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21-11-22 08:12陈佳妮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红色劳动

文/陈佳妮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意见》发布之后,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改革方向与实施路径。为落实《意见》,教育部于2020年7月印发《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要求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个学时,并对其内涵和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劳动教育已升级至国家人才战略层面,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刻不容缓[1]。

一、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提升专业性劳动能力和创新性劳动能力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构建基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将劳动教育课程列入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要突出“懂劳动”,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真理性意义,准确把握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活学活用劳动法律政策常识。二是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相关劳动理论与精神的总体需求,“五育并举”,共同列为“立德树人”的总教学目标中。三是强化对人才知识、技能、意识的多元培养导向,重视全新劳动观念的培育、严谨劳动态度的规范、优良劳动品德的塑造、优秀劳动习惯的培养、丰富劳动知识的夯实、过硬劳动技能的淬炼。四是有效连接课堂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等不同教育场域,使学生在“立德与增识”“健体与审美”“夯基与创新”方面获得融合式教育,进而彰显劳动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巨大驱动力量[2]。

二、劳动教育基本认知: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观念认知属于心理学范畴,对外界事物建立客观理性的认知,有助于正确的引导实践行为。在高职院校中,新时期倡导建设劳动教育体系,既是与党的光辉传统精神的积极呼应,更是培养新时期一代红色精神传人的教育引领。一方面要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各专业教育中,时时刻刻地根植于“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认知,形成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进的教育格局。另一方面要将劳动教育课程独立设置,将红色文化作为劳动教育辅助性支持材料,与企业实践、实训相结合,开辟独立或突出多功能的劳动实践基地提升教育硬件水平拓展劳动教育空间[3]。

三、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素质教育有力的支点目标体系

(一)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高职院校应根据劳动教育课的实际情况,健全劳动教育课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理论教学的课程设计上要涵盖了概述、目标、组织、评定、发展等内容,劳动实践周可以进行如校园保洁、垃圾分类、勤工助学、义务劳动、家政服务等社会实践。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和组织实施,校级部门和二级学院应有具体的分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二级单位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室,主要负责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技能培训、实践指导、院系间加强劳动讲评经验交流等工作[4]。

(二)遵循理实兼顾原则

要解构和重构高职课程体系,必须始终保持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动教育指示的深度理解,要始终遵循通识与选修、理论与实践的兼顾原则。一是要保证在课程体系中独立设置理论通识课程,重点从哲学、经济、法律等层面对劳动教育展开理论性解析,以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劳动教育,理解其纳入高职教育体系的必然性,使其从意识上能够强化“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创造”“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认知。二是要设置全方位的劳动专业课程,首先,借力于思政课堂对学生实施劳动精神培养,如向劳模看齐、做大国工匠等,强化优秀劳动文化的引领与熏陶;其次,要从专业培养视域为学生设置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课程,着力塑造专业素养同时培养劳动者价值观、意志力、创新力;最后,要从生涯发展规划的角度,结合劳动教育特点,设置指导性课程,重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缩短专业教育与岗位就业中间的缓冲期。三是从岗位特色化需求出发,设置专业性、识别度较高的实践性校本课程,如美食烹饪、手工剪纸、服装设计等,增强专业吸引力、提升劳动专业教育能力[5]。

(三)健全培养路径体系

劳动教育课作为重要的公共德育必修课,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创新,是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门品德实践教育必修课程,是对现有输出人才专业素养的补充和提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诚实劳动、勤勉工作”的劳动思想,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对理论教育与生产实践、课程实训与社区实践等实施场域融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进入生产实践场域的机会,帮助其在技能实训中心、生产岗位中获得实践提升,在产业链熟悉与操作中培育踏实求进、精益求精的职业作风;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公益性服务岗位中运用自身专业素养,为社区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生建设等提供发展思路。

四、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强化供给搭建完善的保障网络

(一)多元媒介营造全民红色劳动文化环境

当前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课过程中,存在内涵把握不准、目标定位不明、价值认识不清、教育实施缺乏合理规划等突出问题。营造浓厚的红色精神教育氛围离不开媒介载体,高职劳动教育课程要重视利用多元媒介在学生受众中营造全方位的宣传环境。一是要将红色劳动文化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将劳动课程学习情况量化为专业教育考核指标,在全校形成人人认同红色文化、人人深入劳动教育的氛围。二是重视校园文化墙、电子屏、广播站等载体,利用早、中、晚等时间,轮序播放红色文化的经典案例,提升红色文化宣传的深度、广度与频度。三是要重视开展特别劳动文化活动,利用五一劳动节等时机,开展“我是光荣劳动者”等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知识比武”等竞技比赛,不断增强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影响力。

(二)建立高职科学化的红色劳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要围绕课堂教育的主阵地,重视教学创新。重视考核结果运用,定期在全校范围内,通过考核选拔一批“最美劳动者”“红色精神模范”等荣誉人才,利用表彰大会及口口相传等方式扩大劳动教育的教育受众与关注者群体。一是要准确定位“红色劳动教育”的标准,制定分阶段劳动教育计划,借力红色文化宣传,将学生身心引入课堂,并针对学生需求开展层次化的劳动教育。二是要动态获取劳动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及时了解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困惑,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学习空间,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选择自主化和适需化。三是要不断创新课堂劳动教育模式,如设立“学生讲坛”,回顾红色艰苦岁月,讲述最美劳动故事等。教师还可让学生模拟历史故事劳动片段,摄制成视频,引入课堂播放,在自我深刻体验劳动精神的同时,将劳动体验感悟传递给学生,实现教育同化。

(三)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相关资源保障研发

一是设立专业工作室,由高职院校开辟工作室园地,如劳动教育工作室、红色文化工作室等,根据计划聘请劳动教育专家对工作室导师进行培训和主题交流。二是与企业结对,建立院校教师与企业骨干互帮机制,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内部岗位上进行劳动实践,同时也可邀请企业骨干对其实践技术加以指导融合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三是围绕劳动教育实施需求,要从多方面角度加强条件供给,为高职劳动教育织就保护网。四是加强优质教育团队供给,把校内遴选与外部引入相结合,吸纳时代楷模、劳动模范分享劳动故事、共享劳动经验,打造专业意识过关、专业本领过硬的教师团队。五是加强资金专项投入供给,尤其在教学硬件配备、科研设施补全、实践经费支出等层面形成资金保障。六是加强劳动专业文化供给,创新利用校园载体,在各类宣传栏、文化墙内植入本土劳动文化,实现以文导思、以文促学的教育,增强劳动意识精神。

总而言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应构建覆盖全面、良性建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更加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的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坚持立德树人和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战略目标,以此全面推动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红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红色是什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红色在哪里?
热爱劳动
追忆红色浪漫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