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蓝生产技术规范化流程与思考

2021-11-20 11:21刘保财陈菁瑛张武君黄颖桢赵云青
福建农业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产技术

刘保财 陈菁瑛 张武君 黄颖桢 赵云青

摘 要:为规范化生产加工青黛的基原植物马蓝,以提高青黛质量,保障以马蓝为基原的中药饮片及加工业健康良好发展。采用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咨询同行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概况了马蓝规范化生产技术流程,详细阐述了马蓝规范化生产的产地环境、栽培方法、采收加工等技术要求,并总结了马蓝栽培技术规范,为马蓝规范化生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马蓝;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中图分类号:S 56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2301(2021)09-0064-05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21.09.011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for Strobilanthes Cusia

LIU Bao cai1, 2 , CHEN Jing ying1, 2* , ZHANG Wu jun1, 2 , HUANG Ying zhen1, 2 , ZHAO Yun qing1, 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Resources,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2. Medicinal Plant Research Center,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of the original plant of indigo naturalis was standardiz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digo naturalis and ensure the healthy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pieces and the processing industry based on Strobilanthes cusia. By mean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and the consulting with peers, the technical process for the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Strobilanthes cusia was summarized by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including the environment of producing area, cultivation methods,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were expounded in detail, and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robilanthes cusia were summarized,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Strobilanthes cusia.

Key words: Strobilanthes cusia; Production technology;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又称南板蓝,是典型的一物多用植物,其根及根茎为中药饮片南板蓝根的基原,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主治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丹毒[1] 。其新鲜茎叶可以加工为中药饮片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的功效,主治温毒发斑、血热吐岫、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1] 。干燥茎叶常作为大青叶在民间应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温热病、高热头疼、发斑、肺热咳嗽、湿热泻痢、猩红热、麻疹、咽喉肿痛、吐血、牙龈出血、蛇虫咬伤等[2] 。马蓝除直接应用外,以其为原料加工为南板蓝根颗粒、复方青黛丸、复方青黛胶囊、靛玉红片等中成药[3] ,同时也是高档绘画、工艺品制作的主要原料和出口创汇的天然色料[4-5] 。随着马蓝的作用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其用途不断被开拓。

为满足市场需求,马蓝栽培面积逐步扩大,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作物和主产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当前各产地生产技术存在差异,致使以马蓝为原料的青黛及相关中药饮片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急需建立科學、规范的马蓝生产技术规程,指导药企和药农进行科学生产,有效控制农资的投入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马蓝质量,增加药农和药企的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1 马蓝规范化生产流程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6-17] 、生产调研,建立马蓝生产技术流程(表1),总结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初步建立规范化生产技术过程。

2 马蓝生产技术规范化流程

2.1 生产基地选址

2.1.1 产地选择 马蓝适宜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及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区域生长,主产区分布在福建中部戴云山脉、贵州南部、广东东部、浙江南部及四川、广西等地区。因此,马蓝育苗地与种植地宜选择在海拔200~1000m温暖湿润地区及其他具有相应条件的适宜地区。

2.1.2 地块选择 马蓝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忌霜冻和干旱。不宜连作,种植1次收获3~4年后,应进行轮作。育苗地应选择在种植地周边,坡度小于15°~30°的荒地或熟地,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为宜,土层疏松肥沃,排灌方便,具有遮阴自然环境或设施。定植地应选水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腐殖质含量高的地块,土壤、水质无污染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为宜,pH值弱酸性至中性。必须是半阳性的地块,宜选坐西向东地块,或者在种植地周边应有大树,以减少太阳的直射,透射光为自然光的70%左右。

2.1.3 环境检测 基地的大气、土壤和水样品的检测按照GAP规范化种植操作规程要求,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并保证生长期间持续符合标准。环境检测参照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2.2 种质与育苗技术

2.2.1 种质选择 使用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物种须经过鉴定,如使用农家品种或选育品种应加以明确。

