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异体输血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IL-2、IL-6、PGE2水平的影响

2021-11-22 10:49王欣然郭辉
海南医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异体血常规淋巴细胞

王欣然,郭辉

1.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三科,陕西 宝鸡 721000;

2.宝鸡市中心医院输血科,陕西 宝鸡 721008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该病最常发生在儿童,其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身体发热及皮肤、口腔、肺部感染等症状,由于该病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异体输血的辅助措施[1-2]。异体输血常用于支持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病和血友病等病症的内科和外科治疗,对于改善病情、减少死亡率都有重大意义[3]。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积极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T细胞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4-5]。前列腺素E2(PGE2)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血小板凝聚,使已经形成的血小板栓子解聚[6]。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剂量异体输血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IL-2、IL-6、PGE2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并通过血常规和病理学确诊[7];②年龄18~60岁;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各类恶性肿瘤;②心理和精神类疾病;③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发生病变。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2~5岁,平均(3.78±0.59)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按淋巴细胞形态学(FAB)分型,可分为三型,其中L1型12例,L2型20例,L3型8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3~6岁,平均(3.12±0.48)岁;L1型10例,L2型21例,L3型9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FAB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小剂量异体输血治疗,平均输入红细胞悬液和机采血小板1.5 U。观察组患儿采用大剂量异体输血治疗,平均输入红细胞悬液和机采血小板5.0 U。两组患儿输注时均应严格遵守输血制度,通过慢滴速观察患儿20 min,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每个患儿的病情、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调整输血的速度,并对患儿的输血过程加以仔细观察。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检测)方法 ①临床疗效:输血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参照2018年出版的白血病指南进行评定[8],完全缓解(CR):通过细胞学检查无白血病细胞,HGB≥100 g/L,NEU≥1.5×109/L,PLT≥100×109/L,骨髓检查表明幼稚淋巴细胞、原始淋巴细胞计数的占比≤5%;部分缓解(PR):血常规和骨髓检查显示原始淋巴细胞计数和幼稚淋巴细胞占比为6%~20%;无缓解(NR):病情无改善。总缓解率=(CR+PR)例数/总例数×100%;②血常规:两组患儿输血前及输血后3个月,抽取静脉血8 mL,通过直径10 cm的离心机在2 000 r/min的状态下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清待检,提取待检血清4 mL,采用DxH6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NEU)的水平变化;③血清IL-2、IL-6、PGE2水平:两组患儿输血前及输血后3个月,提取待检血清4 mL,采用UniCel DxI 800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患者的血清IL-2、IL-6、PGE2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输血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的总缓解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2<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输血前后的血常规比较 输血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的WBC明显低于对照组,HGB、PLT、NEU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输血前后的血常规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输血前后的血常规比较(±s)

注:与本组输血前比较,a P<0.05。

组别例数WBC(×109/L) HGB(g/L) PLT(×109/L) NEU(×109/L)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0 40输血前8.72±1.34 8.79±1.30 0.237 0.813输血后3个月4.10±0.69a 5.32±0.83a 7.149 0.001输血前61.28±4.59 61.35±4.55 0.069 0.946输血后3个月115.73±16.24a 90.35±14.50a 7.273 0.001输血前66.23±4.64 66.15±4.69 0.077 0.939输血后3个月89.04±6.32a 75.89±5.20a 10.162 0.001输血前0.48±0.12 0.51±0.10 1.215 0.228输血后3个月1.32±0.24a 0.96±0.21a 7.140 0.001

2.3 两组患儿输血前后的血清IL-2、IL-6、PGE2比较 输血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的IL-2、IL-6明显低于对照组,PGE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输血前后的血清IL-2、IL-6、PGE 2比较(±s,pg/mL)

表3 两组患儿输血前后的血清IL-2、IL-6、PGE 2比较(±s,pg/mL)

注:与本组输血前比较,a P<0.05。

组别例数IL-2 IL-6 PGE2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0 40输血前210.45±22.42 210.16±22.64 0.058 0.954输血后3个月108.18±10.36a 135.24±14.50a 6.874 0.001输血前165.27±9.41 164.69±10.38 0.262 0.794输血后3个月91.66±11.52a 103.36±15.85a 3.776 0.001输血前815.62±32.76 817.53±33.42 0.258 0.767输血后3个月510.13±32.94a 165.32±44.67a 39.292 0.001

3 讨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疾病,多发生于2~6岁的儿童,占10岁以下儿童恶性肿瘤的25%,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乏力、疲倦和皮肤苍白,提示贫血和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常引起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以及刷牙后出血等。颅内的白血病细胞浸润可以引起头痛、呕吐和烦躁,而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可引起骨关节疼痛[9-10]。在初发时,正常造血是被抑制的,需要异体输血支持同时化疗。通过化疗患者完全缓解,正常造血会有所恢复,当再次化疗时,患儿在骨髓抑制期需要进行异体输血[11]。

IL-2、IL-16由白细胞分泌,可以与其他的细胞因子一起,起到相互协同的作用,共同完成抵抗病原菌、刺激造血、参与免疫调节等功能,同时还可以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化,是人体不可或缺的成分,参与了机体多种生理病理反应,IL-2、IL-16水平的高表达可导致全身性免疫抑制,是加速机体炎性反应进程的重要因子[12-13]。

PGE2是前列腺素的一种,也是重要的疼痛递质之一,广泛存在于动物和人体中,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扩张血管,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血流量,调节血液流变动力学的各项指标,减少外周阻力和血压水平,兼具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1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大剂量异体输血的观察组临床总缓解率、血常规指标(HGB、PLT、NEU)均高于对照组,通过考虑是由于大剂量异体输血。通过持续性的输血维持机体所需的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促进携氧功能,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补充白蛋白,维持血液胶体的渗透压,从而改善血常规指标水平[15]。与此同时观察组输血后3个月血清PGE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IL-2、IL-16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考虑是由于大剂量异体输血能降低吞噬细胞对炎性刺激的反应,减少炎症因子IL-2、IL-6的分泌和表达,且能减少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提升组织运氧工作能力、降低凝血功能物质的损害,促使PGE2指标水平的回升[16]。由于本研究方案时间较短、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免疫功能和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未进行分析,因此有待扩大本研究的范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

综上所述,大剂量异体输血能有效改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常规指标,降低血清IL-2、IL-6,提高PGE2水平,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异体血常规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与非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对比研究
血常规解读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糖尿病慢性创面的疗效观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形淋巴细胞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