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元化情境 建构语文高效课堂

2021-11-22 01:27
名师在线 2021年26期
关键词:巨人母鸡小鸡

周 芳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江苏南通 226001)

引 言

情境教学指以情感的体验为纽带,以积极的思维方式为核心,运用图像、生活经历、矛盾问题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中,在探究事件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展开对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进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观察插图,创设想象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思考、联想说出来,将内容表述清楚,体会真挚的情感。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也要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并尝试展开联想[1]。教师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想到的内容大胆地表达出来,尽情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样就能让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步提高。

比如,在教学《母鸡》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片,然后尝试表述自己看到了什么内容。如有学生这样表述:“有一只老母鸡,它的身边有很多小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思考作者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形象,然后想象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尝试将自己想到的内容说出来。有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母鸡看到小鸡饿了,于是就带着小鸡去觅食,它们看到了一条小青虫,小鸡想要追赶,但是怎么都追不到。母鸡一口就将小青虫抓住。小鸡都围拢了过来,想要吃小青虫,但是母鸡和小鸡玩起了捉迷藏。就在小鸡急得乱叫时,母鸡却将小青虫送了过去,小鸡快乐地吃起了小青虫。”在学生自主表达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母鸡》,让学生说说课本中写了哪些不同的故事,作者是怎样展现母鸡的形象的,让学生将课文和自己的作品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尝试提高。

小学生常常用直观形象去感受世界,而小学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配有形象鲜明的插图。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想象的辅助下将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调动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

现实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生活是语文之本,语文则是生活的写照。所以教师要充分创设各种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尝试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学者狄德罗认为:“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巨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在生活经历的辅助下,学生能更好地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文本内容。

《那个星期天》一文中孩子期待妈妈带着自己去玩,但是由于家务太过烦琐,妈妈最终没能带孩子出去。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对妈妈的情感,尝试创设了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在生活中,爸爸妈妈有没有过食言的时候呢?他们没有带着自己出去玩,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围绕这一点展开讨论,如有学生提出:“我觉得很遗憾,因为妈妈太忙,所以总是没有时间带着我出去玩。”还有学生提出:“我觉得有点难过,大人说话怎么能不算话呢?”还有些学生表示:“他们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妈妈本来说好要带我去玩,但是因为突然加班,所以只好留我一个人在家。”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思考“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一句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理解更深入,能体会到“我”的无奈,也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从表层到深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引导他们调动内心的体验,结合生活经历进行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场景,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能更好地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消除对文字的陌生感和抽象感,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三、抓住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产生惊奇开始的。”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深入讨论,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不拘一格地猜想问题的答案,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提出问题。

比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将学生引入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大家觉得巨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他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巨人的内心情感。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巨人经历了冬天的寒冷后,看到孩子们带来了春天,此时为何还要赶走孩子们呢?”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有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也就是说,巨人一开始并不知道春天是孩子们带来的,所以依然粗暴地对待孩子,直到他想清楚了这一切,情感才发生了变化。”学生认识到这篇文章写得合乎情理,巨人的情感并没有发生骤然变化,而是随着事情的发展而逐渐转变,这样更符合真实生活中人的情感变化规律,展现了作者的写作能力。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内涵。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先用一个主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在主问题的指引下逐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围绕新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就能形成一条问题链,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深入探究,解决内心的困惑,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借助微课,创设虚拟情境

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创设虚拟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展现各种图片、视频资料,并利用链接推送一些辅助阅读的资料,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阅读。在微课虚拟情境的辅助下,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更加浓厚,他们会在课后展开自主拓展阅读,并和伙伴就各种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微课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写好景物类文章。在微课中,教师首先展示了符合课文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看文章中有哪些词句展现了图片中的场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说说自己能否用更有新意的词句来描述相同的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其他文章,让他们看到作者是如何描写唯美的自然景物的;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微信群进行交流,让学生上传自己找到的精彩景物描写片段,并说出自己的评价,总结一下写作方法。最后,教师在微课课件中展示某些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展开想象,尝试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开展读写结合的活动,描绘图片中的场景。这样,教师利用微课很好地组织了读写结合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除了借助微课创设虚拟情境,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等通信软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后将各种问题发送到微信中,让感兴趣的学生展开群聊,探讨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让情境创设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真实世界拓展到虚拟世界,让学生沉浸其中。

结 语

综上所述,要想让情境教学发挥最大效用,教师就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创设具体情境,营造良好的学生氛围,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情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学生将情感获得和认知发展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提升阅读素养。

猜你喜欢
巨人母鸡小鸡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国内
藏蛋的母鸡
直立的石巨人
鸡的一家之母鸡妈妈
一只特别的母鸡
小鸡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