2.2.2 育苗技术 (1)育苗方法:马蓝通常不进行田间直播,而采用扦插育苗进行繁殖。(2)育苗时间和操作:育苗时,深翻土地30 cm以上,随整地施入基肥,开沟作畦,畦宽1.0~1.2 m,畦高15~25 cm,或者畦的大小根据地块而定。12月到次年3月开始育苗,从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上靠近地面剪取当年生粗壮的枝条,去除叶片和嫩梢,剪成8~15 cm长的茎段,每个茎段上至少有2节。按照株行距3 cm×5 cm株行距开沟放入插条,覆土压实,扦插深度为插条的1/2~2/3,边剪边扦插,剪好的茎段当天扦插完毕,一般不过夜。扦插完毕后,及时浇透水,并搭建高50 cm左右的遮阳棚,或者把育苗地选择在树下。(3)苗床管理:苗床主要是水分管理,应保持床面土壤湿润,遇到干旱时应及时浇水。在有霜冻的地方育苗时应注意保温,防治低温对幼苗伤害或者冻害发生。起苗前半个月,减少覆盖,提高透光率,但避免太阳直射,提高幼苗的木质化。(4)起苗:2月至4月定植前1 d,对苗床浇透水,然后进行拔取或挖取,根头带少量的土,减少对根系的损伤。(5)运输:每20~ 30株用稻草等捆1把,然后放入竹筐等器物里,不宜堆叠太高,防治压伤,然后运输到定植地。

2.3 种植技术

2.3.1 翻耕整地 定植前,将土地深耕、深翻晒白、耙碎起畦,随整地施入基肥15000~ 22500kg·hm-2,并施碎草渣(或粗锯木糠)3750~ 7500kg·hm-2,确保畦面疏松透气,不宜板结。畦宽1.2~1.5 m或者根据地块大小而定,畦高15~ 20 cm,畦间宽30 cm左右,平地四周挖深溝,便于排水。

2.3.2 栽种时间 没有霜冻的地区2月至3月进行移栽种植,有霜冻的地区则推迟到4月至5月进行种植。

2.3.3 栽种密度 按照株行距(25~0.35)cm×(35~45)cm。

2.3.4 栽种方法 定植方法采用穴栽法。具体做法:穴栽,呈正方形或多边形倾斜栽入,穴深为苗高的1/2左右。每穴栽培3~5株。覆土压紧,浇透定植水,在畦面行间铺盖3~5 cm厚的干杂草或稻草。

2.3.5 水分管理 定植后1周内,保持畦面土壤湿润。马蓝忌干旱,生长期如出现轻微的干旱情况时应及时浇灌。

2.3.6 施肥 根据各产区土壤肥力实际情况,苗期以速效肥为主,定植后15 d左右进行第1次追肥,用尿素及人畜尿450~750 kg·hm-2进行浇施,并灌1次“跑马水”。1个月后施用复合肥(15- 15-15)225~300 kg·hm-2和尿素150~225 kg·hm-2,2个月后可再追肥1次,以后根据田间马蓝长势施用肥料。每次采收后,施用复合肥(15-15-15)300~ 450 kg·hm-2和尿素300~450 kg·hm-2,年底最后1次采收后,结合中耕施用腐熟有机肥6000~ 9000kg·hm-2、复合肥(15- 15-15)150~225 kg·hm-2和尿素75~150 kg·hm-2。

2.3.7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马蓝病虫害较少,除因光照、干旱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外,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根腐病、穿孔病、菌核病等,虫害有蝗虫、毒蛾、菜粉蝶、蚜虫等。应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地上部收割3年后,地下部也应及时全部采收,并进行轮作;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选用无病害的优质种苗,禁用带病苗;雨季及时清沟排水,遇到干旱应及时灌水;在阳光直射强的地块及时搭建遮阳棚,减少太阳灼伤;合理施用肥料,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销毁,每穴撒入草木灰100 g或生石灰200~300 g,进行局部消毒;每年最后1次采收完毕后及时清园。定植后40~50 d结合中耕进行锄草。每次采收时,结合采收拔除杂草及地边杂草。年底地上收割采收后,结合中耕清理田间和地边杂草。采用药剂防治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优先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尽量避免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化学农药;不使用禁限用农药,农药使用参照国家最新的相关规定,在采收前1个月禁止使用任何农药。马蓝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列于表2。

