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的贸易活动利于各个市场主体的发展

2021-11-22 14:5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系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市场主体两国厂商

徐 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系

一、说明与解释本原则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在这句话里,需要注意原理中的几个关键词,第一“贸易”;第二“每个人”,“都”;第三,“变得更好”。下面就将通过对这几个名词的解释来说明本原则的具体含义。

第一,贸易。贸易,是指买卖和交易行为,通常指以货币为媒介的一切交换活动或行为。在这些贸易行为之中,不仅包括商业所从事的商品交换活动,还包括商品生产者或他人所组织的商品买卖活动;同时包括一国内的贸易和世界范围内国与国间的贸易。在贸易进行中,各个市场主体以及生产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和贸易的意义不是在于绝对优势,而是在于比较优势。可以说,当一个生产者生产商品时产生了相对优势,而这种相对优势使他在市场商品交换中处于主动地位,这种相对主动的地位极大促进了生产领域的专业化。而当每个市场主体专注于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总量相应增加,经济总量蛋糕变大使每个市场经济主体分得的蛋糕更多。

第二,每个人。“每个人”涉及到了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主要涉及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市场规则的制定者——政府。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份在不同的经济活动中两者的身份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当商品生产者需要到市场上购买生产商品所需的原材料时)。

第三,变得更好。变得更好就是有益。对于市场,“变得更好”可以指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规则的不断规范、市场调节更加有效等等。对于市场主体来说,贸易的不断发展有利于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使公民收入增加和国家经济增长同步。细化到各个市场主体,对于企业,贸易作为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传播扩散的一种手段,促进了企业间技术要素的交流和进步,从而通过带动技术的革新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在贸易过程中,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从而减少总成本的投入,实现生产利润的不断增加。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贸易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带动消费市场中需求的不断增加,由于供给受需求影响,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在这个过程中,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同时,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商品的种类的增加,也为消费者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而提高了消费者额的生活质量。而对于政府来说,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会增加税收总量,从而为政府进行公共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接下来将进一步探讨贸易是如何使各个市场主体之间得到良性发展的。在贸易活动之中,贸易的双方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两大阵营。首先,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获得利润。由于整个消费者群体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持不变的(在整个消费者群体之中,由于需求弹性,即价格、政策等等引起的消费需求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无穷的商品生产者为了满足有限的消费需求以卖出产品获得利益,这些商品生产者之间就出现了竞争关系。这时,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就处于竞争市场之中。商品生产者通过考虑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得到了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按照此时的产量生产,企业才能获得最大化利润。在这其中,为了尽可能减少边际成本,生产者会通过技术革新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利用生产要素,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消费选择更加多样;同时,由于生产决定消费,消费者在消费选择不断增加的情况之下,消费需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由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在竞争市场中,商品生产者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不断繁荣发展,使政府税收收入的不断增加,为政府进行公共事业建设等支出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假设一种情况——垄断。如果说竞争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价格,那么垄断企业则在价格的决定上占据主动。垄断虽然有利于垄断者获得利益,但从垄断者自主决定价格等行为来看,垄断缺乏效率。垄断者类似于一个私人收税者,但与政府不同的是,政府得到的是税收收入,而垄断者得到的是垄断利润。从长远来看,垄断者生产的产量小与社会有效率的产量,而垄断者的销售量低于正常贸易情况下社会的最优水平。在垄断市场情况下,企业由于处于垄断之中,不参与与其他企业的竞争,失去了企业自身技术革新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激励动力;对于消费者来说,垄断市场造成的价格竞争机制缺失会使商品价格高于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商品价格,无形中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成本;而在社会损失方面,垄断的社会损失既包括垄断企业为了维护其垄断地位而产生的成本,又包括由更少产量引起的无谓损失;对于政府而言,垄断使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从而使政府进行正常活动的经费减少。综上,在垄断情况下,对于各个市场主体都是没有好处的。因此,贸易对于市场主体的好处更加显而易见。

