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民间童谣当代教育价值研究

2021-11-25 16:08韦佳鑫
现代交际 2021年9期
关键词:童谣桂林民间

韦佳鑫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6)

童谣是千百年来民间创造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结晶,流传于千家万户,是蕴含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色彩的民间口头文学精华。桂林民间童谣是以桂柳方言为主要载体进行创作的童谣。顺口溜式的桂林童谣蕴含着当地人的乡土情怀和成长乐趣。当前,关于桂林童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桂林童谣的文化内涵、保护与传承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而对其教育价值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因此,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桂林童谣,有利于把握其文化内涵和特征,进而挖掘其潜在教育价值,对于桂林童谣的传承和保护具有指引意义。

一、桂林民间童谣发展现状

“童谣”即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一般与儿歌合称为儿童歌谣。[1]民间童谣就是由劳动人民创作,反映劳动人民心声,并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形成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桂林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有声地记载了千百年来当地的风土人情、乡音语调、生活习俗等,是桂林文化及其地域风貌的生动描绘。桂林童谣是以民间千家万户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延续的,但随着时代变迁,保护和传承桂林童谣面临着危机。大部分“90后”和“00后”新生代群体不会讲桂柳方言,更不会吟诵桂林童谣,导致桂林童谣慢慢淡出大众视野,逐渐边缘化。当代儿童的生活环境被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充斥着,导致桂林童谣缺少吸引力和影响力,难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加之学校、家庭、社会保护和传承桂林童谣的意识较为淡薄,没有主动去引导孩子学习和涉猎,鲜有孩子接触并熟知桂林童谣。能够吟唱出桂林传统童谣的人逐渐老龄化,新生代中熟悉并了解桂林童谣的人愈来愈少。桂林市虽于2007年将“民间口头传统童谣”纳入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是存在着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2]因此,桂林童谣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

二、桂林民间童谣的特点

1.地域性浓郁

桂林素以山水甲天下闻名,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人文景观和地域风貌令人心向往之。桂林民间童谣犹如一本故事集,将桂林的人文特征和地质风貌娓娓道来,极具浓郁的地域性。桂林民间童谣中有许多记录桂林独特的奇山异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内容,如《桂林八景谣》中鸟瞰桂林山水,飘过月牙山巅、穿七星、过花桥、奔漓江,将桂林美景尽收眼底,勾勒了一幅闻名天下的山水画。此外,桂林民间童谣中蕴含着当地的民俗文化,如《卖龙歌》中“卖龙卖龙车车,还龙还龙愿愿”,传递了桂林傩文化的古老民俗信息,在孩子们心中塑造了一个和蔼可亲、诙谐可敬的龙王形象。桂林儿童在传唱童谣过程中,不断温习这些富含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在灵动的语句中游览美丽河山,油然而生对家乡的喜爱感和自豪感。

2.表达通俗化

桂林传统童谣篇幅短小,以儿童生活为主要素材和内容,使用的是儿童的日常口头语,语句通俗简单,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易背易读,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理解能力。首先,桂林传统童谣善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形式较为丰富。如《接下巴》中的“水牛过沟,踩死泥鳅。泥鳅告状,告着和尚……”巧妙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内容根据儿童的想象不断丰富,迸发出许多俏皮诙谐的语句,韵脚自然转换,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展示了儿童即兴创作的灵活机智和流畅口才。其次,桂林民间童谣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性和独特性。桂林传统童谣方言风味浓厚,桂林话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语音系统简单,音韵柔和,声调清晰,节奏清朗。方言属于民间文化瑰宝之一,在民间童谣中善用方言能使其锦上添花。例如《狮子歌》中,“狮子头上三点青呐,狮子里头两个人(yin)。前头那是韩湘子呐,后头那是吕洞宾(bin)”。巧用桂林方言,语句紧凑跳跃,起承转合脉络清晰,人唱人喜,易于儿童吟诵和记忆。

三、桂林民间童谣的当代教育价值

1.艺术教育价值

桂林民间童谣作为桂林乡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韵律悠扬,意蕴丰富,具有宝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艺术细胞,并激发其发现美和感受美的兴趣和能力。音乐是表达人类丰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儿童可以通过吟唱童谣的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和实际感受。桂林民间童谣语言朴实、节奏明快、旋律流畅,能让孩子在吟诵童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掌握节奏和韵律等音乐知识。桂林民间童谣的音乐美首先体现在轻快明朗的节奏感上。如“摇呀摇,摇呀摇,摇妹过东桥,摇妹大,摇妹高,摇妹讨柴烧”中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使节奏活泼欢快。整首童谣停顿方式整齐统一,凸显其风趣活泼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培育儿童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其次,桂林民间童谣的音乐美体现在拟声词和叠词上。许多桂林民间童谣通过适当地使用拟声词,将人物和动物的神态和动作逼真、传神地刻画出来,惟妙惟肖。如“斑鸠不落地,飞到大河那边去,咕咕咕,咕咕咕”中两次“咕咕咕”的衬字乐句,生动描绘了斑鸠的叫声,细腻地表现了斑鸠在不同的高度上边飞边唱的情景;而“萤火虫虫,屁股吊灯笼笼,上天雷公打打,你吃多多,我吃少少,吃完又去舀舀”中使用了“笼笼”“打打”“多多”等叠词和四六、六四长短交错的句式,读起来既新奇又充满童趣。儿童年龄尚小,对外界事物感到新鲜和好奇,童谣中反复出现的叠词、特殊的句式及轻快的节奏,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加深了儿童对童谣的印象和记忆。

