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道德批判

2021-11-25 00:45钟贞山王希金
伦理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集体中国共产党

钟贞山,王希金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今中国存在的一个突出伦理问题,其重要表现是通过质疑和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合法性、偷换指导思想、编造历史细节、蚀扰记忆传承等手段虚无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1]历史虚无主义所虚无和篡改的内容是中华文化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刻写的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线的集体道德记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一直坚持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旗帜鲜明地批判并与其作坚决斗争。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流变与实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十分注意维护自身集体道德记忆的纯洁性,并与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划清界限、坚决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只有正本清源,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现为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从历史看,历史虚无主义深受以屠格涅夫、尼采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虚无主义影响,是一种干扰和破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辛亥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苦苦思考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现状的原因,努力探寻救国道路。同时,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西学”思潮甚嚣尘上。胡适曾发表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其意在给当时思想界和舆论界关注救亡富国的种种思潮降温,是一种反本质论的实用主义思想论调。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胡适文章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可以救中国的宏大叙事的消解作用,运用唯物史观撰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提出:“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2](P6)应该说,李大钊的观点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对革命进步作用的虚无。经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思想的熏陶,少数人开始认识到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只有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取得胜利。事实上,“文化复古论”和“全盘西化论”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不符合中国历史客观发展的进步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成为资本主义阵营借冷战之机对抗、污蔑、颠覆、瓦解社会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工具。1956 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所谓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强烈批判,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轩然大波。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对苏共二十大上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中央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对苏联暴露出来的个人崇拜、权力高度集中等问题进行了批判,强调要打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走中国自己的路,开创了用唯物史观科学评价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典范。这意味着:“苏联的全部经验,包括某些错误和失败的经验在内,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而它的成功的基本经验尤其重要。苏联发展的事实证明,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是一个伟大的成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曲响彻云霄的凯歌。”[3](P56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虚无主义又裹挟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把批判矛头指向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矛盾和应对挑战,同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进攻予以坚决回击。1981 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澄清了重要的历史记忆和领袖道德形象,进一步指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方向。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邓小平多次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进行批评,并要求全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全党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如果像‘西单墙’的一些人那样,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去‘解放思想’,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去了。”[4](P279)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本质上都是意图通过假借所谓“人性”“现代性”等外衣,达到其攻击社会主义制度、颠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

进入21 世纪,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利用新兴互联网传播技术大肆传播,将触角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一是随着冷战结束,一大批历史档案被解封。诚然,历史研究建立在丰富翔实的一手史料基础之上,但历史研究的前提应是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否则,它会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背离历史主流、移花接木裁剪历史的伎俩留下空子,得出完全错误、荒谬、耸人听闻的研究结论,导致严肃的史学研究故事化、谈资化、虚无化的倾向。二是在一部分历史题材影视剧作品中出现了将革命庸俗化的倾向。政委制度、政治工作和群众路线这些决定革命战争胜利的根本性力量被忽略和遗忘,导致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风险增大。三是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日常生活的热点话题议程设置。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价值论实质是否定正面价值

从本体论层面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缺乏文化根基。中国本土的虚无主义哲学传统与当今时代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显著的话语体系差异和思想差异。中国传统哲学论及“虚无”问题的主要是道家和禅宗。道家所述的“虚”与“阴阳”“天地”等哲学概念相通,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朴素辩证描述。“在老子的思想里,虚或无既意味着事物自然而言的存在状态,也意味着随性自然、无所执着的生存境界。同时,虚、无也有工夫论的意味,以及指向顺其自然的应物方式和治世之道。”[5]在禅宗里,“虚无”是“空”。喜欢用禅理佛法写诗的王维大量使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中的“空”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意境。不论是道家的“虚”,还是禅宗的“空”,均与西方虚无主义思想中“存在”与“虚无”的本体意义相距甚远。

其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私有制的价值逻辑。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经济。文化复古主义者是封建地主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代表,袁世凯、张勋等倒行逆施大搞“尊孔复辟”就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封建军阀所依靠的地主阶级的势力。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共价值观,或者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共的价值愿景催生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嬗变。思想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成了一对如影随形攻击社会主义的“同胞兄弟”。最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资本在消费主义时代麻痹人民、牟取巨额利益的工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历史本身虚无为可以售卖的精神商品,利用其如同精神鸦片一般娱乐化、快餐化、碎片化、工业化、成瘾化的特质向大众进行单向度的倾销获取暴利。