二、适用于本原则的一个案例

有两个国家,假设为甲国和乙国。甲乙两国中各有一家厂商,生产的产品同时供给两个国家(两个厂商生产的商品不完全相同)。在贸易和生产过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这种贸易可以带动两国的就业。在贸易进行的过程之中,甲乙两国都要考虑产品的产量、需求、在自己国家以及对方国家的商品价格以及市场销售数量。假设在这个案例中,甲乙两国都存在一个国家机构(暂且称之为就业委员会),就业委员会可以决定本国的最低工资,同时,在这两个国家之中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很小(也就是说两国的劳动者工资几乎是由就业委员会决定的)。同时,两国也存在着失业保障制度,这笔钱也可以视作当消费者离开原来岗位后从事其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假设劳动者在失业或离开原来工作岗位后从事新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小于从事之前工作收入,那么劳动者可以选择不从事新工作,而领取失业保障度日。在甲乙两国中,本国的工资水平由就业委员会先行决定,最优产量由厂商后决定(在这里,厂商的目标是最大化利润)。

假设在第一阶段时,两国的关税都非常高,以至于两国厂商的额产品都是自产自销,没有国际贸易,那么这个时候两国的就业量、工资水平、厂商利润和就业委员会收益分别是怎样的呢?

首先,由于国家间关税很高,这时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贸易壁垒。贸易壁垒造成了两国厂商生产的商品在本国国内自给自足交换、消费的状况。这时,由于国际市场贸易的不可行,两国国内市场的商品价格会自行调整,因此平衡了国内供给和需求,这就是没有贸易时的均衡状况。接着,在这种情况之下,厂商所获的整个社会总需求仅仅局限在一国公民的消费需求(设为Q)。显然,一国公民的消费需求是大大小于国际贸易状况下的公民需求的(因为这时商品的购买受众群体涉及到至少两个国家的公民,人数大大增加)。需求影响供给,由供给——需求曲线可知,这时的商品供给量S是与Q正相关的。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会根据商品的生产量来决定雇佣劳动者的数量。所以这时的就业量和Q也成正相关。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取决于厂商的利润;就业委员会的收益在这里约等于现实生活中的税收(在商业中的个人增值税),也是对于厂商生产中的增值部分所征收的税,这里的增值部分是指商品销售价格与商品总成本的差,大体上说与企业利润是相等的。所以可知,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与就业委员会的税收都是与厂商利润呈正相关的。

若两国进行自由贸易,则国际贸易出现了。这就涉及到了世界价格和比较优势。世界价格是指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通行的价格。通过比较世界价格和国内价格,甲乙两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作为世界贸易的参与者,当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时,国内价格与世界价格的水平将会相等。在国际贸易之中,获得比较优势的商品生产者状况变好了,贸易可以增加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这时出口国的“得”在于,从贸易的赢家和输家来说,赢家的收益大于输家的损失,贸易增加了本国的经济福利;对于进口国,国内消费该物品的人状况变好,同时贸易也使进口国的经济福利增加。

假设贸易行为不存在,那么贸易双方就成为了寡头(在本案例中为双头)。此时,当只有寡头企业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时,它们生产的产量大于垄断但小于竞争的产量。寡头价格比垄断价格低,但比竞争价格高。从而,贸易的进行可以使贸易参与者处于一个公平竞争的状态之中。在竞争过程中也许企业在经济利益上有得有失,但从总体上来看,贸易有助于各个生产者自身劳动生产技术的提高,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竞争贸易进行的过程中,世界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福利也不断增加。

观之当代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应该积极参与世界贸易,形成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的参与者,不该在经济浪头之下因某些国家恶意的抹黑和制裁而止步不前。应迎浪潮而上,这样才能在提升本国生产商品的丰富度和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使十四亿中国人民解决就业问题,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市场主体两国厂商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