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武术课程建设探索

2021-11-22 09:30周康莉王彩霞
武术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武术育人思政

周康莉 武 冬 王彩霞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

1 问题的提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由此,“课程思政”理念孕育而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这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不谋而合,新时期的“课程思政”建设也要求不断发展,要突出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而武术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应及时抓住此契机,把武术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培养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的实际力量,以充分发挥武术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来促进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

2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 高校教育中武术本土文化的凋零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符号,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表达形式,其文化承载和传统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武术当前的发展状况看,武术正被西方体育所同化,武术的“民族文化符号”渐被冲淡,其文化承载功能及育人思想正被弱化。武术按照西方竞技体育模式进行了“项目化”处理,将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机械地分解开来,割裂了武术所体现出的“整体性”思维;同时,当前的武术教育也演变为了单一的身体活动,文化思想、道德伦理、民族精神等体现武术内涵元素的内容并没有在课程中得以呈现,致使当今在高校中教授的武术光有“架式”,而无“内涵”。并且,当前高校武术教育的教学都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理念进行教学,而不是以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进行教学,从而使大学生对于武术的认知仅停留在技术层的表面,对于武术内涵了解较少。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承继是不可或缺的,因而,发展武术教育势必要将武术文化一同发展,不能割裂开来,武术教育的思政建设正好满足这一要求。

2.2 高校武术教育道德的模糊

郑旭旭教授认为,武术要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在提升人的修养价值方面下功夫。[3]武术的教育性和武术教育者的教化作用是武术传承的基本保障。武术教育本身就是传承文化的过程,但如今的高校武术教育中,大多重视技能学习和身体健康,而对武术的教育性及如何以武成人的关注并不够,当今高校武术的道德教育,只在上下课时“形式化”的抱拳礼中体现。武术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正遭遇着传统文化迷失现象,致使学校教育中已经出现对武术文化的认同和信仰的质疑。[4]探其原因,有学者认为,武术在被西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术轻道”的现象,表现在“重武轻礼”“重技轻德”“重利轻义”等方面,这些极具功利性的倾向严重背离武术道德文化“术道合一”的教育传承核心要义,同时这也造成了高校武术课程始终是在“体育式”武术的视野范围中,武术文化在高校教育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地挤压,进而也影响了“育人”实践在武术教育中的占比份额。[5]

2.3 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作用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显性载体,博大精深且内涵丰富,有厚德载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有仁爱礼让、崇礼尚德、包容宽厚的道德文化等,这些伦理文化也是武术文化的精华——武德的要求与具体表现。“课程思政”所倡导的就是要利用课程蕴含的国家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内容来全面育人。可以看出武术的伦理文化内容与“课程思政”所倡导的以“思政元素”来立德树人的要求高度契合。武术本身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极大的优势,因而将武术课程进行思政建设,一方面满足了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同时也弥补了当前高校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和道德教育内容的不足。在高校进行武术思政建设,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武术相关技术,同时可以通过武德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武德知识和礼仪,将所学的武德知识与三观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的道德素养有所提升,塑造其高尚的品质,培育其情操。在高校学生武德学习的带领下,能够为社会习武之人树立榜样,从而达到武术育人进而育社会人进而辐射社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

3 如何转化武术的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费孝通先生指出,对自己的文化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并要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即对自己的文化要充分“自知”。[6]因此,只有自己清楚自己有什么文化以及什么样的优秀文化能融入大学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去,才能利用好并找出建设途径来发挥作用,达到目的,这才是关键所在。

3.1 构建文化共鸣,强化武术文化认同

意识形态工作是从思想上引导人、影响人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清楚知道有哪些具体任务,才能有针对性地完成各领域、各层次的意识形态工作,并对工作效果进行评价。人们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接纳与践行是不能依靠强制来实现的,而认知认同是首要前提。[7]“厚德载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仁爱礼让、包容宽厚”等这些蕴含“情、义、礼”元素的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蕴含“情、义、礼”元素的道德文化的功能价值,探索有效路径,使其能有效促进大学武术“课程思政”建设。

3.1.1 武术课程教育理念要与国家教育方针对接

根据当前“课程思政”改革导向要求,提炼武术“情、义、礼”思政元素,通过分享交流思路与共享思政案例和实践,及时更新编制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宣传册、图片等,制订详实可操作的教学流程,让以“情、义、礼”元素的道德文化为改革思路的武术“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在高校及体育界内部得到普遍认同,进而往下拓展到学生层面,在学校中形成一定积极力量。

