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2021-11-20 00:43张咪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

张咪

摘 要:网络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应准确理解其内涵与时代价值,既要抓住傳统文化大规模数字化、大范围网络传播、全球共享文化资源的机遇,也要直面网络环境娱乐性、西方文化冲击、数据筛选困难等挑战。可从数字化建设、网络环境监测、健康网络意识培养等方面着手,探索出一条内容深、形式多、渠道广的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之路。

关键词:网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3.012

[中图分类号]G122;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3-0080-05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形成的延绵不绝、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桑而经久不衰,说明其有着独特的价值与魅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的重要作用作了深刻阐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网络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以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和发展,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其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关于传统文化“双创”的内涵,习近平进行过深刻的阐释: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2]。对创造性转化,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首先,针对传统文化本体,我们要区分其精华和糟粕,将其有价值的部分与新时代精神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其次,就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言,文化常常带有时代的烙印。在新时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对其进行“包装”与“改造”,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与教育。对创新性发展,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能量”,体现时代精华,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关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创造性转化更加强调立足当前实现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而创新性发展更加强调立足未来指明中华文化发展前景。

习近平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3]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继承与创新作为两个重要环节,统一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进程中。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化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历经沧桑而经久不衰,是因为其汇集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与精神,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可塑性。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影响着社会的结构性建构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风靡全球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新变化和新矛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彰显出新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力量,使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网络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促进网络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相结合是新时代的一种新思维,实现以网络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大势所趋。同时,网络作为时代发展的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地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带来双面效应。如何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是网络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当今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5G技术的出现为大众高度差异化的需求提供了快速、大量、多样化的传播技术支持,网络新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用传播与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1.网络信息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规模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云存储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相较于传统纸质保存方法,网络存储更易进行资料的归纳整理与实时更新,并且具有永久保存的可能性。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与网络时代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相适应,能满足当代人的阅读习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能通过数字采集和分析记录将大量原本分散、琐碎、失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电子资源的转化,既有助于永久性保存文化资源,又能最大化地促进文化传播并为大众所共享。近年来,我国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梳理工程,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已经形成了包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约8亿字的11 000余册资料,其中有50%经过了数字化转化[4];我国的“数字敦煌”“数字故宫”“数字三峡”等项目,将大量的古籍文字、艺术作品、文化遗产等数据上传至网络上,形成了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传统文化资源库,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数据资源。

2.网络新平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形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4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7.0%,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9.32亿[5]。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受众在互联网大趋势下已经转变为庞大的网民群体。相应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需求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网络时代的受众更加倾向于一种方便快捷、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文化获取方式。网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即时交互性的多样化传播提供了平台支撑,如许多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网页客户端等网络平台都在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以网络为载体的宣传包括了视频、图片、文字、VR体验式等多种形式,在丰富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促进受众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新平台不仅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受众自主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3.网络大数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共享资源。在网络时代,借助数字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全面、系统、完整地对各种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数字化加工,从而形成庞大而系统的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为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系统化、集成化和数字化的资源保障,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另外,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对网络用户的文化行为数据进行搜集和统计,并在有效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大数据分析,获知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从而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层次进行内容选取和传播形式创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受众精准性。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全球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出现了全球文化资源共享的新局面,这就使得全球不同的文化资源之间能够互相分析比较,进而取长补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促使其更加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二)网络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临的挑战

虽然网络时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机遇,但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开放性和隐匿性,不可避免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和发展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和文化本体带来一定的冲击。

1.网络环境的娱乐性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的品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竞争压力以及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下,部分网络平台和网络大V迎合少数人低俗的需求,造成网络世界出现大量泛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内容。在泛娱乐化和低俗化的环境下,一些网民将恶搞目光转向传统文化,如制作“杜甫很忙”系列恶搞图片和视频等。在此影响下,文化恶搞行为在网络上进一步升级,孔子、李白等名人也难逃厄运。这些恶搞涂鸦名人的行为满足了少数网民消费轻松娱乐信息的需求,但透过表象,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少数网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淡漠与疏离。这种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容易把大众文化品位拉向低俗,导致受众丧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和责任感,甚至出现为迎合低俗需求而重新定义传统文化的怪象。可见,网络时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面弘扬与引导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

