、激活的环境和宿主机制如何,主要病原如何快速检测,无特定病原(SPF)苗种生产技术等难题还有待进一步攻克。

3.4 专用配合饲料研发相对滞后

目前小龙虾营养需求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专用配合饲料研发相对滞后,养殖生产中投喂其他水产动物配合饲料(如河蟹、青虾和对虾等配合饲料)以及冰鲜鱼的养殖模式还占有很大比例。亟须根据小龙虾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和生活习性开展营养调控及专用配合饲料研究,研制开发出适合小龙虾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专用饲料及科学投喂方法,以适应小龙虾标准化和可控化健康养殖生产的需求,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3.5 质量安全体系亟待健全完善

目前小龙虾已由野生捕捞为主转变为人工养殖为主,由于在饲料投喂和药品使用等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消费旺季还有疑似食用小龙虾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报道,市场上同时还存在着“小龙虾是生长在臭水沟的”“小龙虾重金属含量超标”等网络谣言,这些对小龙虾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加工流通环节关键技术还不够成熟,国内市场对于小龙虾的需求还是以“活虾”为主,小龙虾消费局限在高消费的大城市与产虾区周边,这也制约了小龙虾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 江苏小龙虾产业发展目标与主攻方向

4.1 产业发展目标

推进小龙虾产业“良种良法”配套,加大科技创新在小龙虾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突破小龙虾良种选育瓶颈问题,选育优质、抗逆小龙虾新品系,实现江苏小龙虾产业的良种覆盖;在产业上进一步推广并实现“繁养分离”,解决稻田综合种养过程中的“稻虾共作”与“精准上市”问题,实现小龙虾产业的绿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以绿色、高效、生态、健康为目标,建立涵盖小龙虾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阶段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模式,提升江苏小龙虾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推进江苏小龙虾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4.2 产业主攻方向

“种业提升、绿色养殖、低碳高效”是未来小龙虾产业研究工作重点。主要围绕“种质良种化、种养标准化、饲料专门化、环境生态化、模式多样化、设施机械化、管理数字化、质量优质化、产品差异化、销售品牌化”开展工作。

(1)种质创新与苗种繁育。跟踪育种有关新技术、新方法,鉴定、发掘性状控制关键基因,选育优质抗逆新品系,示范推广小龙虾苗种规模化、精准化生产模式。具体包括:小龙虾遗传育种平台构建与育种技术开发,优质抗逆小龙虾新品系的选育,熟化苗种规模化精准繁育及培育技术,稻田提早繁苗和错峰上市技术研发,“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建设等。

(2)绿色生态综合种养。对养殖全过程进行能源管理,全面降低碳排放、推进碳循环,实现养殖过程零排放和负排放。集成优化田间工程、种养接茬、绿色防控、精准营养、繁养分离、尾水治理等关键技术。具体包括:虾稻最佳耦合关系,水稻品种筛选(早熟、晚熟和适宜虾稻共作品种),稻虾智慧养殖与零碳或负碳排放技术,具有江苏特色的水稻、小龙虾与蟹、鸭、鳖等混养模式。

(3)疫病快速检测与综合防控。针对小龙虾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病害问题,开展病原快速检测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揭示SPF 苗种生产的关键控制环节。具体包括:小龙虾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熟化病害综合生物防控模式(鲈鱼、甲鱼等),病原快速检测及SPF 苗种关键控制技术,微生态制剂菌株筛选与应用模式,免疫增强剂与诱食剂筛选及应用等。

(4)营养需求与饲料研发。针对小龙虾不同培育阶段的生物学特点,开展营养需求及配方设计集成创新,研发利用率高、氮磷排放低的饲料配方。具体包括:不同培育阶段的最适营养素需求研究;新型蛋白源和脂肪源开发,不同生长阶段系列饲料生产和加工工艺研究,不同投饲策略和精准投喂技术研究,改善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和提高抗应激能力的发酵饲料研发。

(5)质量安全控制与加工流通。健全和完善小龙虾质量安全控制体系,针对加工流通环节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改进加工工艺,研发新产品。具体包括:原料及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不同养殖模式下基本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液氮速冻工艺优化,适宜国内消费的小龙虾加工产品开发,小型加工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控技术研究和加工及贮藏过程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确立。

(6)产业经济理论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对当下养殖、加工、流通、市场以及技术模式、成本效益、劳动力等要素开展调研,汇总分析产业发展规律,形成产业发展的经济理论依据。具体包括:产业布局、病害发生概率、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分析,加工业、流通业和第三产业状况调研与产业引导等。密切监测生产和市场变化,及时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在下一步工作中,应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完善以“创新团队+基地+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技术创新推广摸式,充分集成江苏小龙虾主要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以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作为主要技术推广机构,以核心示范基地和推广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在小龙虾产业内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推进江苏小龙虾产业增效、升级。

猜你喜欢
苗种小龙虾江苏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数读江苏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数独江苏
小龙虾
数读江苏
简析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苗种选购与放养技术
江苏
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