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般到个别:基于演绎法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

2021-11-20 09:06杨晓玲谭长银李楠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演绎法概念教学高中地理

杨晓玲 谭长银 李楠

[摘   要]文章以“流水的堆积地貌”为例,探讨基于演绎法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首先通过实验探究、感知活动、概念推导构建主要地理过程,再根据已有的一般概念演绎推理个别概念,让学生学会概念分析与应用,帮助学生架构知识体系、增强地理逻辑思维、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演绎法;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85-02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运用此法研究问题,首先要正确掌握依据的一般原理,其次要全面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然后才能推导出一般原理用于特定事物的结论。

地理概念揭示的是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本形式。而地理概念的形成是在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揭示地理事物本质的过程[1]。

在地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借助演绎推理能够简化思维过程,减少不必要的知识讲解,教学的目的也更容易达成。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一、课标解读

课标相关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2]。根据课标要求,教师可开展基于情境的直观教学,利用身边的地理资源组织开展实地考察,让学生融入真实地理情境,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或让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通过视频、图像,描述3~4种地貌的主要特点,认识其景观的区别与联系,深化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认识;通过分析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次课是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教材中第一节的开头以探究活动“青居镇某河段出行‘来也顺水,去也顺水的奇特航程”导入,并通过“冲积扇”“洪积扇”“尼罗河三角洲”等景观图,提升学生对地质过程的描述以及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设置了不同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和内在原因,旨在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力。学生借助实验方式探究地理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运用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提升区域认知;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或景观图和示意图,掌握各种流水堆积地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增强地理实践力;借助案例探究分析,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四、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如下活动主线:设实验(模拟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析概念(综合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条件)—巧演绎(根据一般地理概念演绎推理个别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其中动手模拟实验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感知,再通过思维加工转化为抽象概念, 对流水堆积地貌有一个总体把握,最后根据一般性概念自主演绎推理到个别概念,简化学习内容,减少不必要的知识学习。架构概念、演绎推理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做好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搜集案例和图片等资料,预设教学环节,以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1.模拟实验,导入新课

实验器材:泡沫板、尺子、小刀、长嘴水壶、泥沙、石头、若干牙签等。

实验步骤:①将泡沫板裁剪成小块,其中一块裁出凹槽作为河床,用牙签将其余泡沫板固定,模拟山体和河道,用牙签在泡沫板上戳孔增强透水性,将泥沙洒在河床上。②用长嘴水壶往河道上倒水。③将几颗石头洒在河床上,用长嘴水壶往河道上倒水。

问题设置:①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地貌的形成過程?②出山口位置堆积体的形态特点如何?③出山口堆积物质的颗粒分布特点如何?

[设计意图]在课堂模拟实验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一方面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力,另一方面可以化抽象为具象,有助于学生感知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建立起对流水堆积地貌的直观印象,进一步有利于概念的生成与理解。

2.问题引导,概念总结

问题是打开智慧的大门。遵循递进性和层次化的原则,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流水堆积地貌这一概念的生成:①流水堆积地貌的作用力是什么?(地表流水)②能够大规模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力是什么?(流水)③堆积物质来源是什么?(河流搬运)④河流中物质来源是什么?(河流侵蚀)⑤堆积作用的形成条件是什么?(搬运能力减弱)⑥搬运能力减弱的原因是什么?(流速降低、流量减少等)⑦流速降低的原因是什么?(落差减小、河道变宽、下游受阻等)

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推理,再让学生总结流水堆积地貌的概念: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不断堆积形成的地貌。

[设计意图]在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的本质,有助于学生推理地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生演绎,自主探究

(1)冲(洪)积扇

教师利用谷歌地球,展示冲积扇地理景观。

教师:图中展示的地理景观从形态上来看有何特点?

学生:扇形。

教师:我们把这种景观叫作冲积扇。冲积扇是在什么作用下形成的?塑造冲积扇的作用力又是什么?

学生:堆积作用。河流。

教师:这种地理景观是流水堆积地貌的一种,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咱们之前学过的流水堆积地貌的一般概念来演绎推理冲积扇的概念?

学生:流经山区的河流,在流经河流出山口时地势骤降,流速降低,大量的河流挟带物质堆积于此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教师又展示洪积扇地理景观,让学生找出其与冲积扇的不同:有沟谷却无河流。能够形成这种扇状堆积体,是有河流参与的,这表明塑造这种地貌的河流是暂时性的,我们把这种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流速降低,挟带物质不断堆积形成的地貌称为洪积扇。

接着由学生根据冲积扇与洪积扇的概念及形成过程,总结二者的异同,学会概念辨析。

(2)冲积平原

教师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象,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和流水堆积地貌的概念尝试说出冲积平原的概念:河流流经中下游地区,流速变缓,大量的河流挟带物质不断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再联系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总结冲积平原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三角洲

教师展示尼罗河入海口的景象,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说出地貌类型——三角洲,并根据流水堆积地貌的一般概念演绎推理三角洲的概念: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形成的地貌。

教师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条河流都能形成三角洲?形成三角洲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接下来让学生根据刚果河的地形图,合作探究:为什么刚果河入海口三角洲不明显?

[设计意图]从一般概念到个别概念的教学,如果能夠借助演绎推理,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知识讲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4.课外实践,举一反三

教师布置课外实践任务,让学生利用假期考察湘江河段特点、橘子洲基岩性质,并利用长沙市地形图,探讨橘子洲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身边流水堆积地貌的具体景观,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实地考察探究其形成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也有助于理论结合实际,将地理知识直观化、生活化。合理运用演绎法,引导学生根据一般概念推理个别概念,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知识讲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设置情境主线贯穿概念教学,除了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活动获得相关概念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如分析资料、给出结论、语言表达、合作学习等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新.新编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演绎法概念教学高中地理
贯穿假说—演绎,巧用模型建构的“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例谈“假说—演绎法”在解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