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视角分析信息时代下的经济社会

2021-11-22 14:50余征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唯物史观生产力

余征宇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引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1859年在伦敦写的,当时英国伦敦是资本主义发展最为成熟的地方,这为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提供了很好的现实素材,而马克思正是用唯物史观原理,从物质生产出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抽象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范畴,诸如商品、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最后在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能永远容纳膨胀的生产力。同样,当今世界已经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生产力也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马克思所分析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过去了,但序言中的唯物史观原理对于当今信息时代下的经济社会仍然具有解释力,生产力的前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由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决定的,而应该变革的只是生产关系,随着信息革命,数字经济渐渐兴起,相应的现代雇佣关系、劳动方式等生产关系也在逐渐变革,这恰恰是符合唯物史观的原理的。

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8)》数据表明,中国的数字经济总量在2017年达到27.2万亿元,而2008年只有4.8万亿元,增长了5.67倍左右,同时2017年数字经济总量的GDP占比达到32.9%,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了。

因此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讨数字经济下生产关系的改变对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一)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方式的局部变革

首先,一方面生产方式的局部变革体现在资本对于工人劳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工人劳动过程一般都是工头或者企业专门的监督人员进行监督,而数字劳动中企业可以使用智能监控,自动化控制监督等手段,这就意味着工人的劳动密集度和强度都得到了加强,资本家对工人的剩余价值剥削也得到了加强。传统的生产过程离不开工厂厂房,也就是需要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时间以及工人之间的必要的组织,但数字劳动中很大一部分在空间上分散,劳动者可以在任何空间场所中进行劳动,尤其对于平台经济劳动者,他们的劳动过程中最核心的是通过互联网建立劳动者和消费者或用户之间的联系,劳动产品多为知识性、信息性产品;同时劳动过程没有时间上的明确界限,平台经济工作者渐渐摆脱了传统的计时工资而转向计件工资和业绩考核。与此同时,数字劳动对社会的影响有多方面,数字劳动还侵入到家庭生活之中,原本的工作和家庭清晰的分界线在数字劳动中已经渐渐模糊,家庭也可以成为劳动的场所,况且大城市中生存竞争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作为劳动者个体更会选择努力工作来减轻负担,这里的劳动成了异化的劳动,诚如马克思讲的,劳动对于工人而言不再是幸福和充实,而是痛苦的源泉,是异化的劳动①。

(二)生产力发展引起剥削方式的变化

其次,数字经济的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剥削形式的变化。前文已经探讨了数字劳动对劳动强度的加强,此外数字经济也具体表现为平台经济和零工经济,它们的剥削方式又有所不同。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来衡量,而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所谓价值增值即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数字劳动中,价值形成过程渐渐变为劳动者的脑力、体力和数据、信息的结合,而且作为平台经济很容易利用互联网技术壁垒以产生平台垄断,从而攫取劳动者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我们也可以看见当今时代最富有的公司大多是互联网信息产业。同时在人工智能兴起的时代,技术越来越代替人力,由此造成了大量的产业后备军,这些劳动力一部分作为零工经济的劳动力来源,而且这些零工本身工作经常变换,不愿花费成本去进行维权,因此在劳资双方中处于劣势地位,资本家可以借机尽力压低工资,况且还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这些都加深了劳动剥削。

尽管如此,智能化时代排斥代替的工人的总数是远远大于新增的工作岗位的,所以总体上来说,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仍将适用,生产力的发展仍将造成新的剥削形式以及相对过剩人口的积累。

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政治上层建筑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从社会主义公有制变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让非公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日益增大,比如互联网企业、科技型企业、物流公司等对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再如此前马云的蚂蚁集团上市失败被约谈一事,足可见互联网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影响力。而正是非公经济不断增大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家入党的事情也就被提上议程,我国之所以要保证国有企业的公有制地位的原因在于国家可以通过控制国有企业来实现对市场必要的调节,而如今非公经济成分变大,让企业家入党也参政议政接受党的监督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有利于支持、鼓励、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这一变化正是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的体现。

四、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思想上层建筑的调整

在序言中马克思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②,其中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核心就在于社会意识。我们正是基于这个基本的原理找到了后工业社会或者叫信息化社会下人们消费观念的根源,每个人的观念都不尽相同,但有些观念是具有社会共性的,这些观念就受所处的经济基础决定,表现为社会意识,在信息时代特别明显的表现就是消费主义的形成。

当代资本主义制造虚假的消费观念: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意识是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也就是说社会意识是受社会存在制约的。商品经济的发达在资本主义正大踏步发展之时出现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以及资本拜物教,这些观念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后工业社会,由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便利,使得资本主义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挖掘能力空前提高。例如,滴滴打车软件可以根据消费者使用滴滴打车软件的频率、经常上车的地点以及目的地来实行价格歧视,经常打车的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打车,可能由于各种现实原因不得不经常打车,由此软件可以对该消费者采取更高的打车费用,并可能推荐各种广告、领红包的方式来缓解你的不满,让你觉得你这样的需求是合理的。这些虚假需求的制造如果没有平台经济的支撑是很难完成的。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于是“一切都商品化”的观念就自然而然地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了,反观当下社会金钱侵入一切领域甚至包括情感领域,婚姻成为一种利害关系的商品交换,由此造成北上广等大城市离婚率近40%。

阿尔图赛说:“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在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③而意识形态的改变依赖于经济基础的改变,当资本主义的虚假市场填满时也就是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开始,那时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的生产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秩序之中,社会意识也会回归到正常状态,这同样也是唯物史观的结论。

五、结语

马克思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已经过去161年了,但其中用来分析经济社会的唯物史观原理没有过时,马克思用它分析了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从商品出发,将货币、价值、劳动等范畴纳入经济学体系之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构建整个理论体系。同样我们可以用来分析当下的信息社会,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催生了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雇佣劳动新形式,同时也促进了生产方式、剥削方式和剥削程度、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信息社会带来的变化不止于生产关系方面,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法的关系在随着经济关系变化而变化,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推动下的商品经济呈现出虚假的需求特征,由此竖立其上的观念上层建筑也在相应变化以适应这样的经济基础。我们继续坚持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经济社会,这对分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很大启示,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目的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而在数字化时代下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问题上是没有前人的经验的,因此唯物史观的原理指导就格外重要,这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带给我们的启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页

③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赛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0页。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唯物史观生产力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