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功效运用研究*

2021-11-22 02:41宋古献
读与写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史料法治道德

宋古献

(贵州省黎平县龙形街道中心小学 贵州 黎平 557300)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因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少年官、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为儿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地方史料进行渗透教育,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地方史料中,借助催人奋进的历史人物故事,让学生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懂得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地方史料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从而达到热爱家乡的效果和目的。地方史料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地方史料渗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部分内容,学生日常生活接触少,对之非常陌生,不易理解,而地方史料取材于学生熟悉当地,学生对之一定的理解,运用本乡本土的地方史料充实补充教材内容,可以缩短道德与法治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上“人民代表为人民”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去采访学校附近的几位老县、镇人大代表,了解他们当时如何成为人民代表,老百姓交待他们提那些建议,哪些建议被采纳,给当地人民改善生活、发展经济有什么帮助等。通过采访当地的县乡代表获得这些资料,这样既使学生对人民代表制度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还了解了当地建设的有关情况,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又如在上“中华名族一家亲”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民族,各民族如何相处。比如我们熟悉的牯藏节,邻近村寨苗、侗、汉各族同胞买牛打斗,共同庆祝丰收,过节时亲戚朋友从各个地方来共同过节,这就是当地各民族同胞和谐共处、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有力见证。

2.地方史料专题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也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学习兴趣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只有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产生热爱,学生才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也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地方史料从学生身边事、身边人讲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近,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实践证明,地方史料比文字、数据甚至从网络上下载过来的图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中的“人权保护在身边”活动后,进行专题讲座,讲解附近纪德寨脚的“青山界四十八苗寨婚俗改革碑”。这块碑是一部“民间性婚姻法”,让学生知道“纪德婚俗改革碑”的树立,是青山界苗寨的重大婚俗改革,原姑娘家必须返还给舅家一个女儿的传统习惯被否定,杜绝了近亲结婚给后代造成的影响,青山界四十八苗寨的妇女们在婚姻选择上有了较大的自由,原来由于受舅家制约导致的“十八姑娘三岁郎”和“十三四岁姑娘嫁老郎”的现象成为历史,纪德婚俗改革碑,在当时影响非常深远的。让学生知道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权保护,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这样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体现出了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道德与法制教学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会感到人权保护并不是那样神秘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现实,并且真正领悟到地方史料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利用身边的事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目的进行地方史料专题讲座,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兴趣。

3.地方史料的穿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徐特立说过:“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地方史料生动具体真实,接近学生,让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往往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实例教学来实现。地方史料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的途径之一,如在上《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时,插入尚重镇的《永远遵照碑》、德化乡高洋的《高洋大款治安规约碑》及其的《高洋惩治盗贼条例》和《高洋公行正义变亲风俗碑》、大稼乡盘现的《垂戒后世同德碑记》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当地少数民族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法律法规的建设,更是立法、知法、尊法、守法、执法的实践者,少数民族人民遵纪守法的观念源远流长。让学生知道,我们要知法,更要守法,违法必究,我们要树立在学校要做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出社会要做知法、守法的公民,增强学生的观念。

4.地方史料优秀人物的讲述能激发青少年建设祖国的热忱

爱国主义,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来源于学生在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之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好地方史料教育这一有有力素材,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家乡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学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家乡与祖国本领。如在上《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讲述黎平孟彦人石韫琦为了抗日,自家胞兄被土匪杀害都无法顾及,坚持在抗日前线,直到牺牲,正所谓“战死他乡白骨未归故里土,阵亡祖国忠魂已上离恨天”。清明节带领学生到南泉山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观看一块块墓碑,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在心中体念他们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了解烈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崇尚英雄,树立英雄志向,建立家国情怀。

总之,地方史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地挖掘地方史料的积极素材,进行认真地整合,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渗透到教学中,使之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更好地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史料法治道德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史料二则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