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11-24 04:42黄仁军吉安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灌篮 2021年17期
关键词:体校体育训练文化课

黄仁军 吉安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往往会变得多愁善感、思想敏感、心理脆弱等,并产生形式多样的心理问题。青少年运动员的人生轨迹、学习生活等与同龄人有较大差异,当同龄人忙于中考、高考等学业问题时,青少年运动员多为体育训练、比赛成绩等而烦恼。这些不仅影响着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育训练、学业进步等,还会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形成等。为此,以吉安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为例,考察青少年运动员的常见心理问题,分析青少年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应对策略。

一、人际交往和心理品质方面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不仅面临着同龄人的情感脆弱、思想敏感、精神困惑等问题,还面临许多同龄人所难以理解和认同的问题,如文化课成绩往往比较差,学习自制力不足;整日面对简单枯燥的体育训练,生活缺乏趣味性等。

1.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每个青少年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并渴望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尊重、理解和认同。青少年运动员多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然后到体校进修学习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他们往往是被边缘化的对象,在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等方面无法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认可,这些使青少年运动员产生一种学习自卑感。在进入体校进修学习后,许多青少年运动员不愿与普通中学学生进行交往,或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学习成就优秀、能够考上重点学校的同学。同时,有些青少年运动员还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社会交往恐惧、对人际关系敏感、防范意识过强等社会交往问题,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1]

此外,有些青少年运动员与父母之间也存在沟通障碍。比如由于学习成绩比较差,对文化课失去信心等因素影响,许多青少年进入体校进修学习,但是父母对子女的这种人生选择并不太支持,甚至对子女冷眼以对,这些使许多青少年运动员与父母产生了情感隔阂,双方之间的言语交流比较少、情感沟通不够。[2]

2.心理品质方面的心理问题。从来源方面看,体育院校的青少年运动员中仅有少数运动员是体育成绩优异、有某种体育天赋、非常热爱体育事业的体育人才,更多则是学习成绩不好、对文化课学习丧失信心的青少年。笔者对吉安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以下简称吉安体校)进行调查,发现生源质量并不乐观,如许多青少年运动员缺乏自制力和进取心,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持退缩心理,在问卷调查中仅有20%的青少年运动员选择“知难而上”,绝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选择放弃。这些说明,许多青少年运动员缺乏知难而上的意志品质,在遇到困难时可能选择退缩、退让的方式解决问题。此外,青少年运动员的意志品质问题在文化课学习上更为明显。比如吉安体校的一些青少年运动员对英语、数学等课程直接采取放弃的心态,在英语、数学等文化课学习时,往往内心烦躁、不愿听讲、丧失兴趣等,甚至产生了“数学恐惧症”“英语恐惧症”等心理问题。这些充分说明,青少年运动员存在意志品质薄弱、不愿面对挑战等心理问题,这些都影响着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3]

二、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运动员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不仅包括人际交往障碍、内心敏感自卑、意志力薄弱等问题,还有许多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

1.思想认识方面的心理问题。从总体上看,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生活是比较枯燥和单调的,除了体育训练、学习文化课之外,剩下的时间往往是单调乏味、无所事事。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青少年运动员都依靠打游戏、网络聊天、刷短视频等方式打发时间,笔者对吉安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调查发现,多数青少年运动员都有打网络游戏、观看网络直播、刷网络短视频等习惯,有少数青少年运动员产生了游戏成瘾、短视频成瘾问题,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此外,许多青少年运动员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考重点学校、进国企、进公务员队伍等方面似乎没有人生前途,这些使许多青少年运动员产生悲观失望心理。同时,在佛性文化、丧文化、虚无主义等不良文化影响下,青少年运动员在思想认识上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形成了“个人奋斗不如有好背景”“一切顺其自然”“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等错误观念。在对吉安体校进行调查发现,许多青少年运动员对人生产生悲观心理,甚至有“躺平”“洗洗睡”等错误认识。这些说明青少年运动员在思想认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价值观念方面的心理问题。当代青少年是在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思想独立、目标远大、视野宽阔、性格叛逆。比如许多普通家庭出生的青少年运动员都不认同父辈的生活方式、人生追求等,渴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许多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成绩差、自制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学业成绩、体育训练等方面并不理想。同时,多数青少年运动员都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环境中,从小都过着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些使他们养成了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变得好高骛远、缺乏踏踏实实做事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青少年运动员都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差,对未来的生活想象得很美好,但是个人能力、生活现状却一团糟,于是,许多青少年运动员产生了心理迷惘、人生困惑、自我彷徨、内心焦虑等心理问题,不愿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不能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甚至以打游戏、网络聊天等方式麻醉自我。[4]

三、青少年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青少年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其生活学习和人生轨迹与在校学生有较大差异,这些促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复杂、更多样。所以,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问题,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把握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化解青少年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家庭是对个体心理健康、自我成长、价值观念等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家庭的情感交流、教育方式、家规家风等深刻影响着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所以,应当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化解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问题。首先,家长要关心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其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忙于工作、事业、应酬等,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思想困惑、情感问题等关注不够,与子女的沟通比较少,导致家长和子女之间缺乏情感和思想交流。所以,家长应当以敏感的心态对待子女,对子女的言行举止、行为表现等进行“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子女在体育训练、人际关系、恋爱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对子女进行思想解惑和情感疏导。其次,家长要以鼓励、赞赏、期待等方式教育子女,培养子女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等。青少年运动员多是学习成绩较差、自我评价较差的群体,很容易产生自卑、敏感、偏激等不良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树立以赞赏、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多发现子女身上的闪光点、子女所取得的新进步等;对待子女的错误和缺点要持宽容态度,以心平气和的方式指出其缺点,切忌以挖苦、讽刺、辱骂等方式对待子女。[5]

2.以科学的学校教育化解青少年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体育院校应高度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日常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心理教育等作为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训练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文化课教学中应当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在文化课教学、体育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诱导式教学法等,为学生(青少年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等,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困惑、情绪变化、人生苦恼等,以各种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此外,体育院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抗逆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从心理学视角讲解网游成瘾、刷短视频上瘾等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预防机制。比如吉安体校就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以系统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疾病预防知识等,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使许多学生都能够凭借自我管理的方式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吉安体校还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由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学生在人际关系、思想认识、人生困惑等方面的问题。

3.以社会的教育合力化解青少年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政府、媒体、公众等在青少年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应对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化解青少年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的教育合力。首先,要发挥政府部门在青少年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应对中的作用。比如行政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短视频的监管,加大对网络平台和网络内容的审核力度,减少各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要进行严格审核,控制网络游戏、网络短视频的青少年上网时间。教育主管部门要将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训练和文化课教学等,建构以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为重要内容的教学评价体系。其次,要发挥媒体在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媒体要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要大力批判丧文化、佛系文化、“躺平”等青少年亚文化,消除不良亚文化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负面影响。最后,公众也应当自觉担当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以社会志愿者、心理咨询等方式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服务。

从心理学视角看,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敏感期、价值观形成期和心理问题多发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往往会产生认知失调、心理敏感、价值迷惘、情感脆弱等问题,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往往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形成。青少年运动员在体育训练和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这些给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所以,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常见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

猜你喜欢
体校体育训练文化课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
孩子们的冠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