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后唐党项首领野利李延玉碑研究

2021-11-25 14:24
西夏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节度使碑文中华书局

陈 玮

党项是中古时期长期活跃于西北地区的游牧族群。部族是构成党项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党项居于古析支之地时,就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律氏、房当氏、米擒氏、拓拔氏等八大部族。野律氏即野利氏,彭向前先生指出“律,吕恤切,术韵来母;利,力至切,至韵来母。‘野律’可以与西夏汉文姓氏中的‘野利’勘同。”“‘野利’即‘野律’的异写”①彭向前:《早期党项八大部西夏姓氏考》,《西夏研究》2014 年第2 期,第6 页。。党项内徙至唐关内道后,拓拔氏和野利氏仍然保持了大族地位。关于中古时期党项拓拔氏的金石遗存比较丰富,①邓辉、白庆元:《内蒙古乌审旗发现的五代至北宋夏州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志铭考释》,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8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379 ─394 页;周伟洲:《陕北出土三方唐五代党项拓拔氏墓志考释——兼论党项拓拔氏之族源问题》,《民族研究》2004 年第6 期;王富春:《唐党项族首领拓跋守寂墓志考释》,《考古与文物》2004 年第3 期;乔建军:《榆林唐拓拔守寂墓及墓志》,李范文主编:《西夏研究》第3 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第113 ─118 页;杜建录、白庆元、杨满忠、贺吉德:《宋代党项拓跋部大首领李光睿墓志铭考释》,杜建录主编:《西夏学》第一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81—86页;杜建录:《夏州拓拔部的几个问题——新出土唐五代宋初夏州拓拔部政权墓志铭考释》,《西夏研究》2013 年第1 期;陈玮:《后周绥州刺史李彝谨墓志铭考释》,杜建录主编:《西夏学》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234—240 页;陈玮:《北宋定难军节度观察留后李继筠墓志研究》,《西夏研究》2014 年第4 期;陈玮:《后晋绥州刺史李仁宝墓志铭考释》,杜建录主编:《西夏学》第十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138—143 页;段志凌、吕永前:《唐〈拓拔驮布墓志〉——党项拓拔氏源于鲜卑新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 年第1 期。党项野利氏的金石资料则较为少见。②杜建录、王富春、邓文韬:《陕西横山出土〈故野利氏夫人墓志铭〉初探》,杜建录主编:《西夏学》第十九辑,甘肃文化出版社,2019 年,第24—31 页;高建国、王富春、杜林渊:《陕北横山新发现党项族〈故野利氏夫人墓志铭〉考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 年第2 期。新发现的《野利李延玉碑》原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大凤川旧城子老城西洼,2001 年10 月被运回华池县城,现存华池县博物馆。该碑为红色砂岩质,高235 厘米,宽93 厘米,厚22 厘米。碑帽为透雕盘龙纹,正中为圭形碑额,刻有“大唐之国”四字。碑身残存18 行楷书汉文,每行约60 字。关于《野利李延玉碑》,学界尚未引起注意。笔者不揣陋拙,现将《庆阳金石碑铭菁华》中的该碑录文③吴景山:《庆阳金石碑铭菁华》,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 年,第23 页。移录并考释如下:

……故父节度押衙……夫上柱国野利阿胡……

世闻传……故祖父守静州防河大使同节度押衙□,凤川、静羌两镇镇边使野利阿胡。

非□□□□□□当时之□永兴,□贡于□殿。祖例□□□恩门传,世世相连,名标金牒。若伦今日以前之功勋,难具一一□陈,略而述之,永保平安。□□功□□之□□祖上□□□我明□□□之用佐□勤孝于生□非不忠恳异念洞□复其坠翼之苦。常推谦谨之名,每抱温恭之誉。身出虏塞之名,招使又□天成□年十二月甲未,□□宣令□□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前□,故镇将李延玉出自戎虏,心怀忠赤。久效劬劳,气雄蕃府。恭勤賥立于□□□□□却梁本官,于八月日奉静难军节度使□太保、中书门下平章事毛牒,补充都度押衙。又于天成三年六月日奉庆州防御使牒,补充本路指挥□□于高家砦顺中□□□□□□□永镇,□公边都指挥使。又于同光三年八月日奉悦州史宪太傅牒,补充西北路都指挥。后于天成元年七月奉□□□□□□□贞明五年三月□□□□遂□置太师□□王□,补李延玉充凤川、静羌两镇镇边使,后于同光□年十二月奉悦州史宪太傅牒,补充□□□□□□□今之□不□□户之于贞明四年之众,稍似苏息。蒙悦州史宪太傅特为庆州鄜□制置太师。遂于三交川内初置镇城使,旧名额□□□□□□□□□□□惠不于□□□占据地里,累岁乱罹,饥荒不以后获贵,获就安镇同直申□□□□使府取便,拔移军于漠境。户人乞粮,以补李延玉□□□□□祖父□□□□□凤川、静羌两镇副兵马使。又于当年九月中,蒙静难军节度使陇西□牒补野利李延玉充节度押司。其本镇元在□□念此劳□□加升□□□□□城。岁□于天复八年不幸□薨。后于当年八月中,蒙使府念野利阿胡久效赤心,忠贞佐主,蒙静难军节度使侍中李牒胡为监□御史。又于乾宁二年九月日,静难军牒补野利阿胡充凤川、静羌两镇镇边使。又于开元元年三月日,奉宣命昭,赴开庭封漠明补充□□□□□,又中和四年二月日,静难军节度使□相公朱牒,补野利野利阿胡充凤川、静羌两镇副兵马使。后于光化三年五月日,静难军节牒补野利阿胡□使□□乃□□□□。后于贞元元年闰五月日,官告补野利阿胡充守静州防河大使,置同正员。又于大和八年二月日,奉静难军节度使牒监漠境于□□□之蕃,□世祖节雄,□□名而千里之外,永标鳞各,论祖父野利阿胡之功勋,幼而为唐邦之荣洛保护。国朝之疆封,效大道之苦。□□□□□□□□□道之人□□□忠□之羽翼,四夷不宾,赀依将平之功,承家国而兴替,可依顺风之孝养,故镇将野利李延玉虽居戎虏,□□□□□□□□□公充凤川□□□□□

