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2021-11-20 13:07张婷
求知导刊 2021年39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思政课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聚焦终极目标、彰显时代价值。要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时代新人,就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个体思想的形成、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确立并实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即加强幼儿时期的个性教育、重视儿童时期的道德教育、关注少年时期的价值观教育、强化青年时期的信仰教育,一体化、循序性开设好思政课。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9-0012-02

马克思认为人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全面自由地发展,是人的本质的真正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人的发展这一经典问题的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更应该在实践教育之下筑牢指导思想之基,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思政课实践的思想。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但这一统领性的目标落实到每个个体上,却缺乏个体人生发展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本文明确指出,贯穿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思政课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即要充分尊重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观念形成的阶梯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并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贯穿始终,一体化布局和设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阶段性划分思政课的课程教育目标。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幼儿时期的个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都受到人的个性这一深层因素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矛盾。人的个性发展即人具有独特性、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全面的个性发展。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和柯尔伯格对个体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个体的幼儿时期(0~7岁)是进行个性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的性格和思想道德素质将逐步形成,当个体发现“咬手”与“咬布娃娃”的手感觉不一样时,其自我意志即我们所说的个性就开始萌芽了;当个体能把动作对象与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时,其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当个体学会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表达“我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时,其自我意识就已经形成了。个体良好个性的养成意味着其长大后能精神饱满地面对生活,意味着其拥有坚强的意志,在遇到困难时能勇敢应对,意味着其拥有健全的心智,能正确面对学习的困难,不轻易放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坚持加强个体在幼儿时期的个性教育。

在这一阶段,外界推力将对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和幼儿园教师在这一阶段成为外界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对个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从家庭的角度来说,父母在给予幼儿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应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权利,減少直接控制,如由幼儿决定今天穿什么样的衣服、玩哪个游戏。从幼儿园教师的角度来说,对幼儿的个性教育主要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即通过教育培养他们独立、有条理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创新性和创造力的人,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尊重差异、因人施教的教学要求。

二、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重视儿童时期的道德教育

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协调的社会关系,社会就必须有一系列规范,道德规范在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之义在于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只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深入人心,才能推动个体的健康成长,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在儿童期(7~12岁)即小学阶段,儿童会进入“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阶段。勤奋感与满足感的获得前提是个体能在此阶段得到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顺利地完成各科的学习任务。这份勤奋感和满足感将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对自我的信心,并有意识地主导工作,而不是做工作的奴隶。反之,若个体没有在这一阶段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则在今后独立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如同加速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并且促使学生付诸积极的道德实践。

在儿童时期,个体从家庭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承担个体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主要责任者也从家长转移到学校教师。因此,在小学阶段,思政课教育应重在启蒙个体的道德情感,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一方面,教师应找准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契合点,通过对现实情境的捕捉和再创造,激发他们热爱自然、关爱同伴、孝敬父母、关心集体、关爱家乡等情感;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典型道德问题,鼓励个体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展示他们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事实证明,只有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才能引导学生将他们所学的道德知识变成个人的行动指南与生活原则,才能让学生坚信它的正确性,继续践行、善行。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关注少年时期的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理论对我们进行价值观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方法都参考了这一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明确指出价值观探讨的是个体怎样活着、怎样选择才有价值的问题,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应对成败得失,成就出彩的人生。当今世界形势变幻莫测,西方的利己主义、过时的封闭主义等仍旧存在,个体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少年期(13~15岁)即初中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得最为明显与外化,他们明确提出独立的要求,并有了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这使得他们具有更为丰富的自我意识体验。一方面,这一时期个体已进入社会,接触社会的各种现象,开始形成自己的是非善恶观念,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来判断是非善恶。但由于自身知识的欠缺和人生阅历的不足,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角色混乱和自我认同的冲突。另一方面,个体在这一时期随着身体发育的逐渐成熟,其思想也逐渐步入成熟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在这一阶段逐渐养成。

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对多元价值进行合理的引导,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系列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我们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来说,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勇担社会责任,如在课后开展走进养老院等实践活动。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崇尚法治精神,如教师可以在上课时播放法治新闻,为学生分析一些法治案例,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时事知识,又能向他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政治素养,维护国家利益。如今国际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树立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才能更好、更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

四、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关注青年时期的信仰教育

信仰是一个极具抽象的词语,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信仰主要表现为对具体对象或具体目标的憧憬、向往和追求,它在精神上为个体提供了必需的价值引导,在行动上给予了个体正确的方向引导,可以说信仰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升华。我国的思政课教育在本质上也同样具有信仰教育的作用,即通过教育在青年内心植种信仰之种,帮助青年接受并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作为党和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引领青年发展要深刻把握青年成长特点,引导广大青年用初心砥砺信仰、用理论坚定信念、用实践增强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青年期包括青年前期(高中阶段)和青年后期(大学阶段),这一阶段既是人生的“灌浆期”,也是个体知识水平和各方面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此时,个体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已逐步发育成熟,体力和精力进入鼎盛时期,个体在此时期形成的理想与信仰,将对其人生发展甚至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高中和大学阶段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内涵。具体来说,思政课不仅要讲知识,还要传信仰;不仅要重理论,还要强实践。一方面,教师在思政课堂上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使青年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并且引导青年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觉信仰;另一方面,思政课堂还要深入社会、融入生活,引入我国新时代发展的丰富事例,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科学性的理解,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时代新人,就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遵循个体思想发展的规律,加强幼儿时期的个性教育、重视儿童时期的道德教育、关注少年时期的价值观教育、强化青年时期的信仰教育,最终实现思政课教育大中小全阶段、一体化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李合亮.解析與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李 丽.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为视角[J].求实,2013(6):83-86.

[5]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2):4-8.

作者简介:张 婷(1989— ),女,广东梅州人,   中学政治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学政治教学理论。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