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信厚:长袖善舞的实业家金融家书画家

2021-11-22 06:49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宁波

俞 栋

浙江人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素有经商办企业的传统。在近代经济史上,浙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实业家金融家,他们努力奋斗,不断进取,开创了一项又一项近代化的新兴事业,为我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为推进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又以“宁波帮”最为著名,所谓“无宁不成市”是也。而宁波帮的“开山祖师”当属在金融、实业、艺术和慈善等多领域长袖善舞的严信厚。

严信厚(1838—1906),字小舫,浙江慈溪人,中国第一家银行和第一个商会及近代中国第一批工厂的创办和参与者,第一个商会组织“上海商业会议公所”首任总理,被誉为近代“宁波商帮”第一人,工书、画,藏碑版、书画甚多,辑有《七家名人印谱》《秦汉铜印谱》等。

严家世居宁波费市村,耕读传家。严信厚早年就读私塾,后因家道中落,只能外出谋生。17岁的他先是在宁波鼓楼前的恒兴钱铺当学徒,后到上海供职于小东门宝成银楼(当时上海九大银楼之一)。工余除了和同事一样刻苦学习英语外,他还特别钟情于书画。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当年每个资本家的发家过程都带有传奇色彩。有人说,严信厚就是靠诗书画这个特长起家的。他曾送了把自画的芦雁折扇给胡雪岩,并在画上题了首自作诗:“暂依秋水宿汀州,终共鲲鹏变化游。衔得一枝输作税,不教关吏苦羁留。”诗中流露出的豪情和机变令有着同样身世的胡雪岩不禁青眼相加,遂被胡开设的信源银楼聘为文书,迎来了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后来胡又将其推荐给李鸿章。李见严既熟悉商务,又能诗善文,长于书画,喜出望外,收为幕僚,并命其在上海襄办转运军械等事。待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870年),便委任他督销长芦1据《沧州志》记载:原古漳河支流流经沧州境内,因岸边多长芦苇,称为“长芦”,南北朝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 年)在此设县,名长芦县,大致位置在今沧州市。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 年)废县改长芦镇,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设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主要管理河北省盐的运销和盐税等,以有司驻地长芦镇而冠名“长芦”,后来河北省所有盐区都以“长芦”命名。盐务。长芦盐场产量巨大,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尤以塘沽盐场规模最大,故严信厚常驻天津,1885 年任天津盐务帮办,次年自设同德盐号,经营盐业,积聚大量家财,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步胡雪岩后尘,于光绪元年(1875 年)盘下杨源丰票号,改名为源丰润票号,专营官府汇解款,兼营商业汇兑。为避开北方山西票号的势力范围,以及对当时中国经济中心已转移至上海的清晰预判,严信厚将总号迁沪,分号则遍及大江南北,在京、津、汉、闽、粤、杭、甬、汕头、厦门及香港甚至新加坡等都有分号,形成了较为新型的钱庄网络,并与胡雪岩的阜康票号2阜康票号同时挂福康钱庄、阜康银号的牌子,为的是道库、汇兑、官银及民间放贷业务通吃,源丰润则简明些,只做官府生意,因为其盐场的背景已经足以支撑起他的盈利。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南帮“票号双雄”。

钱庄是浙商的传统领域。上海钱庄的资本总量中浙商占七成左右。严信厚创办或投资的钱庄有上海的恒隆、德源,杭州的寅源、崇源,汉口的裕源,兰溪的瑞亨、宝泰,金华的裕亨慎和宁波的信源、衍源、永源、五源、泰源、鼎恒、复恒、泰生等。为打破当时外资银行独霸中国金融市场的局面,他还发起创建了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出任第一任总经理、总董,积极引进国外金融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由于具有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之纸币分庭抗礼,金融大权不复为外商银行所把持,并代收库银,业务盛极一时。他还参与创办了四明银行和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上海华兴水火保险公司。其中,中国通商银行与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合称为“小四行”。令人称道的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六家银行中有四家为浙江人创办3此外三家系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银行,及1909年成立的浙江银行。。这也让浙江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且,早期浙商严信厚既投资钱庄,又投资工业,跨业经营的好处是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得以互相支撑。1887年,他出资5万银两在宁波创建通久源轧花厂,这是宁波的第一家近代工厂,也是中国纺纱业的先驱。1894年,他又与周晋镳、汤仰高、戴瑞卿等沪甬富商集资45万银两,在轧花厂基础上创设了浙江最早的纱厂——通久源纺纱织布局,使轧花、纺纱、织布相连为一,但仍以纺纱为主,亦称“通久源纱厂”。可以说,以严信厚为代表的宁波商帮在家乡创办通久源轧花厂等首批宁波近代企业,开启了宁波经济发展的近代化之门。此外,他还参与投资了福建南太武山煤矿、锦州天一垦务公司、宁波通久源面粉厂、上海龙章造纸厂、海州海丰面粉厂、上海同利机器纺织麻袋公司等实业公司。到其去世前,独资创办的企业有5家,参与投资的企业有8家,投资总额约72万余元。这在当时也属“大手笔”。