维大唐长兴四年岁次癸巳十一月癸酉朔十八日,伏为亡父镇边使李延玉制造坟营处立碑□□□

一、碑刻所见野利阿胡仕宦经历

党项野利氏在内徙前即为党项八大部之一,在内徙至唐关内道后主要居于庆州。《旧唐书·地理志》云:“芳池州都督府,寄在庆州怀安县界,管小州十:静、獯、王、濮、林、尹、位、长、宝、宁,并党项野利氏种落。”“安定州都督府 寄在庆州界,管小州七:党、桥、乌、西戎州、野利州、米州、还州。”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 年,第1409 页。可见在庆州的党项羁縻府芳池州都督府主要是由野利氏部落组建,同在庆州的安定州都督府也有野利氏部落组建的羁縻州。从党项拓拔氏世袭静边州都督来看,野利氏也应世袭芳池州都督。在庆州的野利氏有五大部落,《旧唐书·党项羌传》云:“庆州有破丑氏族三、野利氏族五、把利氏族一”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二二一上《党项羌传》,中华书局,1975 年,第6217 页。。野利氏除主要居于庆州外,还有一部分分布于灵夏一带。《太白阴经·关塞四夷篇》云:“鲁丽塞下置六胡州、党项十四州,拓跋、舍利、仆固、野利、桑干、节子等部落牧其原野。”①汤开建:《唐李荃〈太白阴经·关塞篇〉西北诸道部族地理考证》,《唐宋元间西北史地丛稿》,商务印书馆,2013 年,第51—52 页。从《野利李延玉碑》的发现地点和碑中所叙野利李延玉家族活动的区域来看,野利李延玉家族即出于庆州的野利氏。

《野利李延玉碑》云:“非□□□□□□当时之□永兴,□贡于□殿。”“又于开元元年三月日,奉宣命昭,赴开庭封漠明补充□□□□□”②吴景山:《庆阳金石碑铭菁华》,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 年,第23 页。。可见野利李延玉家族的祖辈曾前往唐朝京师长安。唐玄宗开元以前,多有党项首领前往长安。据《旧唐书·党项羌传》,党项大酋细封步赖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来到长安,被唐廷“宴赐甚厚,列其地为轨州,拜步赖为刺史。”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羌传》,中华书局,1975 年,第5291 页。党项大酋拓跋赤辞被唐廷拜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后,“自此职贡不绝”。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羌传》,中华书局,1975 年,第5292 页。从前往长安的党项人多为本部大酋来看,在开元年间来到长安的野利李延玉祖辈也应为庆州野利氏的大首领。刘统先生指出“羁縻府州虽与正州不同,也有向唐朝提供赋税的义务。”⑤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54 页。这种赋税的形式很灵活。从《野利李延玉碑》所记“□贡于□殿。”可知野利李延玉祖辈前往长安,主要是向唐廷贡纳。

从碑文来看,野利李延玉之父野利阿胡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被唐廷授予官告,任守静州防河大使,置同正员。从守静州防河大使来看,野利阿胡是有散官的,因为散官高于职事官称为守。防河大使军事色彩浓厚,野利阿胡的散官应为武散官。置同正员表明野利阿胡所任守静州防河大使为员外官,“即正员官编制之外官员的意思”。⑥杜文玉:《论唐代员外官与试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 年第3 期。关于静州,《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均记剑南道有一静州。《资治通鉴》云后汉乾祐二年(949),“诏以静州隶定难军,二月,辛未,李彝殷上表谢。”⑦[宋]欧阳修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八八,后汉隐帝乾祐二年正月甲寅,中华书局,1956 年,第9407 页。《宋史·夏国传上》云:“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统银、夏、绥、宥、静五州地”⑧[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中华书局,1977 年,第13982 页。。杨蕤先生认为定难军所领有的静州“很有可能从唐羁縻州静边州演变而来。这是因为从名称上判断,二者相似;更重要的是静边州曾经侨治在银州附近,也就是静州的大致范围。”⑨杨蕤:《西夏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22 页。野利阿胡所任官之静州,从其家族活动历时来看应即《旧唐书·地理志》所载党项羁縻府芳池州都督府下的羁縻州静州,在庆州地界。党项拓拔氏首领也曾担任防河使,《拓跋守寂墓志》记拓拔守寂曾祖拓拔罗胄、祖拓拔后那均任防河军使。党项拓拔氏首领所担任的防河军使主要防备突厥,而野利阿胡所担任的防河大使应主要防备吐蕃。