2.3.8 采收后管理 年底全部采收后结合清理排水沟给畦面补土,有冷害的地方冬季应覆盖薄膜、稻草或杂草等越冬,以防冻伤芽口,影响出苗率。开春后,平均气温高于15℃后,去掉覆盖物(薄膜、稻草、杂草)。出芽后,及时补苗、浇水,及时清除病株并消毒处理(每穴用生石灰约10 g)。第2年和第3年采收后管理同第1年。

2.4 采收技术

当年扦插的苗根据长势于8月后开始摘取老叶片,或者10月后地上部分全部割掉。第2年和第3年6月至11月采收,采收成熟的基部叶片或者割取地上茎叶,通常生长期4个月左右即可采收,1年可收获2~3茬。

2.5 产地初加工技术

(1)净选与清洗:采回的鲜叶或茎叶运至清选厂倒出,剔除杂草、杂叶及其他杂质。随即用清水冲洗灰尘和泥沙。(2)浸泡发酵:清洗干净后,放入池中或缸中,加入10~20倍水,药材没于水中,浸泡2~5 d,根据气温高低而决定浸泡时间,以手摸叶、茎表面有滑腻感、搓之即烂而未腐烂,浸出液呈乌绿色、表面呈紫红色。(3)打靛:用竹耙捞出浸泡烂的茎叶并踩碎,用清水冲洗,并把冲洗水混入池中,弃去残渣,茎叶及其残渣打捞干净后,在池内充分搅拌,使浸出液在内呈旋涡状,加入6%~10%优质石灰乳,上下搅动并充分搅拌,由紫红色至池液呈深青蓝色,且液面出现大量蓝色泡沫出现且池中液汁由墨绿色变为深蓝色为止。(4)沉淀分离:然后静置沉淀4 h以上,弃去上清液,过滤,分离,收集沉淀物,干燥。必要时,将沉淀物浸泡于水中,充分搅拌,去除杂质,再滤过,分离,收集沉淀物,干燥,粉碎,混合均匀,即得。初加工干燥过程应保证场地、工具洁净,不受雨淋等。

2.6 包装、放行、储运技术

2.6.1 包装技术 包装前应对每批药材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质量检验。符合国家标准的药材,采用不影响质量的带有塑料膜的编织袋、聚氯乙烯塑料袋等包装,禁止采用包装过肥料、农药等的包装袋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WM/T 2-2004《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的要求。包装外贴或挂标签、合格证,标识牌内容应有药材名、基原、产地、批号、规格、重量、采收日期、企业名称等,并有追溯码。包装储运图示标志按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的规定执行。

2.6.2 放行制度 应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放行制度,有审核批生产、检验等的相关记录。不合格药材有单独处理制度。

2.6.3 贮运技术 应存储于阴凉干燥处,定期检查,防止吸湿,注意避光。仓库控制温度在20℃以下、相对湿度75%以下;不同批次等级药材分区存放;建有定期检查制度;禁用磷化铝。运输应防止发生混淆、污染、异物混入、包装破损、雨雪淋湿等。

3 思考

3.1 存在问题

3.1.1 栽培技术尚需优化 马蓝虽已人工驯化栽培多年,但受近代化工染料的影响,其栽培面积曾极度缩小,因此其生产区域主要集中于传统种植区以及少数民族居住区的边、远、偏地区,栽培技术仍以粗放型栽培为主。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中医药得到更广泛的认同,马蓝的栽培面积逐步扩大,陆续开展其育苗、栽培技术、病虫害等方面的初步研究[7-11] ,仍然存在栽培环境影响不明、根茎产量低、采收期不规范、青黛提取得率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

