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综合防治

2021-11-23 11:30李建全
中国动物保健 2021年5期
关键词:初乳胃肠炎猪只

李建全

(昌邑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山东潍坊 261300)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发的高度接触性胃肠道传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为冠状病毒科,猪只感染后呈现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腹泻呕吐、脱水消瘦,猪传染性胃肠炎常见于10 日龄内的仔猪感染,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成猪感染后,生长迟缓、掉膘、饲料利用率和转化率降低,上市时间推迟,增加养殖成本,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和猪群日常管理不当,卫生条件差有关,可以通过强化饲养管理有效预防。

1 病原分析

1.1 发病原因

①猪舍环境卫生差。冬季猪舍阴冷潮湿,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且保温措施没有做好,仔猪对环境的适应力差,容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同时,由于长途运输可能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胃肠不适进而引发感染;②猪只抗病力差。新生仔猪抗病力低,未及时吃到初乳,无法获得被动性免疫,容易受到致病微生物侵袭,进而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③供水不足。许多散养户或小规模猪场在仔猪1 月龄前缺乏喂水意识,仔猪水分只能来源于母乳,造成仔猪口渴时吸吮脏水或尿液,进而引发猪传染性胃肠炎。

1.2 病原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一种有囊膜的正股RNA 病毒。该病毒直径约为90~160nm,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病毒囊膜上有18~24nm 长花瓣状突起。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耐冷,可在低温下长期保存;但该病毒不耐热,37℃下4d(或56℃下30min 或65℃下10min)即可灭活;该病毒不耐光照,在阳光下6h 或紫外线照射下30min 即可灭活;该病毒在pH 2~3 条件下仍稳定,但对次氯酸、甲醛、乙醚、氢氧化钠等敏感。

2 流行病学

①猪传染性胃肠炎具有季节流行性。由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耐冷不耐热,因此冬季和早春易发病,且猪只感染后,同日龄猪能大规模暴发,不同日龄猪死亡率不同;②猪传染性胃肠炎具有地方流行性。仔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几率较高,尤其是10 日龄以下的仔猪发病率最高,由于病毒在低温条件下能长期存活,因此当仔猪免疫力低时就容易发病[1];③猪传染性胃肠炎具有周期流行性。该病发生过的猪场在下一年冬季还容易出现猪传染性胃肠炎,因此感染过的猪场必须做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才能真正杀灭病毒。

3 临床症状

3.1 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感染后会出现水样腹泻,初步粪便呈乳黄色,后期粪便呈褐色,粪便中会夹杂着未消化的乳块或血样,伴有恶臭。哺乳仔猪体温先升高后降低,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伴有呕吐,饥渴感增强,脱水消瘦,体重下降,被毛失去光泽,一般5~7d 后死亡,严重者可在2d 内死亡。5 日龄以下仔猪死亡率高达100%,随着日龄增加死亡率下降,仔猪康复也很难痊愈,容易成为僵猪。

3.2 其他猪

架子猪也容易感染,发病初期体温略微升高,出现水样腹泻,颜色呈灰色或灰褐色,食欲逐渐下降随后停止采食,病猪体重下降,虚弱无力,部分病猪伴有呕吐,病程大约维持7d,死亡率较低。其他仔猪感染后,食欲减退,出现轻微水样腹泻,呕吐,病程为3~7d,逐渐恢复。成年母猪感染后,几乎无明显症状,但仔猪感染严重,母猪与其反复接触后也会引发泌乳停止,腹泻、呕吐,体温升高等症状。

4 病理变化

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仔猪虽然临床症状较为突出,但是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上,以胃部和小肠部病变最为突出,两个部位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胃膨胀,充满乳凝块,胃黏膜充血、出血,胃大弯部黏膜淤血。小肠内充满气体,内容物呈泡沫状,小肠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薄,呈半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糜、空肠黏膜面可见肠绒毛萎缩,心,肺,肾等脏器无明显病变[2]。