其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革命进步和超越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私有制价值观决定了其对既有的剥削制度的维护和对主张革命进步与人的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学说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所虚无的价值并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私欲,所虚无的是舍身求义、舍小我为大家的公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攻击革命和社会主义时常常使用抽象人性论,评价历史人物、领袖英雄往往站在抽象人性的视角,专门研究历史人物平常生活中的细节琐事、只言片语,力图将其还原为所谓“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这样就把历史人物对历史的进步意义或者反动意义矮化为一般的、抽象的道德意义,抽离了历史人物本身的超越性。

其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人向善的存在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自信地认识到:“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首要解决的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明确回答。”[6]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今中国最根本的向善实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虚无的同时,还将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评价割裂开来,意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善”之基。所谓还原“历史真相”,实则是将革命话语转化为宫廷权力斗争话语,意在否定人向“善”的可能性。人类向善的超越性被物化后的交换理性所代替,人性被单一地解构为动物条件反射,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追求“善”是人性的伦理之维。

二、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手段

“道德记忆是人类道德生活经历在其脑海中留下的印记或印象。道德记忆使人类在‘过去’拥有过的道德风俗和习惯、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思想和精神、道德实践和行为成为可以回顾的东西。”[7]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凝结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思维、集体道德认知、集体道德情感、集体道德意志、集体道德信念、集体道德行为、集体道德语言等方面。它源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伟大觉醒,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构建过程是一部筑牢信仰之基、铸就信念之魂、坚守永恒主题、永葆为民之本的奋斗历史。

1.历史虚无主义妄图否定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中革命道德的合法性合理性

社会心理学家巴特莱特认为,“‘合法性’和‘认同’是社会记忆的固化中的两个主要维度,其实质则是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对社会记忆进行保存和巩固的重要成果”[8](P15)。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作为一种需要经受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社会记忆,需要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就是其存在的价值,基础就是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革命道德是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重要内容。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宣称革命是暴力和残酷的,认为阶级斗争付出的代价太大,造成的破坏和困难太深重,革命是“恶”,而改良才是“善”,因此要对革命作思想性的告别。显然,这种告别革命论观点是对革命道德记忆的选择性刻写,只强调了革命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所具有的破坏性的一面,避而不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以及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避而不谈旧社会旧制度无法解决社会矛盾以及民族陷入危亡、大量群众基本生活无法保障这一历史事实,否认了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民主革命道路实现民族解放、探索富强民主道路的唯物史观,唯心地认为历史可以假设,妄想假设改良也可以实现民族解放。

2.历史虚无主义用所谓“改革马克思主义”代替“坚持马克思主义”,其目的是要偷换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指导思想

历史虚无主义者妄称马克思主义有所谓忽视科学技术及政治体制独立性的根本性缺陷,企图质疑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他们将马克思主义说成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理想,套用认为宗教可以改革的观点来鼓吹马克思主义可以“改革”,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阶级性、科学性、真理性。历史虚无主义者提出“改革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并不是要完善马克思主义,而是意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替换成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内核,因此污蔑马克思主义忽视科学技术,否定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这一基本原则,无视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历史虚无主义者指责马克思主义忽视政治体制的根本性缺陷,其实质就是妄想在政治上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认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形成的集体道德记忆的合法性,企图为在中国实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制造舆论。

3.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通过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编造历史细节等手段瓦解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中的榜样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学术外衣”评价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迷信意识形态”和“迷信战争经验”;通过伪造历史细节、编造故事,把革命工作方法作庸俗化的权谋治术阐释,怀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就的正义性。虽然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材料并非严格的学术著作,没有严格的论述依据,只是表达其某种看法,但那些不了解历史和没有精力去求证事实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看到了这些毫无根据的言论,很容易被蛊惑并上当受骗,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领导集体的负面评价,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中领袖和英雄人物对社会伦理的榜样示范效应。

