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熏陶方法探索

2021-11-23 08:43袁堃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美术德育艺术

美术教育是中学课程的重要部分,美术鉴赏能力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素养,在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健康成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校美育越来越得到加强,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德育功能也愈加受到重视。那么,如何在中学生美术教育中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及绘画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提升艺术鉴赏能力、美术素养,将美术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美育促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是对美的直接感受。美术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结合美术教育的德育活动往往能取到良好的效果。德育的效果一般是润物细无声的、循序渐进的,让美术教育融入德育之中,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高考的升学压力,美术并不是一门主要的课程,高中美术教学普遍存在被忽视的现象。以笔者所从事的高中美术教育为例,虽然美术成为重要科目,但教师常常只注重传授美术的技巧和知识,而缺乏对学生审美素养和思想品德的塑造。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的美术教育,模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更使得美术教育中的德育内容缺失。美术课程缺少新意,沦为机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基于上述分析,中学美术教育必须将德育与美育以相互渗透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使美术教育成为提升学生审美修养与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德育也才能有效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下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美学修养

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每一节美术课都会设置艺术音频欣赏环节。由于中学美术教育课时紧凑,以往的美术课堂对作品分析和美术史等内容无法安排足够的时间讲授,而通过对多媒体音频的欣赏,既补充了知识,又不需要单独占用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美能使一个粗糙的人变成精致的人,使身心得到净化。在众多艺术普及类音频中,值得一提的是蒋勋的《美的沉思》。蒋勋主张从生活中寻找美、体验美、升华美。这样的经验特别适合十六、七岁的学生,能呼唤他们心中对于美和自由的向往。比如,在《生活之美》中有一集是对于食物美的体验,蒋勋倡导“慢食的艺术”,比如在家中好好地做一顿饭,不一定需要很贵的食材,不是往常那样匆匆吃完,而是让我们细细地体会每一种食材原本味道,以及混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的味觉层次。特别是“慢炖”的过程, “熬”蕴含了丰富的色彩和气味。认真准备并享用一顿饭,好好爱你的生活,认真过好每一寸光阴。这个道理对于我们的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些表面光滑或是粗糙的纸张,那些软硬粗细不同的铅笔,那些尖锐或钝圆的笔头滑过纸张时发出的声响以及在纸上因摩擦大小不同而呈现出的粗细不同的线条,都有一种美感蕴含在里面。从蒋勋的食物之美到课堂中的绘画之美,二者异曲同工。学生要做的是能够静下心来,不为完成作业而画,而是享受在一張白纸上创造奇迹的过程。美存在于文明和历史之中,更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社会、生活与课堂之中。这样,学生们的内心得以安静下来,从听觉感受生活之美,也体验视觉与触觉上的绘画之美。久而久之,学生的行为和气质都会产生积极的变化。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获美术课堂的乐趣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开阔视野。从历年美术学院的考题来看,设计考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造型基础考题《凡·高的房间》为例,题目中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带有“凡·高特征”的房间,很大一部分考生虽然将考题中涉及的物品无一遗漏地画出来了,但整幅画的氛围却像是普通家庭或现代欧式装修风格的室内场景,难以体现主人公凡·高的经历和性格特征,说明部分学生不熟悉凡·高的生平、作品和绘画特点。事实上,一些省市的高中甚至不开设美术鉴赏课程,考前培训机构也只是注重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因此学生并不了解美术的发展历史和鉴赏方法,因而难以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因此,笔者在课堂上对一些美术史中著名的艺术家进行讲解,进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作业,制作演讲稿,讲述美术史中重要的流派和艺术家,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由于色彩专业课学习的需要,以《印象派之旅》这节课为例。教师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四组,每一小组“认领”一位印象派大师,分别是莫奈、修拉、凡·高、德加。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按照大师生活年代的社会背景、生平、创作理念、艺术手法和代表作这五方面搜集资料。学习过程中,学生如同电影的导演,综合这些知识素材并从中寻找讲解的主线。在搜集素材后,教师参与每组学生的讨论。由学生先提出想法,教师帮助他们过滤、筛选,最后确定主线,接下来学生再根据主线删减添加内容。这种方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并能通过学生的讲解,完成课堂知识的传授,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大师和艺术名作。如此一来,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开发,展现出更加高涨的学习热情,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汇报环节,展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的讲解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各小组的汇报内容都丰富而新颖。例如“莫奈小组”的学生就以“走进莫奈花园”为主线,通过游历花园来了解大师的生平以及对艺术的执着热爱。他们给莫奈冠以“热爱色彩的爱妻狂魔”称号,并把他的艺术风格归纳为三个关键词即“颜色丰富”“小笔触”“不追求轮廓线”,总结为 “光与影的艺术”。介绍修拉的小组是以赏析《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这幅画为主线,认真分析了画中点状笔触的由来,将修拉总结为是“追求用眼睛来调和色彩的点彩科学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享受探索的乐趣。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这也为他们之后的色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因从事高中艺考美术教学逐步认识到以下规律:在教学中应当突破传统、拆解难度、各个击破、广泛借鉴。在这当中,有对美术发自内心充满热爱的孩子,也有想通过艺考的捷径进入大学的孩子。如果学生不热爱美术,只从功利的角度学习,就会存在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问题。面对上述情况,若利用传统方法去教授传统的内容,学生就容易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理解消化知识和不会活学活用等问题,即使降低课程难度,依然有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为应对上述情况,笔者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强制要求学生作业的完整性,而是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将作业难度进行拆解,分成不同的小单元进行练习。待达到阶段性目标后,再创作完整作业。例如,高中一年级石膏几何体全因素素描组合课程中,教师先训练学生分析空间穿插关系的能力,再引导学生按照教师出的题目,自主用若干个木块进行组合练习,画出“透明”状态下几何体的穿插关系。其次,引导学生分析生活用品的几何构成和穿插关系。最后,教师布置给学生默写几何体的练习,再完成体面分析练习。这时再进行排线和色阶训练、光影素描中 “三大面五大调”的概念和实践。上述拆解训练之后,学生开始进行一张完整的石膏几何体素描写生,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了拓展。

单元课程的开发和围绕课题开展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他们的脑筋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三、结语

教育的道路没有捷径,平日里的教学体会和遇到的问题都是教学路上的宝贵财富。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转变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发挥美术教育教学中的 “德育”功能,从知识上升到思维方法,从技能到情感与价值观转换,才能真正实现美术学科的“育人”目标。德育是一项重要工程,需要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只有将美术与美育、德育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美術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艺术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美术技能与德育成长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中华少年,2017.

[2]金文珍.美术教育与德育的整合[J].考试周刊,2014(46).

[3]郭琦.美术课上的德育教学[J].吉林教育,2009.作者简介:袁堃,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中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美术德育艺术
美术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爆笑街头艺术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