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与民国国术传播研究

2021-11-22 11:52
武术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国术时报武术

庞 龙 戴 羽

1.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2.山西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山西 临汾 041000

1 《时报》与民国时期的国术

民国时期,尚武之风盛行,在探求强国强种的路途之中,有些人把目光转向了武术。1927年,在宋子文、蒋介石、孔祥熙、蔡元培等人的提倡下民国政府改武术为国术,自此武术开始转变以往的传播模式,向普及化的方向迈进,并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空前的传播与发展,而《时报》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时报》于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是与《申报》《新闻报》并列的三大报纸之一。作为民国时期众多报纸之中的佼佼者,《时报》对体育有着极大的热情,“本报对体育,虚已下怀认真提倡,在社会已见相当之效力,如新球队陆续产生,以及乒乓小球友谊赛,几于无日不有数十队交绥,识者皆谓提倡体育应从民众普及着想,不当仅仅于捧吹几个名角,注目于几只大学,本报宗旨,庶几近之。”[1]可见《时报》对于体育传播是本着促进体育的社会发展和普及原则而进行的。而在体育领域之中,《时报》尤其重视对国术的宣传与传播,认为“国术与烟禁,皆为中国强种强国之基础,尤应扩大宣传,广播舆论”,[2]可见国术在《时报》的定位要高于其他体育运动。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部规定将武术作为学校教授科目之时,《时报》曾评论道:“凡我青年均能熟谙乎,此觉非民国前途之福音?”[3]这篇报道虽仅有寥寥数语,但以“福音”作为形容措辞,足以反映出《时报》对于国术强国的深切期望。目前,在民国武术传播史研究中,学界尚未利用《时报》中的国术史料,本文以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时报》中的国术报道,探讨《时报》国术传播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

2 《时报》国术传播的主要内容

2.1 提升国术为国粹,传播国术强国思想

国术国粹思想认为国术是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代表性的文化遗产,须大力提倡。国术国粹思想的提出使国人充分认识到了国术的价值,提高了国术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时报》对国术国粹思想进行了大力宣传与造势,如报道了西北军将领、中国国术倡导者张之江的国术国粹言论,“国术为中国之国粹,于体育方面极有价值,必须提倡。”[4]在中央国术馆竞技场建成之时,以“中央国术馆竞武场十七日在南京举行落成典礼,阐明国粹是在今后脚踏实地”为题报道国术界这一重要事件。更值得一提的是,《时报》曾用“中国武技自有不可磨灭之精神,昨日演技诸君诚存国粹之功人也”[5]来形容上海独立公共体育场举办的一场国术表演。不难发现在这些报道中,《时报》都直接把国术当作国粹进行报道传播,它不仅表明《时报》自身对国术提升为国粹的认可,更为国术国粹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舆论平台。

在宣传国术国粹思想的同时,《时报》进一步提出了国术强国思想。《时报》认为在民族危难之际,国术具有显著的强国强种作用,是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一剂良药。《时报》通过积极刊载政界名流的国术强国言论来传播国术强国思想。如刊载著名军事将领、山东国术馆创始人李景林的国术强国理论,“吾国今日事事受列强之压迫,无非身体不强精神不振所致,要知一国之人民若不健康,文化国力均不能发展也……盖练习武术,其益甚大,如祛除疾病,强健身体,免除嗜好及一切不正当之行为思想等皆是,实包括体育、德育、智育而兼有之也,余甚信此风一长,人民可日益健全,内则可以促革命之成功,外则可以与列强争衡。”[6]又如张之江的国术强国言论,“国术乃强身强种之要素”,“我们中国非作根本之强国强种救济,非积极研究武术不可”,“总理说无论何国何人,均要有自卫能力,国术乃表现民族自卫之精神”。[2]此类报道充分体现了《时报》对国术强国作用的认可,也加深了大众对国术强国理论的了解。《时报》对国术的报道不仅是自身作为大众媒体身份驱使下的职业行为,更是建立在自身的爱国救国热情以及对国术强国认可的综合因素作用下的自觉行为。

2.2 国术强身健体思想的传播

国术强身健体思想认为国术具有很高的健康价值。《时报》主要通过直接宣传和间接暗示两个方式来对国术强身健体思想进行传播。《时报》经常会对练习某某拳种的好处进行直接的宣传,如称太极拳“能强健身体,无论老幼皆能学习”“不但卫生,兼可击人”“重在养气,使人身体中得到中和之道。”[7]《时报》大篇幅报道了武术名家金一明练习牵牛阵拳法的益处:“惟深信国术一道,能令人强身,犹忆幼时身体甚弱,有一医生教我牵牛阵拳法……因而身体日强,精神康健,迄今能老而不衰者,深信为练习国术之功。”[8]这些报道较为直接的让大众感受到国术在强身健体方面存在的巨大潜力,非常贴合当时动乱社会大众对于身体健康以及防身自卫的心理需求。