4.历史虚无主义背离记忆伦理,其目的是要蚀扰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传承

犹太哲学家玛格利特认为记忆具有伦理属性,即:“忘记的伦理和记住的伦理”[9](P14),记住什么和不记住什么本身蕴含了一种伦理价值判断。道德记忆的实践本应遵循趋善避恶的记忆伦理方向,但历史虚无主义者却违反基本的记忆伦理,刻意宣扬、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史,遗忘甚至抹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斗争史,通过个体道德记忆的选择性来蚀扰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建构和传承。

三、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危害与挑战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史观思潮,也是一种错误政治思潮。它披着学术话语的外衣,通过裁剪历史、故意颠倒歪曲历史的主流和支流之间的关系,污名甚至造谣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生活史,以达到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及合法性的险恶政治目的。“事实上,从进入到社会主义国家的那一天起,虽然是打着学术研究旗号登场的,但历史虚无主义一直就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一种伪科学,其所反映的也不是历史问题或文化问题,而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的,是地地道道的政治问题。”[10](P212)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是主体、内涵、谱系、内容的系统集成,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和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历史虚无主义试图剥笋式地从主体到客体、从内涵到外延、从概念到内容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这会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和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建设造成严重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丑化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主体

它企图用抽象人性代替阶级性、用假设“历史”的唯心史观论否定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和革命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历史唯物论、用细节碎片裁剪解构宏大叙事来重评历史、用美化侵略者和拔高旧社会来诋毁党的领袖和矮化中国人民,以丑化、歪曲、污蔑、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妄图消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合理性,为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造舆论,蛊惑人心。“道德记忆的主体是人类,但由于人类总是同时以‘个体人’(个人)和‘集体人’(社会人)的身份存在,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11]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包含党员个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状况,其主体具有个体人和集体人的二重性,个体人主体即为党员的个体,集体人主体即中国共产党这一政党组织本身。党员个体需要“将‘我’扩展到‘我们’,在得到有类似认同的他者的承认后,获得某个身份或某个特质的确证”[12],以获得道德规范认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集体道德伦理精神。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诋毁雷锋为人民服务的事实来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主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13](P58)雷锋的名言反映了共产党人的集体道德修养,雷锋同志作为一个党员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宣言也蕴含着集体人的道德记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个体和集体道德记忆具有内在一致性。1963 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将雷锋称赞为全党的道德榜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和党员个体道德记忆间的互动和统一。而历史虚无主义却诋毁、污蔑雷锋事迹是“作秀”,“是政治宣传需要”,宣扬“为人民服务不符合人性”等论调,企图模糊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是非善恶标准,使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主体污名化。

2.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是中国共产党从自身道德经历中选择相应内容来建构的集体道德记忆,具有意向性、选择性、延展性、共享性、阶级性等一般特征。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避开历史主流,从个别历史事件着手来歪曲英雄人物或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以偏概全地采取主观主义评价历史人物,混淆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内涵。

其一,历史虚无主义背弃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宏大叙事,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领域转向对历史的解构和对细枝末节史实的碎片化研究,从意向性上解构并混淆了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客体对象。把本应该弘扬的“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的道德认知、“党和群众的鱼水情”的道德情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道德意志碎片化,甚至以虚构和想象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制衡关系作为对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研究本体。

其二,历史虚无主义模糊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鲜明阶级性,用抽象的人性善恶标准来解读道德记忆,导致某些已经形成阶级性记忆的道德生活经历出现了与原本相反的评价。

其三,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共享性特征混淆视听,通过人际交往、书籍、网络和社会舆论等进行传播和共享,颠倒黑白,企图形成一个历史虚无主义“团伙圈子”,造成真实道德记忆的混乱。

3.历史虚无主义搅乱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谱系

中国共产党百年集体道德记忆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集体道德记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集体道德记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集体道德记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集体道德记忆等方面构建基本谱系,蕴含着人类优秀文化的基因,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刚健有为和兼济天下的入世进取精神以及“天下大同”的平等和谐社会理想,又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伦理中“以人为本”、重视科学实践与对现存资本主义伦理批判和革命重构的精髓。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却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向“文化复古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进行片面地解读,模糊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唯物史观内核,试图以歪曲的政治逻辑搅乱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谱系图式。

四、中国共产党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弘扬集体道德记忆的方略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4]作为百年大党,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弘扬自己的集体道德记忆,牢记初心使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断将自己的集体道德记忆固化,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使之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我们党坚持开展主题教育,就是要弘扬、续写、建构内容明确并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

