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困境与策略研究

2021-11-23 12:23詹瑞豪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教教育部门体质

詹瑞豪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较为薄弱的部分。学生体质健康是实现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体教融合的总体思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2020年,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主体地位,旨在以校园为抓手,促进学生文化教育与体育锻炼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政策依据与指导。因此,本文结合体教融合新理念、新要求、新内涵的背景,深入探索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新策略、新路径。

1 体教融合的时代内涵

体教融合就是“体育”与“教育”的相互交融。对于体教融合的概念,当前学界暂无统一定论,但其中心思想主要是围绕文化教育与体育训练、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的。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指出,体教融合就是把竞技人才的培养(体)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教)之中。体教融合的提出并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竞技体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的产物。同时,王登峰司长认为体教融合的提出经历了“体教配合—体教结合—体教融合 ”3个发展阶段。学者刘海元(2020)认为,体教融合的提出经历了“无体教结合—体教结合(体为主)—体教结合(教接力)—体教结合(困境)—体教融合”5个大阶段。无关乎何种划分依据与划分表述,其本质都是为了解决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分离的问题。体教融合是我国体育发展不同阶段人才培养以及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过程,体教融合政策的出台具有时代性特征,是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体教结合深化的需要,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与之前的体教结合抑或是体教融合对比研究,新时代下的体教融合具有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具体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差异。

(1)从体育与教育部门运行机制上来看,早期的体教结合主要以教育的手段辅以解决竞技体育人才文化短缺,促进其“体”“智”协调发展。新时代提出的体教融合体现的是一种系统观,以学校体育为核心,将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统一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中,同时进一步打通了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教学的渠道,促进多方共同发力,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表层结合,而是深入内在的融合。

(2)从目标群体上来看,早期体教结合的主要目标群体为后备体育人才以及优秀运动员群体。而现阶段体教融合不仅面对优秀运动员群体,而且也面对广大学生群体。

(3)从教育方式与理念上看,目标群体的改变也必然带来教育培养方式方法与理念的改变。早期的体教结合遵循“学训结合”的理念,这一理念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已逐步显露其弊端。而新时代下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起“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方式方法上也进一步创新了运动员的培养机制,将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层级下放,扩大了运动员选材范围、体现了体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从目标任务上来看,早期的体教结合主要是为了解决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集中学习、训练、生活的模式所带来的“体”与“教”的矛盾问题,协调运动员训练、学习的发展问题。而新时代提出的体教融合则是放眼于全体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探索新时代下竞技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新路径,为学校体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问题审视

2.1 体育活动意识淡薄,“健康第一”理念缺失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重智育”思想为广大学生及家长所尊崇。同时,学校教育教学中以“升学率”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导致学校学科教育失衡。学校为促进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体育课程被文化课程挤压、体育教育缺失、体育活动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这些问题导致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足,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活动参与不足。而“健康第一”的理念逐步被“唯分数论”思想取代。根据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复核数据表明,2018年全国范围学生体质健康合格及优良率分别为91.91%与30.57%,比2016年不合格的比例下降了3.91%,良好与优秀的比例分别上升了2.47%与1.6%,表明我国学生体质指标呈现缓步上升趋势。但综合来看,整体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学生的肥胖、近视、睡眠不足等问题仍然严峻,尤其是近视率居高不下。

2.2 部门间协同度不足,协同治理浮于表面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单一部门已不能解决体育领域复杂多元的事务,多部门协同治理的格局在逐步形成。学校体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有着深厚的联系,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通力合作。长久以来,因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核心理念以及评价机制的差异,导致两个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目标、利益等方面的分歧。教育部门主要针对的是学校体育课,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达到学生五育的全面发展,而体育部门不论在学生体育还是竞技体育上,首要工作任务主要是集中发现及培养优秀运动员,使其参加比赛获取优异成绩。在评价机制上,教育与体育部门的不同评价机制,对其工作重心有导向作用。教育部门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课、体质健康合格率以及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等方面。而体育部门评价指标主要是金牌、名次、等级水平等。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工作中的这些差异,导致两个部门工作各自为政,学生体质健康管理齐抓共举的局面未能形成,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不够,协同治理高悬于空。

