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世纪大考

2021-11-24 02:43刘兴华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能源绿色目标

刘兴华

2020年8月5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发电基地(刑广利/摄)

“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形成大考验的背景下,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体现了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双碳”目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意识、有步骤地保护生存环境的跨国共同行动。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然而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造成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急剧上升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统一安排,各国对此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在人类历史上开启了第一次跨国跨界、相互协作的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消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所引发的气候变化威胁,让人类走上新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将在全球兴起新的思想理论变革和重大科技进步。这也意味着能源、电力、材料、建筑以及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取暖制冷等诸多领域将产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创新成果,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将应运而生。

实现“双碳”目标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全球将开启一场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自我革命。这是一场摈弃传统模式,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人类自我救赎。只有那些真正洞见“双碳”目标带来革命性变化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国家,才能在这个历史性进程中引领潮流;主动顺应碳中和发展趋势,及时把握绿色、低碳和零碳转型机遇,才能赢得发展先机。

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从理念变成现实。进入21世纪以来的20年间,以科技进步和全球化为引领,以国际分工合作为平台,全球财富实现爆发性增长,但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总量迅猛增长却形成非传统安全领域一个重大问题。全球各国必须通力合作,协调行动。这是人类理性的自省和提升,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飞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步。

大考更是大机遇

实现“双碳”目标是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能源需求还在继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实现“双碳”目标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难度更大的是,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所要付出的努力也将远远大于这些国家,意味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根本性优化变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实现“双碳”目标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一场大考。“技术为王”将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绿色科技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新的话语权。比如,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目标,需要在电力系统突破储能、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分布式电源、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在钢铁、水泥、化工、冶金等高碳产业领域发展原料、燃料替代和工艺革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发展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建筑领域发展“光储直柔”配电系统相关技术和低碳取暖制冷技术。无论是加强产业技术集成耦合创新,还是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都需要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做保障。

实现“双碳”目标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妥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的工商业文明是价值共享而不是零和博弈,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满足人的物质欲望,是动态平衡、生生不息,而不是竭泽而渔、舍本逐末,也就是华夏先贤主张的“万物相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绿色循环经济,契合中国古人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为塑造新型工商业文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思想智慧。

实现“双碳”目标,是展现大国担当,推动世界各国大合作的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再次敲响警钟。实现“双碳”目标,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我国积极促进国际大合作,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大国担当。

奠定基础,把握优势

我国提出实现“双碳”目标,既注重现实需求也考虑了长远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和生态文明程度。从能源安全来说,2020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外采比重已经分别达到73%和43%。必须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因此,我国提出实现“双碳”目标,是在综合判断国内国外形势、充分考虑国情特征和未来发展需要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9月29日,2021中国(天津)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新能源车型成主角。图为上汽集团R 汽车展台展出的一台ER6汽车(赵子硕/ 摄)

我国碳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重点行业能效提升,使单位GDP能耗降低,碳排放总量增速变缓。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措施也使温室气体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2020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累计下降48.4%,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我国国土绿化工作也取得显著进展,碳汇能力不断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193.7万公顷,居全球首位,分别是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

我国已具备一定的低碳产业优势,同时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目前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强大装备制造能力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具备关键产业链优势,还掌握一部分核心技术。2019年全国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別达到30.1%、28.4%和30.9%,2008-2018年年均增速分别为6.5%、102.6%和39.5%,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为2.5%、46.7%和19.1%。新能源成本也在不断下降。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成本比2010年降低了82%;陆上风电降低了39%,海上风电成本也持续下降。强大生产能力和巨大市场规模,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更加坚实的物质支撑。

在社会观念层面已具备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样化的环境意识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价值观念;同时在全社会积极促进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向转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和关注气候变化,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顶层设计,综合施策

实现“双碳”目标既要进行顶层设计、战略引领,又要构建科学的治理体系,实现上下联动、多方协作。要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政策支持、创新环境和社会氛围方面等综合发力,使立法行政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市场交易系统、社会环境系统之间高效耦合,从而推动实现共同目标。

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培养大批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科学制订能源发展规划,在能源供给、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在能源供给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坚持节能优先,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能源消费侧,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实现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在人为固碳方面,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循环利用、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消纳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持续提升碳汇能力。通过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各种障碍,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和安全降碳。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方向集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转型,涉及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要结合要素市场化改革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通过投资政策、财税价格、绿色金融等多种措施,激发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动力。建设完善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随着碳市场的发展完善,应该允许更多的中小企业和社会个体参与碳交易,使他们对碳价产生更加直观深刻的感受,从而增强节能减排意识、杜绝高碳行为。

更好地发挥体制优势,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将“双碳”目标全面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设立国家和省级政府层面的低碳技术研发基金,通过中央、地方和企业三方资金的联动,形成研发集聚效应,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构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实行“赛马”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对低碳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开展成果推广和转化。

大力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把碳达峰碳中和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提高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在全社会普及和传播相关科学知识,让全社会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不仅不矛盾,反而会促进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培养大批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构建实现“双碳”目标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计量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法治保障和科学的衡量标准。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双碳”目标和国际标准不相适应、不相衔接的内容,填补相应的法律法规空白。在制订完善相关上位法的基础上,制订专项法律法规,规范部门职责以及各类主体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开展科学的监测统计核算,形成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

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有益经验,积极拓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新空间。一些发达国家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我们要主动把握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在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同时要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碳中和国际市场发展完善,促进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8月22日,观众在银川举办的第五届中国- 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清洁能源与新型材料展区参观储能设备模型 (王鹏/摄)

猜你喜欢
能源绿色目标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丰富的能源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