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桥帮灯”民俗体育及其社会治理功能调查

2021-11-22 09:30严文晖周雨清
武术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宁都民俗体育

陈 芳 严文晖 周雨清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1 前 言

民俗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及发展进程。民俗体育在当前社会治理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对国外先进文化的借鉴与吸收,使得我国宝贵的民俗体育传承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宁都“桥帮灯”是我国民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都客家人祭拜祖先、娶亲添丁祝贺的产物,以宗教文化和图腾文化来表达其思想文化,已被列入宁都县和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宁都“桥帮灯”民俗体育概念界定、活动内容及其组织

2.1 “桥帮灯”民俗体育概念界定

宁都“桥帮灯”是一项集健身、娱乐、艺术、欣赏为一体的大型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它承载了客家人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和团腾文化思想观念,反映了客家人追求生存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对故土的怀念和渴望团聚的情绪。宁都“桥帮灯”民俗体育具有典型的仪式性、集体性与竞技性,其仪式性表现在庆祝上年结婚娶亲,生儿育女添丁庆祝仪式有严格规定的祖先祭祀程序和活动内容以及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规矩要求,巡灯时路过每家每户都会进行一些吉利话的吆喝仪式,以达到祝福之情。其集体性表现在该活动每家每户都会积极参与,上年结婚娶亲,生儿育女的添丁户要按规定制灯祭祀表演,村里上年没有添丁的也必须每家每户派出三个代表进行游灯,是一项大型的宗族集体性活动,其竞技性表现在巡灯之后的闹灯与追灯,巡灯完毕全体人员回到起点进行追灯,龙头追龙尾,要求扛灯人员具有一定的体力与竞技能力。

2.2 宁都“桥帮灯”民俗体育活动内容及其组织

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汉帝庙祭祀和桥帮灯游灯活动是结为一体的,于每年正月初一进行筹备,安排各项活动事仪。正月十一日至十三日,生孩子的人家定时大摆酒宴,首先迎接首事和乐队,同时接受亲朋好友的道贺。亲朋好友以鞭爆道贺,越至亲的人,鞭爆越大。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五,活动参与者待夜幕降临时进行游灯巡演活动进行庆祝。 作者在现场亲眼目睹执事人员每家出一张长凳子长凳上安三盏灯,每盏灯里面点一颗蜡烛,大约到傍晚时分(6点半左右),每家每户到指定的地方集合,每家每户按照先后顺序首尾相接,除龙头和龙尾的安排比较特殊之外,其他的先后顺序全由报名顺序安排,因为龙头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之意,所以,一些家庭比较富裕的村民会出高价买下龙头,而又因为在远古时候龙虎斗中龙的尾巴被老虎咬掉了,又寓意为失败和倒运,因此主持该活动的人常常要花钱雇人来抬龙尾,等所有参会人员来齐便开始“起丁”,抬龙头的人会在开始前喝彩说一些吉利的话,村民积极应和,然后开始“闹春”绕着村子走一遍,经过每户人家,而每户人家也要在龙灯经过时放鞭炮以示迎接,一些富足的村民也会花钱让龙头进家门单独说一些喝彩的话语进行祝福,当绕完村子一周后,回到起点,进行桥帮灯龙灯表演,龙头由中心向外绕再绕回中心,进行龙灯表演。

3 宁都“桥帮灯”民俗体育的当代社会治理功能

3.1 调适民众心理的功能

“桥帮灯”活动可以为参与活动的人们提供安全感和宗族慰藉,宁都“桥帮灯”民俗活动是一项需要全村出力,协力合作的宗族文化活动,可以团结村民力量提高村民的体育文化鉴赏力与参与热情,从而起到调适心理的作用。

3.2 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桥帮灯”民俗体育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适应时代而发展的文化构建。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发展,可以保护我国村落的剪纸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能够凝聚地方人心,鼓励大家积极向上,也从侧面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3.3 促进感情交流,增强民众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功能

“桥帮灯”是一种大型群体聚集共同合作的民俗体育,要搞好这样一次大型文化活动,就需要组织者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女人负责剪灯花与制作桥帮灯,男人参与巡灯与游灯表演,在活动中凝聚力量、共同合作。“桥帮灯”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参与者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开展“桥帮灯”活动,不但可以促进乡民、宗族和邻里、亲戚相互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情感沟通,还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缓解人们之间的矛盾,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4 具有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规范人们行为举止的功能

“桥帮灯”民俗体育活动是宁都客家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创造的,包含着宁都客家人先人敬仰和恭敬,由于“桥帮灯”对体力的要求比较大,该活动的参与者也必须是体力较好的青年人,且在巡灯中要通过吆喝吉利话来活跃气氛。这对参与人员的道德水平具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参与该项活动也可提高人们在外行走时的行为规范和素质。

3.5 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功能

“桥帮灯”活动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间,该活动被国家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人们在敬神祝人的同时,集市贸易活动与外来观众的饮食文化消费也空前活跃。许多宁都人民甚至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观赏“桥帮灯”游灯活动,这大大促进了的当地消费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4 制约宁都“桥帮灯”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的因素

4.1 宁都“桥帮灯”原有文化内涵流失,传承堪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通过各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和手段进行消遣,对传统民俗体育的了解甚少。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并未亲自参与过“桥帮灯”活动,对于“桥帮灯”的文化内涵、具体结构和某些细节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所知甚少,此外,活动无立专门的组织人。现在对“桥帮灯”活动内容比较了解的主要是老艺人和年长的客家民俗专家,新一代传承人紧缺,“桥帮灯”的传承开始出现问题。

4.2 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现在“桥帮灯”的开展不是一户人家或者小群体能够承担的起了,因此“桥帮灯”的保护、传承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对活动主要采取是放任自流的态度,不进行干预,不会主动组织活动。宁都县政府针对就宁都“桥帮灯”虽已成功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桥帮灯”保护和传承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当地政府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扶持,无实际的保护行动,这使得“桥帮灯”的保护和传承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4.3 “桥帮灯”公共文化服务的整理归纳缺失

近年来,尽管政府扩大了对“桥帮灯”项目的相关建设与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桥帮灯”民俗体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消费水平,但该活动仍未从根本上改善目前贫乏的农村文化生活现状,曾坊村的文化器材如电脑、图书等文化资源长期得不到更新,文化建设落后,使得曾坊村村民对“桥帮灯”民俗体育活动关注度较低,严重影响了“桥帮灯”民俗体育活动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5 建议

除了通过传统的宣传和传播方式外,还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海报等现代传播技术大力宣传这一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让“桥帮灯”不仅仅局限于宁都城乡和赣南地区,而是以独特的文化魅力走出赣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传承发扬光大。应重视“桥帮灯”申遗后的保护工作,成立“桥帮灯”保护领导小组;通过普查、登记、照片等资料的完成建档工作;积极保护“桥帮灯”仪式民俗体育原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联合体协及分布乡镇更新农村图书室与文化室等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主要传承人给予扶持,重视继承人的培养,让“桥帮灯”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宁都民俗体育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2016体育年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宁都暴动亲历记
纪念宁都起义60周年
宁都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