2.3 社会参与机制不畅,参与程度不高

近年来,多数地区学校普遍面临着体育师资资源不足、教师教学训练技术水平不精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教学是当下所需。当前,以学生体育俱乐部为主的社会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快速发展起来,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激励与扶持措施,社会力量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问题,也与微观层面的社会组织有着密切关系。总体上来看,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整体发展规模不大,自身的管理、师资、运营等方面存在困难,使得社会组织力量达不到学校教学的质量要求,被阻挡在校门之外。再加之体教融合机制的阻滞,学校管理制度及进校园选拔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俱乐部、企业等社会组织进入校园更是难上加难,不能充分发挥其专业作用,助力校园体育开展以及促进学生体育活动多样化开展。

2.4 家庭体育环境脆弱,支持动力不足

家庭体育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体育素养形成的重要场所。相关研究表明,家长的期望、家长体育活动参与、家长对体育的认识、家长掌握的运动技能、家庭体育行为环境以及家庭体育物理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及取得相应成绩的期望会激励、指引着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家长对体育认识越深入、掌握技能越熟练、体育活动参与越频繁以及家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有助于终身体育参与习惯及体育素养的养成。尽管当前家长对学生体育参与的经济投入与关注支持明显增多,但研究数据表明仍有近四成的家长对体育认识不足、近七成的家长尚未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且直接参与运动的时间也较为短促。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家庭体育因素的缺失或匮乏,直接导致了家庭体育环境环节的薄弱,对学生体育参与及引导的动能不足。

3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3.1 加强目标融合,构建体教协同治理新格局

长期以来,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核心理念以及评价机制的差异,致使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各为其政,未能拧成一股绳,两个部门的资源也未能合理地配置。在深化体教融合的政策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强两个部门的目标融合,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与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加强协同合作,充分发挥体教部门在竞赛活动、体育组织、人力资源、文化教育、资源保障等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体教协同治理的新格局。在建立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以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为核心原则。在竞赛活动上,整合体育与教育系统的竞赛活动资源,体教部门共建共管,取得成果共享,扩大竞赛活动参与范围,促进学生体育参与。在体育组织上,由两个部门共同制定校园准入标准,共同认证体育组织并给予支持,积极解决学校师资缺少、素质不足的问题,满足学生体育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在人力资源上,打通体育与教育系统人才资源流通渠道。建立学校体育教师、体校教练员互通互任机制,并给予激励与保障措施,扩充退役运动员人才参与渠道,提高体育课堂的质量水平,为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提供人才支撑。在文化教育上,充分认识教育的本质,发挥体育的教育本质功能,促进学生文化学习的同时也充分发扬体育特长。

3.2 完善体制机制,打通社会力量参与新渠道

社会力量参与不畅是宏观与微观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在宏观层面,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准入机制,由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作为指导与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的管理规范、进入方式、职责权限以及课程方案等各项标准,探索学校体育课及学生课外体育指导、学校场地运营管理等购买服务方式,通过政策支持、服务指导等措施激发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动力,政府以招标、委托等多形式购买校园体育服务,为俱乐部提供业务发展、税收优惠、专项扶持等保障。

在微观层面,体育俱乐部自身也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俱乐部的生存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俱乐部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提高在学生及家长心中的知名度与公信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高质量的精准服务。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双向引导,既能激发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学校及学生的要求,形成良性循环,畅通社会力量的参与渠道。

3.3 加强文化宣传,打造家校联合教育新环境

体育的文化环境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通过加强学生及家长的体育文化教育、教会学生体育健身方法及运动防护技巧,能够加深学生及家长对体育的认识,引起学生及家长对体育的重视,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体育活动的参与以及校园、家庭体育文化环境的形成。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师资资源,加强学生体育文化教育,打造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体育教育新环境。

3.4 加强监督管理,制定校园体育评估新标准

加强监督管理和评估考核是体教融合背景下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和学生体质健康的必要一环,也是预期目标达成及评判工作成果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评价大多都以考试为目标,在体教融合的新背景下,制定校园体育评估新标准是现实所需。不仅要制定一套学生体质健康评估标准,还要建立一套体育教育教学评估标准,既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状况进行考核,也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考核,杜绝“放羊式”体育课。从“教”与“学”两端入手,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猜你喜欢
体教教育部门体质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