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语文课应有的“味道”

2021-11-23 02:31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教师发展中心陈士林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3期
关键词:穷人语文课味道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教师发展中心 陈士林

2019年9月,全国小学语文统一使用了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双线组元”“语文要素”“人文主题”等成了年度小学语文教学的“热词”。语文老师都在讨论新教材的“新”。其实,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无论教材怎么变,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本质不会变。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课堂提问、语言表达、词句品析等方面应立足语文,呈现与众不同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有滋味。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解读有“品味”

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是让语文课散发“语文味”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尽可能地尝试多角度思考,试着挖掘文本表面以外的东西,把课文读得深入一些。小学生对于深奥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也不一定能领会,但老师高瞻远瞩地解读文本,对知识点把握会更准确,也更能恰当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教给学生。当我们有个性地解读文本时,语文课才会因不一样的解读而有“品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桥》是一篇小说。一位老师这样解读:桥在现实中,它托举别人,奉献自己。文中的老支书其实就是一座“渡人”的桥,对村民来说他是一座“生命之桥”,对“儿子”来说他是一座“父爱”之桥,对于读者来说他又是一座闪着光辉的“人性之桥”。这样的解读,由表及里,有深度,有深情,“语文味”也就自然而然溢了出来。

二、“滴滴春雨润心田”——语言有“韵味”

课堂上,教师应以语言打开学生求知的通衢,使学生获得艺术享受的迷醉、精神的升腾。从这一点上来说,“语文味”就是老师充满吸引力的课堂语言。

幽默之语能时时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它能在给学生愉快欢悦的同时,在不经意间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在无痕处点拨,潜移默化育人。激情之语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悟,往往会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冲击力。而智慧之语具有神奇的魔力,可以诱发学生的“灵性”,使得教师、学生、课文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引发其更深入地思考,点燃学生的智慧之花。

三、“何愁无处下金钩”——提问有“意味”

现实的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常常是碎、浅、平,以致无法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和自觉思考。好的提问一定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和了解学生之后,殚精竭虑的智慧之问,提问应做到层层递进、意味深长。

一位老师在《穷人》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提问环节:

师:课文的题目叫“穷人”,而文章里面没有写一个“穷”字,那么,你从哪些文字当中读出了“穷”?

生1:桑娜的孩子春夏秋冬都赤着脚,连一双鞋都没有。

生2:课文中写在寒冷而有风暴的夜晚,桑娜的丈夫还在海上打鱼,尽管这样,还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

……

师:桑娜的一家是“真穷”,但是,穷人身上不只有穷啊!请再次默读课文思考,穷人虽然很穷,但他们却“不穷”,他们拥有的最珍贵的是什么?

生:穷人虽然生活很贫困,但是他们的内心很善良,很淳朴……

以上环节,这位老师的提问从课文写穷人“真穷”,到穷人“真不穷”。这样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深入的思考中,小说主人公的善良品质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这样的提问有层次,有意味。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品读有“深味”

歌德说过:“读书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读纸面上的文字,一只眼睛读文字背后的东西。”要让课本中的文字真正走进学生心田,那就是要“品读”。透过表面品深意,语文课才有味。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对“翻山越岭”一词的理解,首先弄明白表面上所说的就是翻越山和岭。再前后联系品析“翻山越岭”,深入领会:作者的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这个家,以瘦弱的身躯,一直挑着生活重担,走在坎坷的生活道路上。这“山”这“岭”不就是母亲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吗?这样的深层次品读,让语言变得有温度,有厚度,散发出真挚的情感,文章的语言真正润物无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我们经常说“文如其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课如其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才能守住语文课应有的“味道”。

猜你喜欢
穷人语文课味道
中秋的味道
快乐的味道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夏天的味道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
草的味道
穷人的高消费
富人与穷人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