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促进孙子文化扎根校园发展的路径初探

2021-11-25 11:43王道峰
孙子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学校

王道峰

2020年11月27日,全国政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在北京召开。政协主席汪洋强调: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整体设计和分类施策相统一、内容优化和形式创新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田,培养富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孙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促进孙子文化在校园深深扎根并蓬勃发展,是我们孙子文化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孙子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一)《孙子兵法》的语文魅力

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邪?”日本学者北村佳逸更是直言“孙武是东方第一流的大文豪”。《孙子兵法》在语言上的造诣可以和《诗经》《楚辞》相媲美,是中国语言文学的瑰宝。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认为,《孙子兵法》无论从句式、遣词,还是从篇章结构、修辞手法上讲,都是古今以来非常优秀的作品,“其文章之妙,绝出古今”〔1〕。

(二)《孙子兵法》的哲学智慧

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他的《孙老韩合说》一文中认为,中国的辩证法起源于《孙子兵法》。今天人们更是普遍认为,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如果遗漏了《孙子兵法》,将是不完整的。《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与唯物论、看本质与重实践、发展观和普遍联系观等哲学智慧和思想,极具启发性和实践性。

(三)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需要

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两大重点任务。爱国主义以国防教育为重要载体,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两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

“凡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九变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我们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国防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不可盲目好战和穷兵黩武。

(四)增强文化自信和家乡自豪感

以《孙子兵法》为核心内容的孙子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历经2000 多年的岁月洗礼,而不失其光泽。其重要战略思想不仅在军事领域得到充分运用,而且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体育赛事、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受欢迎,而且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和追崇,人们都想从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帮助自己走向成功的彼岸。守着这么宝贵的遗产,我们可不能暴殄天物、熟视无睹,“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要赶紧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利之便,努力把孙子文化遗产转化为生产力。

二、制约孙子文化在校园扎根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担纲力推

孙子文化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此项工作的推进将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过程,需要统揽全局、协调四方、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学校自发的单打独斗不会形成燎原之势,不具有代表意义;教育工作者一时的热情,也难以为继,支撑不了工作长久性地开展。只有明确相应的责任部门或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把这项工作主动担纲起来,这方面的责任与义务自然就有人担起来,推进这项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会随之而生。

在这一点上,“《弟子规》入校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2009年,伴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热悄然升温,就开始有社会人士到学校宣传《弟子规》。随后以推广宣传《弟子规》为主要工作的一些组织,诸如孝道文化公司等开始陆续出现。他们深入到广大中小学,免费为师生提供《弟子规》读本,组织天南地北的讲师到校给师生、家长做报告。有的公司还利用寒暑假对家长、老师进行封闭培训,长达一周,食宿免费,这些举措对《弟子规》在校园的推进发展助力良多。

(二)教育工作者对孙子文化认识不到位、有偏差

正如前面所言,孙子文化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它不但具有迷人的语言文字魅力,在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也令人赞叹。语文老师如果能静下心来诵读再三,肯定会爱不释手,继而赞成把《孙子兵法》作为语文学习的辅助读物的。其实,30年前《孙子兵法》的部分篇章就已经被编入高中语文课本,这足以证明其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教育价值。孙子文化的智慧之光、哲学思想,教导后人要认清自我、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攻坚克难,堪称学生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孙子文化还能契合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而这正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追求。

集多种教育功能于一身,教育价值巨大的孙子文化未能进入校园,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赏识,为教育之所用,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和遗憾。相比而言,《弟子规》注重的是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的养成;孙子文化看重的则是能力,是客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和方式方法。《弟子规》是个人层面的处世哲学,强调个体的克己复礼,修身以济世;而孙子文化则站得更高,从为民司命、辅国安民的高度突出人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操守。可见,孙子文化更积极、更进取、更富有时代意义。《弟子规》在校园都能开得一片灿烂,以《孙子兵法》为核心的孙子文化没理由停滞不前。