安史之乱后吐蕃大举东进,不仅逐步占领河陇,围攻西域,还深入唐京畿作战。在关内道西部的党项也加入吐蕃的作战队伍。庆州的野利氏成为吐蕃军团的前锋,不仅与吐蕃联姻,还接受了吐蕃的王爵。《新唐书·党项传》云:“先是,庆州有破丑氏族三、野利氏族五、把利氏族一,与吐蕃姻援,赞普悉王之,因是扰边凡十年。”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一上《党项羌传》,中华书局,1975 年,第6217 页。唐廷为防止党项与吐蕃联合,采纳郭子仪建议,一方面派遣使者招抚,一方面设置行庆州,以将作少监梁进用为押党项部落使、庆州刺史,又遣军严密巡逻断绝双方往来之路。郭子仪之后又建言唐代宗在党项羁縻府拓跋氏静边州、野利氏芳池州都督府下设长史一官以监视。“于是破丑、野利、把利三部及思乐州刺史拓拔乞梅等皆入朝,宜定州刺史折磨部落、芳池州野利部并徙绥、延州。”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一上《党项羌传》,中华书局,1975 年,第6217 页。芳池州的野利部虽然有很多迁往绥州、延州以与吐蕃隔绝,但是还有大量部众留在了庆州。唐代宗大历末年,庆州的野利秃罗与吐蕃联合作乱。由于之前唐廷的政治、军事措施得当,野利秃罗“招余族不应,子仪击之,斩秃罗都,而野利景庭、野利刚以其部数千人入附鸡子川。”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一上《党项羌传》,中华书局,1975 年,第6217 页。在中唐时,庆州的野利氏联合其他党项部落形成了稳定的部落联盟,是党项东山部的主体部族。《新唐书·党项传》云:“六州部落,曰:野利越诗、野利龙儿、野利厥律、儿黄、野海、野窣等;居庆州者号东山部,夏州者号平夏部。”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一上《党项羌传》,中华书局,1975 年,第6217 页。

唐廷以野利阿胡担任静州防河大使置同正员,正是利用党项野利氏部族武力在庆州对抗吐蕃。庆州自安史之乱后屡为吐蕃所袭扰。《旧唐书·代宗本纪》记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三月“辛未,吐蕃寇盐州、庆州。”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中华书局,1975 年,第314 页。《旧唐书·德宗纪下》记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九月“壬子,吐蕃寇庆州。”⑥[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三《德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 年,第384 页。本年九月,“吐蕃寇庆州及华池县,杀伤颇甚。”⑦[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六下《吐蕃传下》,中华书局,1975 年,第5258 页。周伟洲先生指出“永泰元年后,唐朝境内的内迁党项主要分属朔方、振武、夏州(或云夏州节度,置于贞元三年)、泾原、邠宁、鄜坊(渭北)、河东等七个节度使管辖。各节度使所领州及军镇虽时有变化,但内迁党项却是分属这七个节度使,并在其直接控制之下。”⑧周伟洲:《早期党项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67 页。至德二年(757)邠宁节镇设立后,野利阿胡及其部落便主要由邠宁节度使统辖。

碑文云:“又于大和八年二月日,奉静难军节度使牒监漠境于□□□之蕃,□世祖节雄,□□名而千里之外,永标鳞各”⑨吴景山:《庆阳金石碑铭菁华》,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 年,第23 页。。可知野利阿胡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4)被静难军节度使派遣监护党项部落。静难军节度使即邠宁节度使,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唐廷对邠宁节镇赐号静难军。由于碑文刻于后唐,邠宁节镇时已称为静难军,因此碑文以追述的笔调称唐文宗大和年间的邠宁节度使为静难军节度使。据《唐方镇年表》,大和八年任邠宁节度使者为李用。①吴挺燮:《唐方镇年表》卷一,中华书局,1980 年,第41 页。李用在大和七年六月被任命为邠宁节度使。《旧唐书·文宗纪下》云大和八年六月“己卯,以右神策大将军李用为邠宁节度使。”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 年,第550 页。

唐廷虽然以藩镇节度使来管治各镇的党项部落,但节度使都于会府理事,没有深入党项部落,既不能了解部落民情,又不能有效地管理部落,因此在很多时候,得借助于担任本镇军职的党项酋首来安抚部落。朔方节度使就曾以担任本镇军职的党项首领拓拔忠义,招抚党项部落。《册府元龟》记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八月“灵州奏,部落游弈使拓拔忠义招收得部落五千余帐,于界首安置讫。”③[宋]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证:《册府元龟》卷一二九《帝王部·封建》,凤凰出版社,2006 年,第1413 页。野利阿胡被邠宁节度使派遣监护党项部落,即在此背景下。