除了直接宣传的方式外,《时报》还会通过夸张手法来显示武术对强身健体的神奇作用。由于长寿是当时人们衡量身体强健与否的重要标准,所以《时报》尤其突出对练习国术者年龄的描写,以此来间接暗示国术在强身健体方面的神奇效果,如“闻李景林系从陈世钧老人(现年一百四十余岁)学得惊奇之武当剑术”[9]这篇报道之中,就专门对陈世钧的年龄进行了特别注明。更有甚者,在报道中一位武当山习武者时,《时报》形容其“今年已一百七十岁,须发如银,臂力惊人,能举千斤巨石,绕场三匝而无难色”[10],这些报道的用意显然是要通过夸张笔法以及强烈反差来刺激读者猎奇的神经,以此来凸显武术所具有的强身健体价值,虽然这样的宣传手法有些夸张失实,但在当时的传播效果却极为显著。

2.3 鼓励妇女儿童参与习武

《时报》为了鼓励妇女和儿童参与习武,会有意识着重对孩童、女子参赛者的表现进行报道,如在报道国术考试情形时,《时报》描写道:“内有一幼童李德生,年仅六岁,拳术甚佳,极博采声。”[11]“拳术甚佳”和“极博采声”不仅反映出习武者年龄虽小但技术精湛的事实,更显示出了观众对于幼者习武的认可和提倡。更有甚者,一名十五岁习武者因表现优越,“国府委员李烈钧亲自上台,与王握手,大呼前途伟大,后生可畏。”[12]国府委员亲自上台给予肯定的报道凸显了政府对儿童习武的提倡,而《时报》也有意通过这样的报道,来提高儿童习武的热情,以此达到国术在低年龄段人群中普及的目的。除了有意识强化儿童习武的报道外,《时报》还注重对女性习武者的报道,如在报道国术表演时道:“尤以女子传习所八位女士,表演太极拳时,大受观者注目,拍掌叫好。”[13]《时报》还积极呼吁女子参加国术,“只是女子人数太少,以上海女子的活跃,什么‘皇后’‘小姐’‘交际花’等,都是各地自叹弗如,然而‘国术花’只得梅花四五点,未免逊色吧,但我们要额外鼓励女子参加,使将来‘国术之花’盛开滬上。”[14]通过这些报道可以看出,《时报》非常重视武术在妇女和儿童群体中的普及。

2.4 普及国术理论与国术技艺

国术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适性,但民国时期对国术理论的认识并未形成一致观念,为了“以收切磋研究之益”,[15]《时报》自觉担当起了国术理论争鸣的平台。以国术练气理论为例,《时报》对此进行了大幅讨论与报道。夏汝农是当时国术练气论的强力支持者,对国术神秘论观点给予了强力的批判,“也不知凡几,用神秘的眼光来看‘气’,却觉玄奥无稽,然在数千年的国术史中,向有‘内练精气神’的术语,当然这里所讲的‘气’,并非什么仙术也不是希世秘功,那就是我们一生不断须臾不息地呼吸的气,这种似乎是最平凡稀松的‘气’,在国术界中却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其实在各种运动中也何尝不是?‘沉气’为国术教师敦敦嘱诫的基本训练,因为这‘沉’的功夫,就是练气的一种初步。”他进一步将这种练气的理论从国术推广到其他运动,“所以我主张,气是可以练得,也是应当练的,非但国术,任何运动,都须训练‘沉气’,因为‘沉气’就是一种练气的步骤。”[16]《时报》为武术理论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打破了武术门户之见的局限,不仅便利了国术的理论交流,还为读者普及与提升国术理论提供媒介平台。

在传播国术理论的基础上,《时报》加强了对国术技艺的传播。刊载拳谱是《时报》传播国术技艺的重要手段,《时报》曾对少林拳拳谱进行过连载,“现又设法觅到曾得举世知名江南大侠甘凤池心传之金佳福君之少林拳图解一稿,指示详明,可供习练,即将在运动场按日披露,幸有志国术者特别留意。”[1]这些拳谱印载了姿势标准的招式动作图片,并附有其要领和技击要义的文字说明,对于国术练习者来说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除了刊载拳谱外,《时报》也向大众推广国术练习器械。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的一种手段,但是“推手非两人演习不可,盖欲使全身之感觉灵敏,而不即不离,发生粘劲,功效始著”,[17]针对这种局限,褚民谊“根据科学的原理,制成推手之器械两种,一棍一球,以代替推手。”[17]推手器械在《时报》上刊出后,得到了读者广泛好评。此外《时报》也对新的国术比赛形式进行推广,“摘锦比赛之制,两人分系色旗为上中下三部,站在一定之范围内,利用国术中进击防御各法,攫取对方之旗,而不失己身之旗,以较胜负,既可应用国术中之工夫,又无损伤身体之虞,故上半年本市国术考试,采用为主试科目之一。”[18]总之,《时报》是当时国术争鸣、拳术普及、器械推广、比赛形式的重要平台,为国术理论和国术技艺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2.5 国术慈善活动报道