孙子文化之于学校而言,可以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原因有三。一是有畏难情绪,认为《孙子兵法》高深莫测、晦涩难懂。人们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有关《孙子兵法》的信息,让大家错误地认为《孙子兵法》是带兵打仗、克敌制胜的大学问,神机妙策、奥妙无穷,那是古如曹操、李世民,今如毛泽东等卓越精英、人之翘楚才能看得懂、弄得通、应用自如,驾驭得了的。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学不了、弄不懂。二是感觉这首先是一部兵法,是讲带兵打仗的,对军队和国防建设或许有用,企业经营管理和商业活动也可尝试引入,毕竟商场如战场,带队伍也是一种管理,它们有相似之处。而学生在校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属于打基础阶段。至于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现在谈论还为时过早。学习孙子文化的那些经营处世之道,有必要吗?三是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孙子兵法》是阴谋诡计,怕把学生带偏了,教坏了。《孙子兵法》第一篇就是《计篇》,里面又讲“兵者,诡道也”,导致好多人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误以为《孙子兵法》就是讲怎么用计的。说好听点,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不好听,其实就是耍心眼,使诡计,算计人。甚至很多人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等同起来、捆绑起来,合起来认识,合起来编书。看来这种误解不只是普通大众有,有些文化人也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

(三)缺少适合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料

学习,不能没有可参考的辅助资料。孙子文化进校园乃至进课堂,最好有可供师生使用的教材课本。它可以非常便捷地帮助学生感受认知孙子文化,系统地掌握孙子文化的理论体系;也便于学生自学,实现学有所依、查有所据,保证了知识运用与提取的准确性;教材以文字形式记载文化信息,也有利于保存,为学生研读孙子文化提供长久的帮助支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是国家层面的倡导和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当然都很重视。中小学各年级都有传统文化教科书,而且都是统一省编教材,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生动、结构科学合理。孙子文化要想真正进入校园,进入课堂,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教材体系。

针对性、适宜性是为学生准备孙子文化校本教材的首选原则。孙子文化博大精深,原文又是先秦语言,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学生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不一样,接受起来难易程度也就不一样,要照顾到这种差异。简单来说,小学生学孙子文化,应该以诵读为主,把学习重点聚焦在经典语句、较短的篇章和成语上;初中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可以释义与诵读并重;高中生和大学生学孙子文化,释读是辅,重在学习和应用孙子文化的战略战术思想观点。

(四)应试教育因素的惯性制约

应试教育在不同学段依旧势力很大,这必然导致有些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着眼长远的教育教学活动进展受阻。有些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虽然表面上喊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实际思想和行动上突出注重的还是“智育”,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他们看重的“智育”,范围也非常狭窄,局限在语数外等考试科目上。于是,分数成了他们眼中评价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在这样的氛围下,除了必修的考试科目的教学外,其他都不是很重要,都是可有可无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都对传统文化入校园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借着东风,各地学校在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纷纷起航前行。但进展不一、力度有别、成效不同,有些学校甚至还存在错误的做法:传统文化课不设专任教师,一般由语文老师兼任;平时传统文化课不上,或者经常被语文等其他学科挤占挪用,吃课现象严重;等临近期末考试时搞突击学习,划划重点、死记硬背。教育部有明确要求、省里有统编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教学都受到这样对待,可想而知,想“搭车同行”的孙子文化会有多大难度。

三、促进孙子文化在校园扎根发展的路径设计

(一)总体架构设计

结合调研座谈时众多教育界人士提出的意见建议,参考其他地区经验做法,借鉴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模式,按照介入形式,可将孙子文化进校园的路径设计为“一体两翼”的总体架构。

一体:以课程设置与实施为主体;两翼:开展活动,文化建设。

其中,将孙子文化设置成必修课程,安排进课程表,推动孙子文化走进课堂、正常开课,是主要路径和渠道;开展孙子文化系列活动,创设孙子文化环境氛围是补充丰富和深化拓展;课堂是主渠道,是衍生校园内其他一切孙子文化元素的源泉和根本,是先决条件。