从碑文来看,唐僖宗中和四年(884)二月,“静难军节度使□相公朱”任命野利阿胡为凤川、静羌两镇副兵马使。“静难军节度使□相公朱”即朱玫。朱玫原为邠州通寨镇将。中和元年(881)二月,邠宁节度使李存礼率军前往京畿讨伐黄巢。本镇留守大将王玫却乘机攻陷邠州。黄巢拜王玫为邠宁节度使。“邠州通塞镇将朱玫起兵诛之,让别将李重古为节度使,自将兵讨巢”④[宋]欧阳修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五四,唐僖宗中和元年四月,中华书局,1956 年,第8249 页。。本年七月,唐廷“以邠宁节度副使朱玫为节度使”⑤[宋]欧阳修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五四,唐僖宗中和元年七月,中华书局,1956 年,第8256 页。。《旧唐书·僖宗纪》云中和三年(883)五月,唐廷以“京城西北面行营都统、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邠宁节度使朱玫就加同平章事,进封吴兴县侯,食邑一千户。”⑥[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下《唐僖宗纪》,中华书局,1975 年,第716 页。同平章事为相职,朱玫以藩镇节度使任相职则为使相。《唐会要》即记朱玫为唐僖宗六十使相之一。因此碑文称朱玫为“静难军节度使□相公朱”。

在黄巢军于中和三年(883)败离长安后,朱玫返回本镇,得以任命野利阿胡为凤川、静羌两镇副兵马使。凤川镇为庆州之镇。《武经总要》前集云凤川镇“西北控子午岭路至西界。大中祥符中筑。东至州一百五十里,西南合水镇五十里。东南至华池镇二十里,西界四十里。”⑦[北宋]曾公亮等撰,郑诚整理:《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八上《边防三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年,第1077 页。《武经前集》云凤川镇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修筑。《嘉靖庆阳府志》则称凤川镇“在城东北五十里,宋范仲淹置。控子午岭,入西夏界。东接本府一百五十里。东南置华池镇二十里。”⑧[明]傅学礼:《嘉靖庆阳府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289 页。顾炎武《肇域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称凤川镇为范仲淹设置。但从《野利延玉碑》来看,凤川镇早在唐僖宗中和年间即已存在。静羌镇为麟州之镇,又名静羌堡、静羌寨。《武经总要》前集云静羌堡“控兔毛川一带贼路。东南至建宁寨十七里,西至镇州堡十二里,至州三十八里。南至黄河没遮川百里,北至西界。”①[北宋]曾公亮等撰,郑诚整理:《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七上《边防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年,第1052 页。《雍正陕西通志》云静羌寨在神木县“东南一百里,唐建。”②[清]刘与义等监修、沈青崖等编纂:《雍正陕西通志》卷一七,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年,第551 册,第911 页。但麟州在唐属振武节度使管辖,庆州与麟州之间相距遥远,中隔延州、绥州、银州。从庆州到麟州即使以最快的速度也得翻越白于山,经过夏州。麟州在中和四年就被从振武镇划给河东镇。《资治通鉴》记本年“八月,李克用奏请割麟州隶河东,又奏请以弟克修为昭义节度使,皆许之。”③[宋]欧阳修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五六,唐僖宗中和四年八月,中华书局,1956 年,第8313 页。可见野利阿胡所任官之静羌镇当不为麟州之静羌镇。碑文所记之静羌镇应与凤川镇一样同为静难军属镇,或在庆州。

野利阿胡所任凤川、静羌两镇副兵马使属于直隶于静难军节度使的镇将。唐制“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兵志》,中华书局,1975 年,第1329 页。安史之乱后内地藩镇多置镇,设镇将统领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大唐六典·尚书兵部》云:“凡镇皆有使一人,副使一人。”⑤[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五,中华书局,1992 年,第158 页。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兵马使,节镇衙前军职也,总兵权,任甚重。”⑥[宋]欧阳修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玄宗天宝六年十月胡注,中华书局,1956 年,第6877 页。张国刚先生指出唐代的“县镇除隶属各支郡外,重要的军镇仍由节度使直接统领。”⑦张国刚:《唐代藩镇军事体制》,《唐代藩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89 页。野利阿胡直接被静难军节度使朱玫委任为凤川、静羌两镇副兵马使,表明凤川、静羌两镇的镇军是由静难军节度使直接统领的。