5 药物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目前仍无特效药,只能根据病猪症状进行相应治疗,治疗原则为“减食饥饿、补水补液、防止酸中毒”。病猪出现呕吐,每头猪日粮中添加3~5g 小苏打,连续使用3d,避免猪只饮用凉水刺激消化道。病猪(成年猪只)体温升高,肌肉注射青霉素(400 万IU)+链霉素(100 万IU)+安痛定20mL,2 次/d。同时,日粮中可以添加促进消化的消化酶物质,混合红霉素、土霉素等药物。若病猪腹泻,可采用清热解毒、收敛止泻的药物进行治疗,混合甘草4g,黄连、黄檗、秦皮各5g,白头翁10g,水煎喂服,1 次/d,连续使用3d[3]。病猪饮水中加入葡萄糖或电解质,有利于缓解病症,降低死亡率。

6 防治方法

6.1 防寒保暖、积极免疫

1)做好猪舍防寒保暖工作。新生仔猪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尤其是冬天必须做好保温措施,新生~3 日龄仔猪适宜温度为30~32℃,4~7 日龄仔猪为28~30℃,8~14 日龄仔猪为25~28℃,15~30 日龄仔猪为22~25℃。若冬季猪场温度过低,可以选用红外线加热灯(功率175W)或悬挂保温灯(距离仔猪背部15cm)或选用PVC 材质的保温灯来减少低温刺激。

2)在猪群入冬之前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在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仔猪(<25kg)注射1mL,生长猪(25~50kg)注射2mL,育成猪(大于50kg)注射4mL,该疫苗注射后14d 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半年。

6.2 严格消毒、规范调运

1)做好猪舍、产房清洁消毒工作。猪舍:用2%~3%的烧碱溶液对猪舍地面进行喷洒浸泡(1~2h),然后用水枪冲刷。母猪分娩前一周要彻底打扫产房,然后用高锰酸钾+甲醛溶液熏蒸,用2%~5%石灰乳喷洒产床(30min),然后用清水冲刷干净[4]。

2)严禁从疫区调运病猪或引种,冬季减少仔猪调运,以免空气温度或长途运输造成仔猪免疫力低下。

6.3 早吃初乳、均衡营养

1)尽早吃到初乳。初乳不仅富含营养,也含有大量的母源抗体,可以让仔猪第一时间获得被动免疫,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尽快吸吮初乳。

2)合理搭配仔猪日粮。由于仔猪消化机能发育不健全,尤其是胃肠和肝胆功能发育不善,因此要为其搭配易于消化和吸收、且营养全面的日粮。同时可以在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刺激仔猪消化道内脂肪酶激活,促进胃肠蠕动,有效分解高能量和高蛋白物质。

3)强化母猪营养,提高母源免疫力。母猪分娩前和哺乳期日粮中可以添加黄芪多糖,不仅可以提高母猪自身免疫力,还能提高母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而改善仔猪身体健康。

6.4 发现感染、及时处理

1)发现疫情,首先隔离。工作人员要留意仔猪,尤其是新生仔猪精神、采食、粪便等状态,一旦发现仔猪出现脱水、腹泻和呕吐,先封锁整栋栏舍,饲养员同时固定在本栋栏舍,严禁人员随意走动,由专人送粮送饭。病猪和未出现症状的仔猪隔离管理,该猪舍的粪污统一收集,不得外流,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

2)未发现症状的猪群及时进行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免疫,3 周后再免疫一次。

3)每天坚持早、晚各消毒一次。对出现症状的仔猪通过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半停食不停水,以防仔猪脱水严重死亡。

7 结语

综上所述,猪传染性胃肠炎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该病仍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为主,根据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原因和流行特点来看,猪场通过强化日常管理,做好清洁消毒措施,可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通过均衡营养和免疫接种,能相应提高猪群的抗病力和免疫力,为猪群健康提供保障,进而提高养殖效益。

猜你喜欢
初乳胃肠炎猪只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羔羊被动免疫建立过程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中药封包在急诊老年急性胃肠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初乳口腔护理对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的影响
对宝宝和妈妈都有益的初乳, 你了解多少
浅析小儿急性胃肠炎的优质护理
小规模养猪对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牛胃肠炎的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