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育人 以情感人 以文化人
——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认同机制研究

2021-11-24 14:50李龙锐
活力 2021年5期
关键词:特色政治时代

李龙锐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天津 300387)

一、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认同的基本内涵

1.政治层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经验的凝练。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认同的核心,就是政治认同。从其普遍意义来说,就是大学生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生存其中的一整套政治体系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归属,内容上表现在大学生对政治共同体的肯定、对国家制度的认可,以及对执政党的拥护等方面;形式上体现为大学生对政治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志、信念等政治心理因素的统一。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就是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基础、政治立场、政治价值发自内心地认同。这种认同应该围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在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2.社会层面

亨利•泰费尔(Henri Tajfel)于1986年提出“社会认同理论”。他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近年来,世情、国情、社情深刻改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形势,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长期想办而没有办成的难事。恰逢新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形成自我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做贡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三个层面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认同什么价值观、为什么要认同、究竟如何认同等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

3.文化心理层面

相较于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文化心理层面的认同则更为深远、更为持久。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这个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财富。

参考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的接受理论的观点:“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不是由作家一开始就确定的,是通过与接受者的理解水平融为一体之后才形成的。而这种理解水平则取决于不同接受者的受教育程度、心理状态及社会因素等。”这也就从逻辑层面解释了不同的人会因其主体性差异,对同一个思想文化产生一定的个性化认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也不例外。大学生对它的接受和认同,离不开文化宣传形成的学习新思想的良好文化氛围,离不开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作为,离不开大学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其理论精髓,更离不开在主动践行和传播这一思想的过程中把握这一思想的实践要义,形成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自信,最终促成青年学生形成对自己民族和国家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和情感归属。

二、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认同的必要性

1.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非易事,需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这当中必然缺少不了青年一代的强国担当。大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兼具专业知识和创新活力的重要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在203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当代大学生已是重任在肩的社会栋梁;等到21世纪中叶,当代部分优秀大学生已在各自领域成为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广大大学生只有高度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个人理想目标和国家发展大局紧密联系,坚持完善自身才干与贡献社会力量相统一,勇于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2.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夯实党执政基础的重要关键环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情、国情、社情都发生巨大变化,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深受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思维更活跃,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自我意识显著增强,生活上去中心化、碎片化明显。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仍然处于价值观成型的阶段,缺乏全面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容易在生活学习的压力下、互相激荡的多元化社会中迷失自我。与此同时,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正悄然渗透在大学校园之中,也有一些对民族历史的错误认知不时沉渣泛起。有人甚至试图用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来夺取历史解释权。这些错误思潮对理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学生颇有误导性,一些大学生受错误思想影响,不愿认同主流的历史观点,逐渐产生不良情绪。一个国家如果出现对青年一代自身文化和历史的认同危机,就会动摇整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自身安全就无法保障,党的执政地位就无法巩固。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大学生成才成长指引方向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焕发着时代性和科学性,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成才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引领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科学、体系健全。“十九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民族、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等各方面作出了分析。学习、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广大青年更好地把握时代课题,深刻理解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在逻辑,认识我们国家当前和长远的发展规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对于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重要发展思想和理念,都对大学生群体确定职业生涯规划、设定未来就业选择提供了时代的方位坐标。

三、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对党中央的执政能力表现出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广大大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对党中央的执政能力的认同度很高。受调查学生均高度认同和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92.76 %的同学表示对党中央在政策的落实情况上非常满意;98.19 %的同学表示赞同和非常满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执政能力;94.02 %的同学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2.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能力较好,但缺少对理论的内在理解

大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及日常理论熏陶,在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上表现出较强的掌握能力,有八成以上的同学能快速而准确地回答出“什么是四史”及“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有哪些”。随后我们进行了随机采访,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天津市国企改革基本没有了解;有近三成的同学对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背后原因不够清楚;对于天津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中发挥的作用,有四成的同学回答得比较模糊。

3.对思想政治课重视程度较高,但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根据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成绩,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较高。调研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同学都会按时出勤思想政治课。但除了学习课堂知识以外,只有36.83 %的同学表示自己会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49.01 %的同学表示“偶尔主动关注”,还有13.44 %的同学回答“很少主动关注”;此外,51.73 %的同学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热点问题表示比较关注,30.67 %的同学表示对“两会”非常关注,41.92 %的同学表示对中美贸易争端、缅甸局势等国际热点比较关心。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次调研结果的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及党的基本知识方面掌握较好,但在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等具体问题上表现不太理想,在实际政治参与,以及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等方面仍需加强。总体来看,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强,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民族的认同度高,并呈现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有少部分同学对国家大事及时事政治方面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还有待提高;政治素养和参与度也有待加强;同时,尚且存在的功利心较强、应付了事等问题亟待改善。

四、路径初探:构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认同的强化路径

1.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应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起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教育和初心教育;授课内容要立足课本,更要高于课本,充分将具体人物的典型案例引入思政课堂。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打造思想认同培育的网络新媒体“理论领袖”,加强网络新媒体平台管理,创建精品栏目等方面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吸引打造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计划”学员的引领作用,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红色宣讲。

2.织密教育网络,形成协同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里渗透、辅导员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宿舍管理人员在每日生活中影响,让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接受全方位的德育洗礼。

3.鼓励学生发展,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机制

大学生群体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群体,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也更加活跃,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强。各级党政部门和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要鼓励大学生发展,鼓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相同爱好、研究兴趣的大学生集聚,鼓励相关学生研究团、红色理论社团组织、实践团、宣讲团等学生自我发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学生组织,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场地、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为其拟定发展的目标、确立发展规划、提供方向建议,必要时为他们提供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支持。

猜你喜欢
特色政治时代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