从碑文来看,野利阿胡于乾宁二年(895)九月升为凤川、静羌两镇镇边使。镇边使一职表明凤川、静羌两镇密迩藩部。镇边使作为藩镇镇将的一种,广泛见于五代。《嘉庆濬县志》所载后周《黎阳大伾山寺准勅不停废记》记有“前义成军随使押衙、总镇边使兼□王□金□”⑧[清]熊象阶纂:《嘉庆濬县志·濬县金石录别编上》,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清嘉庆六年刊本,1976 年,第1247 页。。《乾隆翼城县志》云后周有王德,“以镇边使屯兵守翼”⑨[清]李居愿等纂:《乾隆翼城县志》卷一一《执秩》,清乾隆刻本。。

根据碑文,唐昭宗光化三年(900)五月,野利阿胡又被静难军节度使委任官职,惜碑文残损不得而知。碑文云:“岁□于天复八年不幸□薨。后于当年八月中,蒙使府念野利阿胡久效赤心,忠贞佐主,蒙静难军节度使侍中李牒胡为监□察御史。”可知天复八年(908),静难军节度使“侍中李”任野利阿胡为监察御史。碑文中的天复八年实为后梁开平二年(908)。天复四年(904),唐昭宗改元天佑。朱温弑杀唐昭宗,拥立唐哀帝李柷即位后,仍沿用天佑年号。朱温篡唐后,与朱温对立的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淮南杨行密都继续使用唐天佑年号。《野利延玉碑》篆刻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后唐视本朝为唐朝之再兴,极力贬斥后梁为伪朝,因此《野利延玉碑》以唐朝年号来纪年。

静难军节度使“侍中李”据《五代十国方镇年表》为李继徽。①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97 年,第178 页。侍中即门下侍中,为李继徽相职,在传世李继徽史料中未见,可补史阙。野利阿胡被李继徽授任的监察御史为宪衔,非实职。赖瑞和先生指出“唐代的御史衔可以用以奖军功,也可以用以酬事功,但都经由上司上奏皇帝取得。”②赖瑞和:《唐代中层文官》,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8 年,第108 页。从碑文来看,野利阿胡获得的监察御史这一宪衔是由静难军节度使李继徽直接授任的,没有经过朝廷。李继徽原为岐王李茂贞养子,在李茂贞于关中扩张权势时被李茂贞上奏朝廷任为静难军节度使。李茂贞由于劫唐昭宗于凤翔,引发朱温率大军入关讨伐。李继徽在邠州也被围攻,势穷降于朱温,但后来又背叛朱温,自成一系。李继徽直接授任野利阿胡宪衔显示了静难军在后梁初建时的独立性,因为当时唐朝已亡,李继徽又不承认后梁王朝的政治合法性,因此自己授予本镇武将宪衔。从碑文所记“岁□于天复八年不幸□薨。”来看,野利阿胡或于本年逝世。

二、碑刻所见野利李延玉仕宦经历

野利李延玉为野利阿胡之子,延玉为党项人常用之名。《续资治通鉴长编》记有索干九族巡检、右班殿直李延遇,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六,仁宗庆历五年闰五月丙午,中华书局,2004 年,第3778 页。玉、遇同音异字。碑文云:“又于当年九月中,蒙静难军节度使陇西□牒补野利李延玉充节度押司。”自唐中后期以来,藩镇中即设“押司”一职,为节度使之亲从。如《唐故魏博节度天雄军司马南阳郡宗府君墓志铭并序》云:“公之令弟奉义郎试太常寺丞节度要籍兼支计押司曰文度”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1072 页。。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刻《神福山寺灵迹记并序》碑阴记有“押司录事郎立”⑤史景怡主编:《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寿阳县卷》,三晋出版社,2010 年,第31 页。。后周王虔真之祖父王景良曾任“使院押司官”⑥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9 辑,三秦出版社,2007 年,第465 页。。入宋以后,押司官多为州、县政府中负责案牍事务的文吏。任命野利李延玉为节度押司的静难军节度使“陇西□”应为李姓节度使,因为陇西为李姓郡望。据《五代十国方镇年表》,进入五代后,在《野利李延玉碑》所刻的后唐长兴四年(933)之前任静难军节度使李姓者,有李继徽、李彦鲁、李保衡、李敬周。⑦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97 年,第178—181 页。碑文已称李继徽为“侍中李”,因此“陇西□”当为李继徽、李彦鲁、李保衡、李敬周中之一人。后梁乾化四年(914)十二月,李继徽为其子李彦鲁毒害,李彦鲁自称静难军留后。贞明元年(915)四月,李继徽养子李保衡又袭杀李彦鲁,自称静难军留后。李保衡随即投附后梁,被后梁任为华州感化军节度使,后梁以河阳留后霍威为静难军节度使。根据碑文,野利李延玉是于某年九月被静难军节度使任命为节度押司的,而李彦鲁是从后梁乾化四年(914)十二月至贞明元年(915)四月为静难军留后、李保衡仅在贞明元年(915)四月为静难军留后,在两人的任期内都没有九月,因此任野利李延玉为节度押司者应为李敬周。据《五代十国方镇年表》,李敬周于后唐天成三年(928)七月至长兴元年(930)十月为静难军节度使。