《时报》还对国术团体举办或参加的赈灾、援演等慈善表演活动进行大力宣传与报道,“本年三月初,青岛举办国际联合游艺会,经商界公推以武术人员,加入该会,游艺助会,中外人士,一致欢迎。刻因各振灾团体,正在结束之际,而北省灾黎,仍然嗷嗷待哺,复经商界,振灾武术团,先赴上海,售武助振,再游行于各大都市,各繁胜区域,以期达到救灾救贫之目的。兹已全体到沪,筹备进行,用特函请贵署,鼎力维持,俾成善举,敝团幸甚,灾民幸甚。”[19]“扬州省立八中联合甲商学生假大舞台合演新剧,所售票资援助学生会,经费因恐观者无多,票资不敷支用,特请驻扬第一混成补充旅武术队登台献技以助兴趣,于是观者甚众。”[20]通过对国术团体进行赈灾义演和援助学生义演的报道,不仅利于救灾慈善,且对武术表演进了极佳的宣传,提升了武术表演团体的民众好感度。

3 《时报》国术报道的特点

3.1 反映国术实时动态

不同于期刊书籍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报纸按日发行,注重时效,所以《时报》国术报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国术资讯的实时追踪与及时传播。《时报》在报道国术比赛、国术考试、国术表演、国术征求会、国术教学、国术慈善时均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如“国术考试在南京举行,应考者务于十月十日前赶到”[21]“国术考试两年一次今年国考改明年举行”[22]之类的国术考试报道中,《时报》会将考试时间、考试要求等重要信息在报纸上刊载,及时将信息传播出去;《时报》也非常注重对国术比赛的及时报道,如“国术界参加全运须知”[23]“全国运动会国术比赛部规则摘要”[24]“国术大决赛第一日”[25]“国术总决赛结果”[26]“国术比赛员得川资回籍”[27]等,《时报》会对比赛规则、比赛流程、比试情景、比赛结果等进行及时详细报道。

3.2 立足大众心理、注重报道策略

《时报》并不仅仅满足于对国术信息的传递,在时效性信息报道的基础之上,《时报》还会通过多样化的报道策略来进一步扩大国术在大众的影响力,这些报道策略建立在编者对大众心理的敏锐把握之上,是为了达到更好传播效果的目的使然。《时报》扩大国术影响力的策略有四:一是利用名人效应,在报道中注重对名人国术行为的描写。大众喜欢以公众人物为榜样,为了展示武术对政界名要的吸引力,《时报》曾报道武术大师李景林“一日不练,即觉心烦技扰,体且为之不适”,[28]不仅如此,在《时报》中经常会出现李景林携全家出动积极表演国术的报道,“昨表演者有李景林及其夫人、女公子,孙禄堂暨各省国术家等,在表演时,全场掌声如雷。”[29]《时报》还对各界名人热心捐款的行为进行报道,“俟初赛终结后,尚须复赛,连日各处汇款捐助者、络绎不绝,阎司令亦电汇捐洋两千元云。”[30]《时报》正是借助名人效应促使读者认可国术的价值。《时报》扩大国术影响力策略之二是注重语言描写,在报道中经常会用到“浦东人之福”“善举”“一时之盛”等带有褒扬词汇,以及“报名者颇为踊跃”“掌声如雷”“不怕雨表演国术”[31]等现场描写,来烘托国术事业的价值以及人们参与国术的热情。《时报》国术报道策略之三就是巧用修辞,如“国术竞赛翔如苍鹰扑如饿虎”,把武术参赛者的勇猛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观众所喜闻乐见,是一种非常好的报道方式。策略四是设置悬念,《时报》国术比赛报道中悬念设置也屡见不鲜,如“以成绩论,袁伟当属第一,然一班舆论,多数属望于刘丕显,揭晓在即,究竟何人夺得锦标,吾人拭目以俟可也。”[32]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读者很难下意识的追踪相关国术比赛的后续发展。总之,诸如“名人效应”“语言烘托”“形象比喻”“悬念制造”等多样化的报道策略,不仅增加了《时报》武术报道的可读性,更能在报道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激发读者的“模仿心理”“好感心理”“好奇心理”以及阅读兴趣,从而产生更进一步的接触国术的可能。