3.1.2 鲜明课程主题,以利于武术文化有益成分的有效传播

每次课的教学主题要鲜明,比如可以以家国情怀的诗句和武术谚语作为设计主题,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武以德立,德为艺先”“文以评心,武以观德”等来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利用这些警世名言激励他们的爱国之志,在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结合武术教学进行讲授,同时结合技击对抗,这会对学生产生“家国情义”的共鸣。

3.1.3 建构课堂仪式,增强情感凝聚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可以以此特点来构建雅静灵动的课堂仪式,比如上课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礼始以礼终”的要求,在进入和离开教室的第一时间与学生老师相互行礼,让学生们感知到每一次行礼都是一次情感的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深植情义礼的文化,让情义礼走进学生内心;[8]也可以设计在正式课之前让同学们去到指定位置进行“静思”,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与所教武术文化有违和,通过静息反思来更关注自己的行为修养,以此来提升品德修养,这个过程可以播放轻音乐等,通过这些仪式在润物无声中来加强武术的情义礼文化在学生们中的实践。因此,在构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实际操作时,要让学生通过认知→共鸣→认同→实践的渐进过程,[9]来与武术文化产生情感共鸣,由内而发地使学生对武术文化产生高度认同与尊重,进而来逐渐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最终在优秀的武风、学风中得以体现。

3.2 深植武术文化进课堂,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论语·泰伯》有云;“君子人与?君子人也。”[10]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外坦荡而内淳至”等所体现出的“君子人格”是古人对成为“君子人”的希冀,体现着中国本土文化教育对道德的追求,“君子人”在现代意义上可以解释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要深植武术文化,就要落实到实践,将武术道德教育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君子人”。

3.2.1 树立学生“自尊自立”思想

自尊自立是作为习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思想品质,“自尊自立”是儒家文化的细化要求之一,基于此延伸出的舍生取义、勇敢坚毅、顽强拼搏、能屈能伸等“自尊自立”思想对培育中国人的健全人格起到了广泛的教育作用。因此,在武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强调培养学生树立自尊自立的思想,在知识传递中向学生强调学习武术不要过于依赖他人,自立自练,自己在练习过程中体会知与行的合一,将思考和行动统一起来,体悟与意悟联系起来,认真的态度再加上勤恳刻苦的练习获得的肯定不只是技术上的收获,在行为修养上势必也会提升不少,这个结果才是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后想要得到的真材实料。自立自尊思想的树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对弘扬民族大义的气节具有重要作用。

3.2.2 强化学生“身心合一”意识

“身知心知才是真知”。武术技术训练是对学生身体的磨练,只强调身而忽略心必是不可行的,这里的“心”指的是武术道德教育对学生思想和性子的磨练。因而在武术课中必须要加入习武的文化思想的观念和习武价值的观念渗透,将“树立终身习武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观念自然的融入在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武悟道,还可以通过教师自身对武术的情感浓度进而渲染同学们对习武产生一种“情感”,让学生在“武”中找到自己真挚的“情义”,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如通过仪式化的课堂流程让同学们一到训练场就产生敬畏感,训练场就是磨炼思想精神和身体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训练场中进行操练,将体会到的身心合一意识辐射到训练场外的伦理道德行为中。另外,在具体的武术习练与对抗中,要引导学生们心诚意专,做到心中无杂念,无欲无念无胜负,无对手也无自己,将精神都凝聚在习练的过程感受中,通过这些手段和细节要求来反复强调、练习、反思等,可以有效强化学生身心合一的意识,身心合一意识的强化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武术教育文化内涵进入人心。

3.2.3 激发“豪情大义”精神

武术作为“豪情大义”精神的载体,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激发学生“豪情大义”精神极为重要的途径。所以,可以在大学武术课程中强化对抗性训练,武术教师要强化自身能力,多学习和思考武术套路中的技击含义与拆招喂招的实际应用,在搏斗教学中可以对条件进行限定来设计教学以减少对抗风险,增加对抗乐趣。通过两人或群体的拳脚对抗,让同学们能够在快速变化的攻防转换中保持冷静,果敢地进行心理应对和坚决、迅速的动作反应,面对直接的正面攻击,不躲闪回避,自信果敢应对,这是唤醒学生“豪情大义”精神的最佳途径。通过挖掘武术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内涵”,构建文化共鸣,强化武术文化认同,深植武术文化进课堂,将武术道德教育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从思想意识精神着手,培养具有独立自尊的思想、身心合一的意识和豪情大义的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君子人”,满足高校育人的要求。

猜你喜欢
武术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武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