从碑文来看,野利李延玉起家任凤川、静羌两镇镇边使,为袭其父职。碑文云:“后于天成元年七月奉□□□□□□□贞明五年三月□□□□遂□置太师□□王□,补李延玉充凤川、静羌两镇镇边使”,经仔细核对碑刻拓片,可知录文缺字的后半部分为“鄜延两道□置太师渤海王”。考诸史籍,后梁贞明五年(919)任太师、渤海王者为延州节度使高万兴。《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云贞明元年(915)二月,后梁将“延州节度使、太原西面招讨应接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渤海郡王高万兴进封渤海王。”①[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八《梁书·末帝纪上》,中华书局,1976 年,第119 页。碑文中的“□置”实指制置使。贞明四年(918)四月,高万兴弟鄜州节度使高万金逝世,后梁以高万兴兼理鄜州。《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中》云本年四月“癸亥,以延州忠义军节度使、太原西面招讨应接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渤海王高万兴兼鄜、延两道都制置使,余如故。”②[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九《梁书·末帝纪中》,中华书局,1976 年,第134 页。此后高万兴又于贞明六年(920)进一步升为鄜、延两镇节度使。

凤川、静羌两镇本属静难军,但两镇武职官长为何在贞明五年(919)被鄜延两道都制置使高万兴署任?高万兴、高万金兄弟本属岐王李茂贞大将胡敬璋,后投附朱温。朱温遣高万兴、高万金攻克原属李茂贞的鄜、坊、丹、延四州,以四州之地分建二镇,以高万兴为延州节度使,高万金为鄜州节度使,两人虽臣属后梁,但独立性极强,《旧五代史》即将两人列入世袭列传。凤川、静羌两镇位于静难军的庆州,庆州紧邻延州镇和鄜州镇,延州镇和鄜州镇都位于庆州东面。高万兴担任延州节度使后,与静难军冲突不断。《册府元龟》云:“梁高万兴,为延州刺史。开平三年九月,奏邠凤贼百骑至韩家寨,鄜州请添兵,于木佛寨犄角备御。”③[宋]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证:《册府元龟》卷三九○《将帅部·警备》,凤凰出版社,2006 年,第4410 页。《旧五代史》记后梁乾化元年(911)十二月,“延州节度使高万兴奏,领军于邠州界蒿子谷韦家寨,杀戮宁、庆两州贼军约两千余人,并生擒都头指挥使及夺马器甲等事。”④[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六《梁书·太祖纪六》,中华书局,1976 年,第100 页。

高万兴能任命野利李延玉为凤川、静羌两镇镇边使,缘于后梁与岐王李茂贞对静难军属地的争夺。《资治通鉴》云贞明元年(915)“李继徽假子保衡杀李彦鲁,自称静难留后,举邠、宁二州来附。”①[宋]欧阳修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六九,后梁均王贞明元年四月,中华书局,1956 年,第8788 页。可见在静难军节度使李氏家族内乱中,李保衡仅占据了邠州和宁州,以此二州投附后梁,静难军剩余的庆州、衍州并未为李保衡所拥有,在李保衡投附后梁后也未为后梁所直接管辖。

李保衡投附后梁后,岐王李茂贞遣大军围攻邠州,不胜而退,但秦岐政权保持了对庆州、衍州的领有。《资治通鉴》云后梁贞明二年(916)“是岁,庆州叛附于岐,岐将李继陟据之。诏以左龙虎统军贺瑰为西面行营马步都指挥使,将兵讨之,破岐兵,下宁、衍二州。”②[宋]欧阳修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六九,后梁均王贞明二年四月,中华书局,1956 年,第8808 页。后梁军虽然战胜秦岐军,重占宁州并进克衍州,但还是没有占领庆州,直至贞明三年(917)。《旧五代史·贺瑰传》云:“贞明二年,庆州叛,为李继陟所据,瑰以本官充西面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兼诸军都虞候,与张筠破泾、凤之众三万,下宁、衍二州。三年秋,庆州平。”③[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二三《贺瑰传》,中华书局,1976 年,第314 页。庆州被平定后,贞明三年(917)十一月,后梁“以宁州刺史周武为武静军防御使,守庆州刺史”④[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九《梁书·末帝纪中》,中华书局,1976 年,第132 页。。但从碑文所记贞明五年(919)高万兴署官野利李延玉来看,延州镇应在贞明五年占据了庆州,因而得以任命庆州的武官。后梁将庆州让与高万兴很可能是为了笼络其牵制李茂贞,因为后梁当时的大敌乃是河东晋王李存勖。