3.3 基于国术发展现状,敢于针砭时弊

《时报》在武术传播过程中并不是“只唱赞歌”,对于国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时报》能够做到结合实际情况针砭时弊。对于国术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时报》认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既然有不良地方,应该大家来改善,不应互相遮掩”。[14]出于这样的目的,《时报》曾这样评判国术比赛时的情景,“凡遇一人猛攻得利之时,呼打之声四起,国人好勇斗狠,缺乏角艺之真精神,由此可见一斑”,[33]可见《时报》所提倡的不只是国术本身,更是国术背后所承载的角艺精神。《时报》也指出国术比赛参赛者所暴露的问题:“赛员着拳,专存报复,挥拳乱打,不顾一切,在预赛中已数见不鲜,即复决赛中,技之较精者,亦不乏此种现状”。[33]对于国术竞赛中的种种弊端,《时报》更是以“论国术竞赛,令人感到十分惶恐生命之忧,如何能引起民众练习兴趣”为题,质疑“所谓三种方式搏击、击剑、摔角,是否能够得国术中所有包蕴的精微而澄明练习者的造诣”,[34]并指出“在搏击之际,赛员憎怒口角者有之,仇视毒打者有之,搏击比赛之形式于练习运动者如此,还谈上什么增进兴趣,其实生命人人宝贵,痛苦人人难受,流弊至此,非关赛员的乏缺素养,由于比赛制度的不良。”[34]此类批判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及时发现国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当事者反思。

4 《时报》对民国国术传播的作用

4.1 转变并提升了国术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民国初期,社会大众对武术存在许多偏见,大众从转变偏见到接纳武术再到参与武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时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在转变偏见方面,《时报》通过大量报道宣传,将国术与国粹、强身、强国等价值联系起来,转变了大众心中对武术的刻板印象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在接纳武术方面,博得读者好感是《时报》所采用的重要策略,在一系列诸如“浦东人之福”“善举”“一时之盛”,“掌声如雷”“报名者颇为踊跃”等描写的暗示之下,大众很容易建立起对国术的好感,有了好感作为基础,接纳国术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而在参与国术方面,《时报》不仅对国术价值丰富、老少咸宜的特点进行大力宣传,还通过对各种场合下老人、儿童以及妇女习武者的报道,直接或间接的鼓励各类人群参与国术。虽然《时报》某些报道略显夸张与失实,但总体而言是《时报》对于促进民国国术地位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

4.2 促进了国术交流互动与普及

《时报》是传播国术信息的重要窗口,也是国术组织与读者互动交流的平台。国术组织在《时报》上刊登会员征求、会址迁移、比赛选手选送等信息,而读者可以通过《时报》第一时间获取国术的实时资讯,这些都是民国国术组织吸纳社会成员以及各类国术考试、国术比赛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此外,《时报》还是界内人士进行国术理论争鸣的重要平台,国术理论的普及与争鸣从客观上促进了武术业界交流和武术科学化发展。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时报》这个传播平台的作用,在民国交通不便、社会动荡的环境之下,国术在大众中的传播效率一定会大打折扣。《时报》促进国术普及的作用体现在理论普及和人口普及两个方面。在理论普及方面,《时报》打破了旧有的武术偏见,在大众心中建立起新的国术价值观念,并对国术理论和国术技艺进行了广泛的传播,这些传播都从客观上增强了大众对国术的了解,为国术大众化奠定了认知基础,是国术人口普及的先决条件;在国术人口普及方面,《时报》对国术理论、技艺的传播,对儿童、妇女习武的鼓励以及激发社会各界群体参与习武等报道无疑对国术人口规模的扩大产生重要作用。

5 结语

民国时期的报纸是体育传播最为重要的平台,《时报》对国术进行大量的报道,包括大力宣传国术强国思想、国术强身健体思想,积极鼓励妇女儿童参与习武,普及国术理论与国术技艺,提升国术慈善认知等。《时报》通过大量的国术报道,以其广泛的受众和较低的阅读门槛,进一步打通了民国时期国术和大众之间的隔阂,弥补了国术期刊、国术书籍等专业媒介在国术传播广度上的不足,在民国时期国术的社会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报》在及时传播国术信息的同时,立足大众心理、注重报道策略,逐步完成了大众从偏见到接纳再到参与的国术普及化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时报》对国术的大力报道不仅是身份界定下的职责使然,更是出于自身强国救国的爱国热情。《时报》在武术传播过程种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批判精神对武术现代传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国术时报武术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中华武术
大众视野中的1929年浙江国术游艺大会
——以《申报》和《益世报》相关报道为例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潮流时报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武术
健康传播对青年健康观建构的现状与反思——以《健康时报》为例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