严信厚家学深厚,其父严恒4严恒,字笠舫,号简舫、石泉居土,浙江慈溪人。为清代诗人、书画家,善画芦雁,并结合七巧图及书法艺术,独创了“七巧书法”,在其所撰的《听月山房七巧书谱》5此书装帧考究,印刷精美,成书于清咸丰丁巳(1857 年),刻于光绪壬辰(1892 年),内容有古诗、占句、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八字对、不成句字,著者族孙、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撰文并书跋。自序中不仅阐述了“七巧书由来”,而且该书所有文字笔画均用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七巧板木组成,似画似字,令人称奇,实属罕见,还著有《听月楼诗钞》6由严信厚校对后于光绪壬寅年(1902年)九月在上海石印。,由曾任吏部尚书的奎俊7瓜 尔 佳·奎 俊(1843—1916),生于原东城区交道口黑芝麻胡同13号,字乐峰,清末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京城四大财主之一、荣禄的叔父。清朝大臣,书法家。光绪十四年(1888)任福建兴泉永道,旋升福建按察使。1889年任山西布政使,1891年任山西巡抚,1892年任江苏巡抚。光绪二十四年授四川总督。二十六年署成都将军。后历任刑部尚书(1903)、吏部尚书(1905)、内务府大臣(1906)。宣统三年(1911)责任内阁成立时,为奕劻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清帝退位后,解职归里。工书,近赵孟頫,得其神髓。题写书名,著名书画家汪洵8汪 洵(?—1915)字 子 渊,号渊若,原名学瀚,字渊若,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授编修。书法摹颜真卿,得其神骨,又参以他帖而变化之,工力甚深。兼精篆、隶,古朴。署检。严信厚自幼受父亲影响和指导,也喜好书画,并一直坚持不懈。他的书法取法晋唐,倾力追慕“二王”,下涉赵孟頫、董其昌,但没有像同时代的人那样去崇碑学碑。应该说,在当时这种不逐时风、我行我素的定力是非常难得的。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大时代,在帖学盛行和笼罩的千余年里,是清人发现了甲骨文、研究石鼓文。这些独具个性的文字躺在时光的长河中,耐心地等待着知音。康有为登高一呼,彻底颠覆了千年来帖学为宗的观念,提出“尊碑”理念,一时间应者如云。而严信厚却有着浓厚的帖学情结,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晋唐一体化的认同,如他对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的倾爱及其大量临习都表明了这一点。

历代很多书家都将笔法放在首位,如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二王”的大量手札中,可以看出其与众不同、精妙绝伦的笔法:起笔多以尖锋为主,入笔之后再捻管转折,为下一笔的笔势走向做出了铺垫,不论字的走势如何,皆在掌控之中,且对笔锋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也是“二王”笔法之特色,可谓前无古人。观严信厚的作品,特别是在行书、草书完全筑基于“二王”笔法,给受众一种细腻、洒脱、散淡、通达之感,颇有江左风流的书写格调。笔者以为,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他“取法乎上”,遴选了较为纯粹的“二王”笔法体系的经典,作为学习探究的取法对象。如行书直取二王手札,草书强化起笔果敢的《书谱》等。这种“纯化”可直入王字帖学之正宗,其笔法也直接体现在其书作之中。另一方面,他似乎比一般的书家更注重起笔动作的丰富性,更强化运笔过程的书写感。这就使他的书法有了一种运笔的主要依凭,亦是独到之处。他的行、草书起笔多以藏锋为主,力量隐藏于笔画之中,收笔出锋呼应下一笔,多以露锋为主,笔断意连,比较善于表现典雅文静的书写倾向。存世作品有尺牍、手札、扇面、楹联、匾额、中堂、条幅等,形制一应俱全,尤以楹联、扇面为佳。由于学“二王”为主,其大字作品确实不多,至今能见的是他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山东滨州无棣县大口河龙王庙重修后题写的匾额“寰海安澜”9该匾落款为:“浙江众商公立,慈水严信厚敬书”。,四个字笔势开张通达,结体雍容大度,外拓内擫并施,不失为“二王”一路难得的大字精品。