从碑文来看,野利李延玉又被庆州鄜延制置使史宪任为三交川镇城使。从庆州鄜延制置使这一官称可知后梁确曾将庆州与鄜州镇、延州镇合为一路。三交川即三条河流汇合之处,此地名在泾州、河东都有。《太平寰宇记》记泾州灵台县有“三交川水,在县东南五里,亦名三香水,源从麟游县。”⑤[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三二《关西道八》,中华书局,2007 年,第694 页。《宋史·地理志》记晋宁军有“三交堡,地名三交川岭。元符元年,神泉砦筑堡毕工,赐名。”⑥[元]脱脱等:《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中华书局,1977 年,第2138 页。泾州自唐末即隶属于李茂贞秦岐政权,直至李茂贞之子向后唐纳土,因此后梁设置的庆州鄜延制置使不可能在泾州灵台县的三交川设镇城使。河东的三交川岭亦不隶属于庆州鄜延制置使。野利李延玉所任官之三交川只能在庆州、鄜州或延州。《旧唐书·地理志》云鄜州有三川县,“以华池水、黑水、洛水三水会同,因名”⑦[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 年,第1410 页。。但碑文明记为三交川,可见不是鄜州的三川县。从野利李延玉家族几乎终身任官于庆州来看,碑文中的三交川应在庆州地区。从现今的水文情况来看,庆阳有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芦河5 条河流,较大的支流就有27 条,河流主干道和支流汇合之处极多,不乏三条水流汇合之处。碑文中的三交川或为这些三条水流汇合之处中的一处。

镇城使也为镇将之一种。五代吴越国曾设此官。《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二《化州路儒学教授王君墓志铭》云:“王氏上世有仕吴越为镇城使者。”①[元]黄溍著、王颋点校:《黄溍全集》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456 页。日野开三郎先生指出“五代镇将管辖地域的镇,其幅员有十数华里以至数十华里,管内包括都市和乡村,镇将一般驻在都市并以它为治所。”②[日]日野开三郎著、索介然译:《五代镇将考》,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5 卷《五代宋元》,中华书局,1993 年,第79 页。野利李延玉所任之三交川镇城使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根据碑文,后唐同光三年(925)八月,史宪任命野利李延玉为西北路都指挥,都指挥即都指挥使。都指挥使一职设置于唐末,《玉海》卷一百三十九《兵制四·宋朝侍卫亲军·三衙》云:“当唐末,藩镇之兵凡一军有指挥使一人,而合一州之诸军又有马步军都知指挥使一人,盖其卒伍之长也。”③[宋]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1987 年,第2584 页。早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十一月,齐克让就担任“汝郑把截制置都指挥”④[宋]欧阳修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五四,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一月辛酉,中华书局,1956 年,第8235 页。。唐僖宗避难蜀中时,田令孜“募神策新军为五十四都,离为十军,令孜自为左右神策十军兼十二卫观军容使,以左右神策大将军为左右神策诸都指挥使”⑤[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兵志》,中华书局,1975 年,第1335 页。。《事物纪原》云此为:“此名指挥使之始也。”⑥[宋]高承著,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卷一○《军伍名额部·指挥使》,中华书局,1989 年,第517 页。野利李延玉任西北路都指挥使,即为西北路诸军的总指挥官。路都指挥使还见于后蜀。《宋史》记后蜀后主孟昶曾以孟保正“为峡路都指挥制置使,屯夔州,以经画边事。”⑦[元]脱脱等:《宋史》卷四九七《西蜀孟氏》,中华书局,1977 年,第13885 页。

碑文云:“于八月日奉静难军节度使□太保、中书门下平章事毛牒,补充都度押衙”。可知野利李延玉被静难军节度使毛某任命为都押衙。此毛某即毛璋。《旧五代史》云天成元年(926)五月,“邠州节度使、检校太保毛璋加同平章事。”⑧[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三六《唐书·明宗纪二》,中华书局,1976 年,第496 页。《毛璋墓志》记毛璋“又迁静难军节度使兼加使相,食邑七百户。爰从征伐,遂陟殊权,持斧钺之威,秉钧衡之令。严肃内外,峻若于秋霜;抚恤军民,喣同于春日。”⑨周阿根:《五代墓志汇考》,黄山书社,2012 年,第213 页。使相即碑文中的中书门下平章事。《毛璋墓志》题毛璋为“唐故特进检校太保”⑩周阿根:《五代墓志汇考》,黄山书社,2012 年,第212 页。,即碑文中的太保。据《资治通鉴》,毛璋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被命为静难军节度使,天成元年(926)十月离开邠州,移镇潞州。碑文记野利李延玉于八月被毛璋任命为都押衙,应为天成元年(926)之八月。都押衙为藩镇使府高级武将。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唐节度使置都押牙,牙前重职也”⑪[宋]欧阳修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正月戊辰胡注,中华书局,1956 年,第7250 页。。日本学者渡边孝认为都押衙为藩镇“军事、行政部门的总务部长。”①[日]渡边孝:《唐·五代の藩镇にぉける押衙にっぃて(上)》,《社会文化史学》第30 号,1993 年,第111 页。根据碑文,在毛璋离任后的天成某年十二月,野利李延玉又被继任的静难军节度使授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等检校官及宪衔。