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思维方式具有世界上其他政党组织所罕有的包容开放和谦虚学习的特性。刘少奇说:“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15](P133)面对历史虚无主义重评历史人物、美化侵略、虚无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历史、颠倒善恶标准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弘扬自己的集体道德记忆,与其作坚决斗争。毛泽东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16](P230)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情感就是在与历史虚无主义所宣扬的“假恶丑”的情感作斗争中刻写“真善美”的道德记忆,“真善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好世界和平的道德底色。

历史虚无主义诋毁烈士的英雄事迹,否定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它从个人主义价值观出发,无视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爆发出的坚定道德意志和乐观道德信念所释放的巨大动能,“片面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以人的心理欲望来解释历史人物的活动,以道德评价代替价值评价,从而使‘好人不好,坏人不坏’”[17]。因此,不仅要建构好、阐释好、传播好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内容,还需要强化人民道德语言的载体功能,不能自说自话,脱离群众,给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以可乘之机。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传承集体道德记忆,应该坚定推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法治化进程,牢牢掌握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话语权和建构权,注重运用人工道德记忆的载体来刻写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演进方向。

1.发挥法治对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保障护航作用,推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法治化进程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价值追寻和道德导向,在法治轨道上维护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是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所以,弘扬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需要国家法律提供坚实保障。2018 年5 月1 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每年9 月30 日为烈士纪念日,国家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缅怀英雄烈士,体现了法治为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护航的国家意志。近年来,司法机关还依法对网络上出现的侮辱邱少云烈士、戍边烈士等案件进行了惩处,打击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违法行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依法维护自身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决心和能力。

2.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发酵的温床,牢牢掌握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话语权和建构权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题中之意。一个政党的集体道德记忆是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决定了其集体道德记忆的立场和属性。弘扬集体道德记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权力,而这种社会权力“要成为社会的规范秩序就必须得到政治权力的保护,政治权力是合法的公共暴力,这个合法性需要得到意识形态的论证,通过意识形态的论证获得人们普遍的价值认同”[18]。因此,首先需要掌握传播道德记忆和道德文化的意识形态阵地,彻底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发酵传播的平台,建设风清气正的宣传阵地。这需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绝对领导,对媒介资本加强监管,积极揭露批判限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材料,提高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和鉴别能力,发动人民群众自觉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

3.注重运用人工道德记忆的载体来刻写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旗帜鲜明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国内学者向玉乔认为,“我们可以根据人类记忆存在的根本性质将记忆区分为自然记忆和人工记忆”[19](P72)。道德记忆也有自然道德记忆和人工道德记忆的区分。人工道德记忆是人类借助外在的手段工具(如建筑、书籍、音像、电视、网络等)来刻写的道德记忆。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世界,信息量远远超过人的自然记忆能力承受的限度,道德记忆的刻写、保存和传播越来越依赖于人工的外在化手段,如果不积极抢占和利用好传播媒介这一平台和手段,就会给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可乘之机。因此,应加大对革命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一手党史档案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加快对经典红色电影、电视剧、歌曲等音像作品的现代化再创作。道德生活经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因而要对这些道德经历素材进行现代化再刻写,使之符合时代的发展特色,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进行表达,才能使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历久弥新、发扬传承。

4.坚持唯物史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面纱,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演进方向

列宁说:“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20](P364)历史虚无主义往往用片面、割裂、孤立、放大的材料,运用蒙太奇般的手法去印证其险恶的观点。要戳穿历史虚无主义伪学术、伪历史的外衣,就要坚持唯物史观贯穿整个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去建构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内容体系,通过历史展演等方式帮助人们体验仪式化的记忆重构,讲好社会“大思政课”。

结语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特别重视构建集体道德记忆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之所以能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决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大力弘扬自己的集体道德记忆,坚持凝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力量。分析中国共产党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弘扬百年集体道德记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挑战,能够为强化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主体、阐释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内涵、弘扬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精神谱系提供理论支持。深厚的集体道德记忆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道德根基,是中国共产党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错局面的伦理智慧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乘风破浪、攻坚克难、创新发展、自我革命的价值支撑。弘扬中国共产的集体道德记忆,就是要敬畏和守护党的集体道德记忆,就是要敬畏我们自己的党员身份和政治信仰,就是要与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集体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我为集体献一计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