1.孙子文化进课表、进课堂。这条途径最关键,最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统一学校主要负责人如校长们的思想。校长是学校的核心和具体负责人,校长的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影响着广大师生的认知。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召开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会,对孙子文化进校园工作进行号召动员和安排部署,将会提高校长们的认识,统一大家思想,消除顾虑,放下包袱,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二是搞好任课教师培训。对承担孙子文化课程的教师,建立花名册,由教育局教研室组织,进行分期分批的孙子文化集中培训。培训与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挂钩。三是备好教材。不同学段、不同学校拥有自主权,挑选购买或老师自编适合本校学生的孙子文化教材。但不管哪种形式,每学期开课前,教材必须到位,这是课程实施规范化、正常化的保证。四是保证课时。鉴于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有四至六课时,其中传统文化一般安排一课时,可以从地校课时中再拿出一课时专门给孙子文化,直接在课程表中予以明确体现。如果课时紧张,挤不出这一课时,只能退而求其次,把孙子文化与传统文化捆绑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但这样效果会打折扣。

2.开展系列孙子文化活动。如果将课程之外,凡是以弘扬孙子文化为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广大师生参与的所有行动都归入到活动的范畴,那孙子文化活动将是丰富多彩,大有可为的。

(1)孙子文化园研学游。以孙子兵家文化为主题,依托有关孙子文化旅游景点或参观项目,打造青少年孙子文化拓展研学基地,探索通过研学旅行这一方式,传承发展孙子文化。学校在研学游前制定缜密活动方案,布置研学任务,使学生研有所得、学有所获,而不只是热热闹闹的一次游玩;景区经营者则要立足学生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设计提供孙子文化的优质产品,给学生以超值的精神享受和获得体验。

(2)组建兴趣小组和社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深入探究的精神动力。孙子文化可供研究的点有很多,如孙子的哲学思想、战略战术,《孙子兵法》的语言魅力,《孙子兵法》的现实应用,古代计量办法与单位等。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可组建成立多个兴趣小组或社团。常规的、广大学生普遍参与的活动,解决的是面的问题、活动覆盖度的问题,目的是提高孙子文化基础知识、基本内容的知晓度。那么,兴趣小组和社团做的就是点上的事,是就某一领域做深入的探究和应用转化。没有点的占位,面就扩大不出去;有了点上的深入,孙子文化才会魅力倍增。

(3)常规活动。当孙子文化真正进入课堂、正常实施以后,广大师生对于孙子文化就会逐渐有了认识,有了积淀。这就为开展一些常规性的孙子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只要稍加引导,很多活动就会水到渠成,如雨后春笋,相继而生。如专题讲座、经典诵读比赛、故事会、书法比赛、征文、演讲等,还会派生出很多诸如此类的活动。在这方面,广大师生可是有着无比丰富的创造力,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设计理念。因为我们把孙子文化引入学校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所以当我们的设计理念关注学生发展的时候,活动设计环节中就会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充分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情境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活动中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孙子文化知识,培养锻炼和优化提升学生的某些能力。活动设计还应遵循针对性原则,遵循学生的道德心理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道德向更高的水平阶段发展。那种生搬硬套、“老少皆宜”组织开展活动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3.构建以孙子文化为内核的校园文化,润物无声。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内涵和灵魂,它凝聚了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愿景,是全校师生共同的努力目标和向往的精神家园,在环境育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孙子文化的元素引入整合进学校文化,在时空穿越里对话圣人、启迪心智,于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固本培基,一切都会显得不着痕迹,但润物无声,变化在学生身上自然地发生着。