碑文云:“又于天成三年六月日奉庆州防御使牒,补充本路指挥□□于高家砦顺中□□□□□□□永镇,□公边都指挥使。”可知野利李延玉于后唐天成三年(928)被庆州防御使任为本路都指挥使,镇守于高家寨等处。《旧五代史》记后唐天成二年(927)十一月,“贝州刺史窦廷琬上言:请制置庆州青白两池,逐年出绢十万匹,米万石。诏升庆州为防御所,以廷琬为使。”②[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三八《明宗纪四》,中华书局,1976 年,第530 页。庆州防御使的设立标志着庆州在静难军内的独立性增强。在窦廷琬据守庆州发动叛乱时,后唐“诏邠州节度使李敬周率兵讨平之,夷其族。”③[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七四《窦廷琬传》,中华书局,1976 年,第973 页。庆州又重新隶属于静难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野利李延玉家族出自庆州党项野利氏部族上层酋豪。野利氏在党项居于白龙江流域时即为党项八大部之一,在党项内徙庆州后,野利氏在庆州的党项部族中仍然地位崇高,在唐中后期于庆州形成的党项东山部落集团中居于核心领导。野利李延玉先祖在唐开元年间曾前往长安纳贡,或为庆州地区党项羁縻府州的世袭首领。安史之乱后,伴随着吐蕃的大举东进,庆州党项部落的忠唐政治立场发生动摇,大量党项部落加入吐蕃军团,成为吐蕃东进的急先锋。野利李延玉之父野利阿胡仍然坚持效忠唐廷,接受了唐朝的官告,被唐朝委任率庆州下属党项羁縻州静州党项部落防御吐蕃。

由于唐廷以京西北八镇分别统辖各自辖区的党项部落,这些党项部落的上层酋豪多在管辖自己部落的藩镇内仕职。初唐以来,唐廷大用蕃将,进入藩镇时代后,此风不减。野利阿胡终其一生,始终效力于邠宁静难军节镇。唐文宗大和八年(834),野利阿胡被邠宁节度使李用派遣监护党项部落。唐僖宗中和四年(884),野利阿胡又被静难军节度使朱玫任为庆州凤川、静羌两镇副兵马使。自此野利阿胡进入到静难军武职军将的正式序列,在军事上、政治上直接隶属于静难军节度使。野利阿胡的军将将衔不仅由静难军节度使直接授予,静难军节度使李继徽还在唐亡梁兴的特殊时期,自行授予野利阿胡监察御史这一宪衔,野利阿胡还被授予上柱国这一勋官。

野利阿胡于凤川、静羌两镇镇边使任上逝世后,庆州经历了静难军节度使李氏家族之乱、秦岐政权与后梁的争夺战,被后梁置于鄜延都置制使渤海王高万兴辖区,野利李延玉被高万兴委任为凤川、静羌两镇镇边使。在庆州与鄜延合为一路的特殊历史时期,野利李延玉效力于庆州鄜延制置使,即袭任凤川、静羌两镇镇边使后,又被署命为三交川镇城使,随后升为西北路都指挥使。在庆州升为防御所后,野利李延玉被庆州防御使窦廷琬任为本路指挥使。在庆州重新隶属于静难军后,野利李延玉被静难军节度使毛璋任命为都押衙,自此进入藩镇衙庭。在窦廷琬之乱被平定后,野利李延玉又被静难军节度使经朝廷授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等检校官及宪衔,最后任节度押司,日益亲近于静难军节度使,不断牢固作为节度使亲随的政治身份。

综观野利阿胡、野利李延玉的仕宦历程,父子二人始终胶着于静难军所属区域。虽然静难军历经朱玫之乱、王行瑜之乱、李彦鲁之乱,静难军所属庆州又被后梁分割与鄜延高万兴,庆州再经窦廷琬之乱,但野利阿胡、野利李延玉基本上是在庆州仕职。他们以部落酋豪担任镇将,又从边镇进入到节度使衙庭,不断靠近藩镇的权力核心,这既是他们的仕宦升迁导致,又是静难军节度使重视本镇党项武力所致。静难军节度使以野利阿胡、野利李延玉为镇将,主要是因为边镇地区党项部落众多,以党项酋豪为镇将便于统治;而以野利李延玉为都押衙、节度押司等节度使亲随,是意图将党项镇将与藩镇权力核心牢固捆绑,化党项武力于藩镇直属军。

《野利李延玉碑》通过叙述野利阿胡、野利李延玉的仕宦历程,不仅仅在于使野利氏家族后人缅怀先祖事迹,还意图向世人展示野利氏家族与唐廷、静难军的紧密政治联系,宣告野利氏家族忠唐的政治立场。通过碑文,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野利氏家族的族属意识。碑文谈到后唐授予野利李延玉检校官及宪衔时强调,野利李延玉出自戎虏,气雄蕃府,表明了后唐朝廷对于野利李延玉族属认识的官方立场,也暗示了野利李延玉出于党项羁縻府。野利李延玉之子将此种文字刻于石碑上,无疑是接受了这种认识。通过树立石碑,刻之成文,又使本家族后代通过瞻仰不断强化自己出于党项这一族属意识。这与出于党项拓跋氏的定难军李氏对外号称本家族为北魏拓拔氏之后、标榜自己为陇西李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应与双方政治地位不同、汉化程度不同有密切联系。

猜你喜欢
节度使碑文中华书局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彝族碑文略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目不识丁
快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