3.1.2 良种缺乏 与普通农作物相比,药用植物育种起步晚,研究基础薄弱[17] ,当前马蓝生产上尚无筛选的优良品种推广和应用,均是农户自繁自用,各地种质良莠不齐,也是各地所产干品及加工品质量不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生产上存在跨区域随意运输种苗的现象,导致病虫害跨区域传播。

3.1.3 质量成分指标有待完善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规定马蓝的加工品青黛和南板蓝根饮片的检测成分为靛蓝和靛玉红,但据现有的文献报道[18] ,靛蓝的药理作用与青黛和南板蓝根的主要临床效果关联性较小,并且靛蓝和靛玉红含量与初加工过程有密切关系,新鲜植物体内含量较少。因此生产上急需筛选能反应马蓝优劣的生化成分指标,并建立马蓝的鲜品和干品的检测标准成分,用于评价所产马蓝鲜品和干品。

3.2 建议措施

3.2.1 强化栽培措施研究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应加大科研投入,开展病虫害、肥水管控、病虫害防治等系统研究,特别是农药的施用种类、施用时间、施用剂量等方面研究。当前在已登记的农药中还没有把马蓝作为防治对象的农药种类,此结果直接影响马蓝的田间管理,导致马蓝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无药”可用。

3.2.2 加强良种选育 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可借鉴大田作物良种选育的方法和技术开展马蓝品种选育。一方面开展抗病、高产等通用型良种选育,同时根据用途不同,选育专用型的优良品种。如以收获根及根茎作南板蓝根用,则选育根系生长强、根茎粗壮的品系,而以收获茎叶加工青黛为主的,则选育茎叶产量高、提取得率高的品种。进一步结合规范化栽培技术,建立良种配套的栽培方法,逐步生产质量优良、批次稳定的产品。

3.3.3 建立新鲜茎叶生化评价指标 由于青黛等中药饮片及相关的染料均是由马蓝新鲜茎叶加工而成,即把新鲜茎叶作为目标收获物。而当前对马蓝鲜品的评价指标,除了产量、抗性等农业指标外,尚无合理的生化指标,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建立鲜品的合理评价体系,为资源利用、品种改良、人工控光、合理灌溉、矿质元素等方面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08,256.

[2]韦树根,闫志刚,董青松,等.荔枝林下南板蓝种植技术[J].大众科技,2015,17(185):115-116.

[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6:2210-2211.

[4]孙希良,吕冠华,朱成慧,等.青黛的历代应用研究[J].中医学报,2020,267(8):1653-1655.

[5]VOLLER L M,ELLIOTT J F,SUZUKI K,et al.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to Natural Indigo Hair Dye[J].Contact Dermatitis,2020,83(3):222-224.

[6]么么历,程慧珍,杨智,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7]张丹雁,陈晓庆,林秀旎,等.南板蓝根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 5 (6):19-21.

[8]魏世勇.南板蓝的栽培技术[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1):38-41.

[9]饶醒.南板蓝栽培技术要点[J].农技服务,201 8(11):1607.

[10]张丹雁,陈晓庆,林秀旎,等.南板蓝(马蓝)训育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24(2):18-19.

[11]陈晓庆.南板蓝(马蓝)栽培的关键技术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2]曾令祥,段婷婷,袁洁,等.南板蓝病虫种类调查及综合防治[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6):45-46.

[13]黄丽玲.建青黛加工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14]陈雪梅.青黛炮制过程基本原理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15]张旭.贵州地道药材南板蓝的GAP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4.

[16]陈文其.福建地道药材建青黛優质生产实践[J].海峡药学,2015(10):25-26.

[17]钱云川.浙南马蓝资源调查[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3):7-8.

[18]肖春霞,杨万霞,涂江涛,等.RP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及不同部位马蓝中六种活性成分的含量[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30(7):1188-1194.

(责任编辑:林玲娜)

猜你喜欢
生产技术
刍议现代木质门窗生产技术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研究
无公害芝麻生产技术
高支高密织物的品种及其生产技术
我国色织产业现状与产品开发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