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传承路径及其传承的社会意义研究

2021-11-22 09:30
武术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间操民族传统

余 清 朱 欢 向 政 宋 娜

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1 肉连响的传承途径与传承方法

从最初的乞讨技艺(泥神道)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百年中大致经历了民间散落无序发展、半散落半集成发展、官方申遗保护与多维辐射传承三个发展阶段,[1,2]其中以传承人为载体,构架多元化传承模式、与体育赛事相结合,凸显体育价值与功能及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凸显教育价值与功能是推动肉连响身份角色与社会地位的重要力量。

1.1 以传承人为载体,构架多元化传承模式

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过程中,传承主体对项目自身的传承具有显著意义,同时也是联结其他因素发挥作用的枢纽。在传承主体主范畴中,包括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能水平、教学与组织能力、责任感、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因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该项目传承具有显著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号召和支持,另一方面更离不开项目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不断发挥自身造血功能。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因地制宜,使肉连响进机关、进社团、进校园、进村寨、进景区、进专业院团等。同时刘守红还进行“肉连响万里行”公益活动,探索了非遗新的传承。刘守红奔走于各个地点,先后开展11期贫困户培训和艺术辅导,累计义务带徒传艺3万余人,为乡村民宿、景区等输送从业人员1200多人,行走在恩施州和武陵山区的大中院校和中小学校园传艺,建立肉连响传习所和传统文化研习点30余个。此外,刘守红成立了“利川市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创办了自己的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办学宗旨的馨艺幼儿园。

在幼教工作中,刘守红创新性地把肉连响、利川灯歌等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习俗融入幼教之中。依靠馨艺幼儿园这一载体,刘守红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幼儿园小朋友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园教师的情况改编和创编了馨艺幼儿园幼儿版肉连响和教师版肉连响,并在抖音和微信上进行分解版和完整版视频教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承与保护途径和方式,刘守红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探索不拘泥于一种传承和保护方式,取得了非凡的效果,丰富和创新了肉连响的交流传播与发展途径。

1.2 与体育赛事相结合,凸显体育价值与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与体育赛事的结合,级别越高的体育赛事能有效的提高体育非遗项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高级别的赛事具有良好的传承性和稳定性,体育非遗与赛事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稳定且长效的发展和传播,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非遗可以以竞赛为契机,找到进入体育赛事的切入点,从而促进项目的关注和发展。

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高脚马足球、肉连响、巴山舞作为表演项目彰显了项目的自身独特魅力,其次,2018年在利川市清源体育场举行的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肉连响”舞蹈作为当地的特色项目被纳入了竞赛项目,届时有各个媒体记者拍摄采访,对“肉连响”进行了传播,在如此高级别的赛事上全方位的向人们展示了“肉连响”非凡的魅力,无论是土家族摆手舞还是肉连响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表演还是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无不展现了项目自身的独特风采和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都以体育赛事的形式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1.3 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凸显教育价值与功能

学校是社会中传播文化的最主要场所,学校无疑是传承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最佳场所,学校教育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最佳模式,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得到良好持续的传承和发展。[3]调研显示,以都亭普庵小学为例,2017年3月,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到该校,将肉连响动作编入课间操,肉连响作为该校的课间操的主要内容,使普庵小学课间操具有了民族特色,该学校目前也成立了肉连响表演队。此外在来凤县,土家族摆手舞通过改造和创编为摆手操作为中小学课间操得以传承与发展,当然民族传统体育在进校园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面临改造,原生态因素流失的情况,某种程度上来说,事物要顺应时代的飞速发展,合理改造是历史必然的选择,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非遗进校园时主观结合客观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地保护体育非遗原生态因素的同时加上合理的改造和创新,以适合不同的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合理的改造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让民族传统体育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2 肉连响传承与发展凸显的社会意义

不管是基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不同社会群体基于生活、兴趣的偶然,肉连响的产生和发展都符合了民间艺术文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肉连响的产生是时代和人类智慧共同作用体,发展之路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社会审美的共同选择。肉连响的传承和发展也建立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之上,并以带给社会群体明显“收益”为价值取向,扩充了肉连响在日常生活及非日常生活之中的生存空间,并实现非遗项目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承,因此,肉连响的传承与流变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2.1 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体现中华民族逆境谋生存的精神与民族气概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反应了中国特色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而四个信心的建立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特质和蕴含的社会能量。[4]对于多民族汇聚和交融的中国,民族文化高度自信和认同是提升国民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所在。肉连响由最初的乞讨技艺流变成社会精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基因遗传和表达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优良特质。肉连响百年的传承和流变过程正是坚持了传承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历史文化自信的道路方向和发展原则,深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体现了中国文化本固枝荣的本质,树立了中国传统文化远大崇高的理想。在新形势下,坚持四个自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原则和方向,同时也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流变的坚定方向。唯有坚定四个自信,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才能在新时代冲出泥土萌芽开花结果,其蕴含的社会能量也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