校园内孙子文化的构建,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体现思维理念。如校风学风、校训校歌、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等。这是学校文化体系中的核心,是学校文化的大脑,起灵魂统帅的作用。它体现了办学者的意志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是校长领导全校师生凝心聚力期待要达成的目标。引入孙子文化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推翻已形成的原有文化。原有文化是师生多年实践和精神的体现,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精神实质变不了。但是,如果能在孙子文化中找到共鸣,或者从孙子智慧中受到启发,从而选择萃取其中的精华或观点,借鉴整合到学校文化建设中,生成适合自己的贴切的学校文化,那一定会意味隽永、底蕴深厚。比如青岛大学的校训“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其中的“守正出奇”一词,就来自《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二是体现于具体形态。一方面,它是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学校文化“内核”的载体,它体现着学校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覆盖范围也极其广泛。如板报、橱窗、宣传栏,楼宇校舍的墙壁、广场甬路上的标志,以及悬挂张贴的各种文化制作品,都可以是孙子文化呈现的载体;园林景观、校服、logo 的设计,建筑风格等也可以打上孙子文化的烙印;网站、微信、博客等现代信息平台和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平台,也都可以助力孙子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徜徉在校园里,不时能看到孙子文化的元素,听到孙子文化的声音,嗅到孙子文化的气息,说明校园孙子文化建设成功了,氛围浓厚了。这里注意一个问题:不能为了把孙子文化引入校园,就每个角落都用上,各种载体齐上阵,死搬硬套、多多益善。这样的杂而无章、乱而无序,破坏了文化应有的润物无声的雅趣。“兵不在多而在精”,物质文化的设计呈现是个技术活儿,需要匠心独运、有所取舍。如苏州市相城区实验小学,设置独立教学区域,建设孙子文化课程基地、体验基地、培训基地等,效果十分显著。

三是体现于制度建设。学校离不开管理,管理离不开制度,以法治校需要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在制度建设上,孙子文化能够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它在管理上的观点与学校管理的原则性、规律性是一脉相承的。“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孙子兵法·形篇》)明确指出:法令制度是取得成功的保证和前提。“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孙子兵法·军争篇》)则是强调法令的严肃性、效应的统一性和适用范围的普遍性。“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孙子兵法·行军篇》)这是孙子治军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用“文”的怀柔手段教育士卒,用“武”的军纪来使军队整齐一致。这样的军队才有强大战斗力,才能得胜利。学校管理,也不能一味突出制度的刚性,学生的教育转化、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管理也需要刚柔相济。以人为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化解抵触情绪,降低制度执行阻力,实现以德治校和以法治校的完美结合。

孙子文化既有鲜明的法理性、外向型特征,又兼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还特别讲究思考与行为的关联性。孙子文化的这些优质属性,对制度建设具有特别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只要把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方向,再用孙子文化的视角和观点去审视梳理、修订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真正落地,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还会使得制度具有扎实的文化历史根基和明理达人的睿智。这样的制度,有根能站得住,合乎道理群众拥护,可操作性强,一定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二)运用好两根杠杆

一根是评价,一根是评比。两根杠杆共同发力,方能撬动孙子文化在校园的推进发展。

1.评价。指的是孙子文化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受应试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学校、师生和家长特别看重学生的考分。只要是考试科目就如临大敌、如履薄冰,而不用考试来监测评价的教育教学项目,往往重视程度就差些,甚至虎头蛇尾,敷衍了事。洞悉这点后,我们可以借力打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把孙子文化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纳入到期末考试中,同语数外等必修科目一起统一进行考试检测。

其实,传统文化的教学走的就是这条路子。《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鲁基教发〔2015〕5 号)要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要将“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纳入语文科目考试”。孙子文化本就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以传统文化之名,在课时上给予一定安排,此可谓“借船出海”;期末考试,也应该把孙子文化内容纳入语文命题范围,占有一定的分值比重,此可谓“搭车同行”。这项工作能不能做通做实,关键在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态度和力度,需要当地教育局及其教研室的鼎力支持。

2.评比。指的是孙子文化传承学校的遴选工作。这个设想是受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19年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遴选工作的通知》启发得来的。因为学校比较重视荣誉、知名度和影响力,奖牌意识强烈,在“抢金夺银”的比赛中往往都不甘落后,奋勇争先。如果针对学校设置一个有关孙子文化传播的高规格荣誉奖项,势必会极大地激发调动师生们创建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对孙子文化在校园的蓬勃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注释】

〔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一。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孙子学校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滨州学院举办
孙子壵
孙子列传
孙子垚
孙子垚
学校推介
《孙子兵法》这样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