2.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加大了西方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为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提供了便捷平台,各国文化借助网络获得了交流借鉴的机会。这对于全球文化的发展来说本应是好事,但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渗透,不遗余力地输出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给他国文化带来强烈冲击。西方的文化渗透导致少数网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和传承责任意识减弱,甚至以西方文化为标杆去衡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待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不够理性。

3.网络平台的隐匿性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求数据筛选的难度。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加快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网络发生了连接关系,人们在“冲浪”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记录,基于大数据分析思考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策略与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此同时,由于网民数量与日俱增以及网络空间治理的滞后性,出现了网络数据大爆炸的态势,在庞大的网络数据中筛选价值数据本来已经是一项大工程,由于网络隐匿性衍生的虚假数据问题更是为价值数据筛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随着大数据价值的发现与应用,数据造假在各类网络平台上频繁出现,一些人借助网络隐匿性的特点在网络上随意发布虚假信息,或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直接对数据进行造假。这类虚假的无效数据信息在网络上产生并广泛传播,在为数据筛选工作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会导致数据分析造成误差,进而降低数据的效用。网络的隐匿性为数据造假者提供了不为自己言论、行为负责的保护伞,使得一些谣言、虚假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基于这些数据所作出的文化发展决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误差。

三、网络时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标志和精神源泉。在网络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将网络技术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加快网络数字化建设,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的形式

在网络时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数字化空间中的占有量是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数字化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空间。在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时,可能会觉得一些以古文书籍或是具有时代背景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晦涩难懂,这就需要技术部门与文化研究部门开展合作,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记录时充分考虑到数字资源的多形式构建及与实体资源的匹配,从而促进各层次文化受众群体的理解和参与度,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另外,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需求,需要利用网络思维和技术来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传播过程中,网站、微信、微博、自媒体等线上网络平台应该主动承担起助力传承与发展的责任,这种助力不只是对网络用户进行单一的信息推送,而且更要强调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与用户之间双向或者多向交流互动,比如在网络上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题讨论活动以吸引人们的兴趣,通过网络交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世界碎片化的海量信息中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席之地。

(二)加强网络环境监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的良好网络空间

健康的网络环境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贴近时代和群众需求的形式展现,从而增强大众的理解度,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创造的质量。应当看到,我国在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距离满足人们需求、跟上网络发展步伐仍有一段距离[6]。因此,相關部门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与网络科技人员、广大网民沟通交流,发现潜在问题,尽可能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约束网络空间中的不当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另外,要加强对网络空间中关于文化发展新情况、新趋势的监测,正确引导舆论方向,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导权,引导广大群众基于生活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力。要大力培养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力度,提供技术保障。就像何德全院士认为的那样,“网络安全需要法律、管理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也需要情报、知识和谋略的融合”[7]。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的网络空间质量要从规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谋划出力,带动全社会为维护健康网络空间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努力。其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各大网络媒体平台要加强自律,社会公众要提高自身素质,构建起多方联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网络空间的维护力量。

(三)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针对由于网络开放性所带来的西方文化渗透问题,我们必须提高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积极防范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维护网络安全,促进网络健康发展,发挥好网络在推动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社会舆论,提高人们防范西方文化渗透的意识。要充分发挥各领域代表人士作用,整合全社会力量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J].党的文献,2016(1).

[3]习近平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3).

[4]任丽梅.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初探[J].观察与思考,2019(5).

[5]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4-03)[2020-09-29].http://www.cac.gov.cn/2020-09129/c-1602939909285141.htm.

[6]武卓.论我国网络法律现状与发展原则[J].法制博览,2018(19).

[7]何德全.Internet时代信息安全要有新思维[J].信息系统工程,2002(4).

责任编辑:韦梦琦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