书画同源。严信厚在研习书法的同时,致力于绘画,花鸟鱼虫,无所不涉,尤其深得芦雁大师边寿民10边 寿 民 (1684—1752),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山阳人(今淮安区),晚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清代著名画家。曾考中秀才,善画花鸟、蔬果和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他又工诗词、精中国书法,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的再传,精于画芦雁,但又不是简单的临摹和“翻版”,而是传承中见己意。这主要得益于他在繁忙的商务之余,常常去长满芦苇的江边,仔细观察憩于苇间水际,或展翼欲翔,或凌空振翮俯冲而下的往来候雁,深入了解雁的形体、动作、情态、习性等,了然于胸,并视之如友,知情着意,从而构思顿生妙谛,下笔必聚深情。所作泼墨芦雁,无论尺幅大小,构图方圆,都大笔挥洒,泼墨中微带淡赭,姿态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特别善于以淡墨干皴擦,浑厚华滋,精妙绝伦,所配数茎芦荻迎风摇曳、浓淡有致。从而形成了既有边氏风韵,又具笔墨疏简、形神毕肖之个人风貌。

由于酷爱书画,嗜好金石,严信厚的“朋友圈”除政客、商人、银行家以外,还有不少艺术家,如吴昌硕、陈半丁等。因长芦盐场督办的生涯,后来严信厚将自己在上海的寓所命名为“小长芦馆”,吴昌硕在定居上海北山西路吉庆里之前,只要来沪大多住在小长芦馆,其间还为严信厚治印多枚,并历时八年帮助严信厚藏帖五十种刻石《小长芦馆集帖》12卷行世。陈半丁11陈半丁(1876—1970),即陈年,画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代表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赤壁夜游图》《莫负此生》等。195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有《陈半丁画集》《陈半丁花卉画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行世。也是在小长芦馆结识吴昌硕并被收入门下的。陈半丁19岁那年,经一位远房表亲、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吴隐12吴隐(1867—1922),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又号遯盫,今作遁盫。斋称纂籀簃、松竹堂。浙江绍兴人,近代篆刻家、文化企业家,“天下第一名社”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推荐,到严信厚处做学徒,以拓图章(《七家名人印谱》)、刻碑与楹联等为业,自此与金石书画结缘。小长芦馆还一度成为前朝遗老、文人墨客的雅集之所,晚清鸿儒硕彦常在此诗酒唱和,或泼墨挥毫,或持刀奏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近代商贾热衷公益,乐善好施,并非到了现代才蔚为壮观。其实,明清以来商人从“士农工商”中慢慢脱颖而出,并逐渐走上经济发展的舞台中央。在此背景下,他们从在家乡修路建桥到响应政府号召捐输,再到创办具有现代意义的书院或学堂,不断推高着做慈善的境界。并且这群人具有一个明显的特质,那就是小时上过私塾,但家贫无以为继,不得不在十五六岁就到社会历练打拼。严信厚正有如此经历,故不例外,十分热心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尤其对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倾注了大量精力财力。他不仅捐巨款修筑天津塘沽铁路和宁波铁路,对浙中、安徽、山东等地进行赈灾,在天津建立“浙江会馆”,在上海与宁波分设“仁济堂”“广益堂”“元济堂”“清节堂”“仁安公所”及“芝生痘局(医疗机构)”等,而且还置田97亩、庐舍18间、银两5000元设立“浙江富春义塾”,在家乡费市兴办“养正学堂”“芝秀义塾”“芝田义塾”及中西式的“储才学堂”13学校以“革新图强,储备人才”为办学宗旨,弃旧科,立新学,注重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开设了格致(理化)、数学、译学(外语)等课程。由慈城名儒杨敏曾先生任监堂(校长)兼总教习。在第一批进校的学生中,就有尔后成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的北京大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何育杰教授,爱国诗人、曾任《天铎报》主笔和北大教授的洪佛矢,北大教授叶叔眉,南社诗人费公直,民国时期曾任财政总长的李思浩等人。储才学堂1904 年改名为宁波府中学堂,今宁波中学前身。等,使家乡贫寒子弟得以免费求学并获得现代教育。

严信厚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胡雪岩、李鸿章两位伯乐。但若严信厚没有能诗善画的才艺和修为,没有在钱庄积累的经验与才能,没有在商界的摸爬滚打,没有主动送胡雪岩诗画这种营销自我的勇气,也就很难被人所识,更不可能有后来的事业发达。这也说明一点:即使将人生的希望寄托于伯乐,也要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因为“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

猜你喜欢
宁波
宁波第二激素厂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0 CEDIA/CIT培训(宁波站)顺利举行
一图读懂宁波
荣宝斋 ( 宁波 ) 分店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