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在小学业余跳绳训练中的应用

2021-11-23 12:23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9期
关键词:业余跳绳分组

高 魁

(涡阳县实验小学,安徽 亳州 233600)

分层分组教学模式随着“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全面贯彻而得到了关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小学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权利。体育教师通过剖析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帮助小学生清醒地认识自我,并确定发展目标,使小学生在有效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化学习信心,真正将“因材施教”落于实处。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在小学业余跳绳训练中的应用是为了提高小学业余跳绳训练效果、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并培养小学生的运动习惯,引导小学生在业余跳绳训练中得到全面成长,真正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1 小学业余跳绳训练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训练传统,兴趣不足

体育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体育教师要将课堂的中心由自己向小学生转移,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改革过程中得到了确认。体育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调查发现,仍有很多体育教师在业余跳绳训练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冗繁的内容、枯燥的训练、缺失的趣味导致课堂训练气氛低沉而压抑,小学生无法表现出浓厚的训练兴趣,这既影响了业余跳绳训练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兴趣。

1.2 学情分析,尚不完善

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是科学而准确地分析学情,体育教师只有准确掌握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基础,才能为小学生分层分组。大多数体育教师在学情分析测试时,预先设计跳绳动作和跳绳时间,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需要完成预先设计好的动作,统一而规范的测试虽然能较准确地反映小学生的基础情况,但是却制约了小学生潜能的表现,特别是内向的小学生无法将全部能力与真实内心呈现在体育教师面前,体育教师也就无法针对小学生的实际跳绳训练情况作出训练调整。学情分析虽然能帮助体育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小学生设计差异化的训练方案,但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生的选择空间。

1.3 训练单调,设计局限

我国业余跳绳训练发展过程中对分层分组教学模式的应用保持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在小学阶段可供参考的跳绳训练分层分组方案较少,体育教师无法准确地把握该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影响训练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训练中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体育教师在完成分层分组之后,往往只关注训练目标和训练强度的调整,各层次小学生和小组的训练内容几乎相同,导致训练设计与小学生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偏差,最终损害了小学生参与业余跳绳训练的积极性。

2 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在小学生业余跳绳训练中的应用基础分析

2.1 分层分组理论及内容

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准确契合了“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智力因素与生理因素入手,推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结合小学生业余跳绳训练的实际情况,将小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尽量满足所有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很好地满足了目标教学理论要求。分层分组教学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尊重并认可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小学生以鼓励和支持,通过训练模式优化创新帮助小学生自主完成业余跳绳训练目标,实现小学生的全面成长与自我完善。分层分组教学可以细化为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2种模式,前者关注小学生的纵向发展,后者关注小学生的组内合作,二者的协同能引导小学生在自我成长的同时有效发挥集体力量,真正实现团队合作和良性竞争,发展小学生的跳绳运动能力与综合素养。

在小学生业余跳绳训练分层分组教学中,体育教师通常将小学生分为甲、乙、丙3个层次,3个层次小学生数量依次增多。体育教师可以将甲、乙、丙3个层次小学生按照1:2:3的比例组成小组,尽可能在甲层次中选择小学生担任小组长,体育教师主要负责给予甲层次小学生训练指导,在甲层次小学生掌握训练要点后给予乙、丙层次小学生训练指导,体育教师负责协助甲层次小学生的指导过程,最终形成良好的训练循环。体育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小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目标,如在花式跳绳训练中,丙层次小学生的训练目标可以设计为掌握基本花式跳绳动作,乙层次小学生的训练目标可以设计为掌握复杂花式跳绳动作,甲层次小学生的训练目标则可以设计为创新花式跳绳动作,这种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所有小学生的训练兴趣及跳绳技能。

2.2 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应用的价值与优势

在传统跳绳训练中,体育教师采用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方法、统一评价带领小学生训练,小学生逐渐失去了自我和个性,缺乏运动兴趣。而在分层分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根据小学生基础能力及发展特点将其分为多个层次,进而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小学生的教学内容,高层次小学生能通过更多的训练获得持续进步,低层次小学生则能通过科学训练收获信心与兴趣。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在小学生业余跳绳训练中的应用将促进小学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3 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在小学业余跳绳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3.1 深入了解小学生,落实科学分层

体育教师要想高效开展小学生的业余跳绳训练,就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和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小学生的跳绳运动基础和跳绳训练情况,进而展开科学的分层分组。体育教师在小学生基础情况测评环节应选择全面覆盖的多种标准,避免依据某项考核就确定小学生的层次。体育教师通过立体的测试能将小学生分配到最合适的层次中。例如,在跳绳基础训练环节,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1min跳绳个数、花样跳绳完成效果、双人跳绳默契度对小学生的跳绳基础进行评判,根据评判结果将小学生分为甲、乙、丙3个层次,分别对应基础较强、一般和较差的小学生,保证每一个小组同时涵盖3个层次的小学生,小学生在各自小组内能通过努力合作,有效发挥自身优势。例如,在短绳速跳的训练之中,体育教师可以在完成技术要点的讲解、分析和演示后,安排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训练,甲层次小学生常能很快掌握关键技术并以较快速度完成跳绳;而乙层次和丙层次小学生的发挥较差,因此体育教师要安排乙、丙层次小学生去观察甲层次小学生的跳绳动作,分析思考其技术动作的优势,同时通过与自身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让甲层次小学生分享自己短绳速跳的成功经验与训练心得,给予乙、丙层次小学生帮助和指导,使整个小组能更快地提升短绳速跳质量与速度。当各小组小学生普遍掌握了短绳速跳技术后,体育教师可组织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2 构建问题情境,实现动态分层

小学生的思维广阔且极具创造力,体育教师在小学生业余跳绳训练中可以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入手完成问题情境创设,借助能引发小学生思索的问题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进而完成动态分层目标。例如,在“竹竿舞”跳绳训练中,体育教师可以向小学生提出“我们怎么样才能够不让自己的脚被竹竿夹住呢?”等问题,在训练环节,体育教师选择用跳绳代替竹竿的方式带领小学生展开训练,部分小学生能较快把握竹竿运动的节奏并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又如,在“八字接力”跳绳训练中,体育教师可以向小学生提出“如何才能够在八字接力中取得胜利呢?”等问题,小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会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此时体育教师应鼓励每名小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想法,使所有层次小学生都能获得发言机会,如有些小学生虽然跳绳运动能力不强,但是思维能力和节奏把控能力却很强,他们在问题情境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并提升了自信。

3.3 展现小学生主体,推进目标分层

体育教师将小学生分层分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业余跳绳训练目标,确保小学生能在能力范畴内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统一化的训练目标难以满足所有小学生需求,影响小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体育教师在训练中要以小学生为主体推进目标分层。例如,在单人跳绳的训练中,体育教师可以为丙层次小学生制定掌握跳绳基本方法的训练目标。帮助这部分小学生树立信心并消除畏难心理;为乙层次小学生制定单腿跳绳和行进间跳绳的训练目标,小学生在掌握基础技术的同时,展开进一步训练;可以为甲层次小学生制定花式跳绳的拓展训练,鼓励其完成基本训练后挑战更难目标。通过此种分层分组教学方式,不同层次小学生在不同目标的指引下都能保持很好的运动兴趣与动力。

猜你喜欢
业余跳绳分组
跳绳的起源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为业余棋手诊脉
NO.10 跳绳
宝宝鸭跳绳
遮荫有方等
业余棋手错觉
业余棋手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