所以,笔者认为肉连响从乞讨技艺到精英文化的嬗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践行了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同时,肉连响文化身份和文化属性的嬗变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固有的逆境不畏艰辛谋生存的优良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概,这种精神和气概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当下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此外,肉连响百年中的传承与流变只是众多优秀文化适应与顺应时代需求的一个缩影,它代表了一项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历史根基与现实、时代需求的进化与演变,而这种变化满足了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理念的需求,故研究人员认为肉连响百年的传承与流变直接映射的范围固然有限,但其所呈现的时代意义对同类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却具有很大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2.2 响应和践行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大力推进和深化全民健身的号召

艺术表演与肢体运动是舞蹈类非遗的两大特点,相比于后者,人们更为关注前者。肉连响从最早少数人乞讨技艺演变为众人参与的广场舞、课间操是质的飞跃。在当前广场舞热潮下,肉连响成为了恩施、利川等地喜爱的体育运动,众人跳肉连响已逐渐成为利川健身人群中一项时尚和主流的广场运动。在开阔的户外跳肉连响可以使机体处于有氧运动状态,提高机体各系统的功能状态,可达到较好的增强体质目的。当下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世界和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杀手,每年都有几百万人死于慢性病。大群体的慢性病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而对于慢性病的治疗最佳手段不是传统的药物手段,而是通过适当的运动提高身体机能和体质,达到治疗和治愈慢性病的作用。在当前健康中国背景下,肉连响成为广场舞符合国家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发展战略,是对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一种积极响应,同时也是一项务实的举措。

2.3 践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要求

终身体育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5,6]在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学校体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学校体育对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刘守红将原版的肉连响进行了改变,使之成为适合幼儿、中小学学生跳的课间操。改版后的肉连响已经被利川市许多小学接受且成为一些中小学的课间操。课间时刘守红带领千余学生跳肉连响已经成为了一些学校课间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相比于传统的课间操,学生对肉连响的认可度和兴趣更高。学生在学校体育中所产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印象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肉连响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印象,注入终身体育运动思想,烙入终身体育基因。达到终身体育锻炼和运动的目的,践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要求。

从2013年教育部、宣传部等中央部委颁发了一系列关于优秀文化进校园的文件,旨在将一些中国优秀的文化推进校园并扎根于校园。如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肉连响作为当下一种优秀的社会文化,不仅携带一般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且具有鲜明的现代文化特色。肉连响由散落在民间的乞讨文化变成了国家级别的非遗项目,这种困境中落地而生并开花结果的反转境遇彰显出了肉连响朴实、坚韧的民族精神风貌,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草根文化和草根艺术成长和蜕变的奋斗曲,故肉连响这种逆境中成长的精神与中国自古以来艰苦奋斗民族精神不谋而合,而这种精神仍是当下中国国民精神的内核。中小学作为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与形成的关键阵地,对个人修养和素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广肉连响进中小学并成为学生的课间操正是践行教育部、宣传部等部委推进优秀文化进校园的要求。让学生了解肉连响历史文化可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能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4 打破文化区域与民族限制的壁垒,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

某种意义上,被纳入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是代表了一项优秀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记忆,它是否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实在意义的推动作用尚不能完全定论。如果仅固守其原生态的文化历史,那么将会弱化传统文化的现代作用,这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面临的最现实问题,即传统文化的固守。肉连响从最初最底层的乞讨艺术上升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基于时代与现实需要作出的流变,它既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突破区域限制而作出的努力,同时也代表了一种社会形态与社会意识适应时代需求所作出的积极进化,故肉连响百年来的固守与流变既具有历史继承、文化固守的特点,也具有进化创新的特质,这应是传统优秀文化所应有的归宿。

3 结语

肉连响传承与发展具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并体现中华民族民族逆境求生的精神与民族气概,顺应了时代与社会的需求。

猜你喜欢
课间操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疫”样课间操
“疫”样课间操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愉快的课间操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课间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