2.人文教育价值

人文教育是以达到发展个性、塑造人格、培养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3]桂林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童谣千姿百态,蕴含了当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传统习俗等。桂林民间童谣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涵盖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其对于孩子的成长,不亚于学校中学到的知识道理。桂林民间童谣蕴含了浓厚的人性文化,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文价值。无论是它的历史来源、歌词内涵还是演绎方式,都凸显了桂林底蕴深厚、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多姿多彩的民俗。如《卖龙歌》中展示了桂林傩文化这个古老民俗,这是数千年来代代相传的民间的一种祭祀习俗。桂林民间自古流传“还大愿”的风俗,每当遇到旱季庄稼难长,或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都会抬着贡品,舞龙玩狮唱调子,浩浩荡荡地去龙王庙烧香许愿或还愿,小朋友们会跑前跑后凑个热闹。久而久之,这首《卖龙歌》童谣从“还大愿”习俗中诞生了。儿童可以从童谣中初步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树立起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的责任和意识。此外,桂林民间童谣中还体现了民族团结、各民族和睦友爱相处的精神风貌,如《蚂蚁歌》是龙胜侗族儿童游戏时唱的童谣,歌词形象生动,旋律简朴欢快,用桂林话代替侗语唱,便于推广,也赋予了新意,使桂林其他民族的儿童通过这首童谣认识到侗族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推动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相互包容,促进民族大融合。这些富含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桂林民间童谣,不仅仅展示了这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底色,还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更是突出了其人文价值底蕴,具有塑造人性和感化心灵的作用。

3.劳动教育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课程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而劳动教育也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中更是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4]桂林民间童谣真实记录了数代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生产实践中的细节和场景,并通过儿童之口赞扬了普通老百姓们热爱生活、辛勤耕耘、任劳任怨的伟大劳动精神。例如《马马牛》中的“马马牛,耕地拖犁头,犁来犁去千条路,耙来耙去万条沟。清明撒谷种,八月得丰收,打起谷子堆满楼”,描写了牛的忍辱负重、埋头苦干以及孩子们跟着父母起早贪黑劳动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对于劳动的热爱及丰收的喜悦。而《烟,烟,莫烟我》中生火时被烟熏急的小朋友将自己比作“天上的梅花朵”,并将劈柴、烧火、煮饭的小朋友比作笨拙的猪、狗和猫,讲述了农家小朋友做饭时被烟熏后手忙脚乱的窘况,使人忍俊不禁,也较好地诠释了穷人孩子早当家的独立自主意识。儿童在吟诵这首童谣时不仅能感到风趣诙谐,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童谣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和独立自主意识的感染和熏陶。从小注重和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意识。童谣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最佳教材之一,其内容中传达的精神和内涵更容易为孩子们接受、认同和内化。家长和学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桂林民间童谣中的劳动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使孩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具备一定的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4.科学教育价值

桂林民间童谣是桂林人生活智慧的结晶。在科学技术不发达和教育未全面普及的年代,童谣是劳动人民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科学知识的凝练,也是让儿童开眼望世界的民间教科书。桂林民间童谣取材新颖,内容涉猎广泛,全方位展现了桂林人的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并从中向儿童们普及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开发儿童的智力。这些童谣,既介绍了水果、蔬菜的特点和功效,也讲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常识,还涉及自然天象方面的知识。如《鸡毛乖乖》中“鸡毛鸡毛乖乖,鸭毛鸭毛乖乖,叫你东歪就东歪,叫你西歪就西歪,叫你磕头就磕头,叫你闪背就闪背,叫你跑马就跑马,叫你上天就上天,飞呀,飞呀,飞呀”,描绘了桂林小朋友在玩鸡毛游戏时的愉悦画面,通过手与鸡毛摩擦发热生静电,使鸡毛有了“灵气”,使得科普童谣意趣盎然,成了桂林民间童谣的又一特色。《鸡蛋壳鸭蛋壳》中的“一盘瓜子一盘藕,王妈妈去打酒,跌着一双手,李妈妈去找药,跌着一只脚,鸡蛋壳,鸭蛋壳,烧变灰就是药”,风趣诙谐地讲述了王妈妈和李妈妈受伤后将鸡蛋壳和鸭蛋壳烧成灰当作药来敷,起到消炎效果的故事。这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将日常不用的东西变废为宝,巧妙地运用到生活中,成为民间的奇方妙药。桂林民间童谣通过朴实、生动、风趣的语言向孩子们阐述和解释着万千事物的原理和奇特的生活现象,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对桂林民间童谣的吟诵,儿童可以从中学习到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了解到不同事物的功用和价值,扩大儿童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其探索世界未知数的积极性。

四、结语

桂林民间童谣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经过数代人的口口相传,传承至今,凝结和浓缩了桂林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桂林人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桂林民间童谣宛如那潺潺千里的漓江水,滋润着祖国的花朵,使他们茁壮健康成长。童谣是桂林人游戏的玩伴、艺术的开端和人生的启迪,更是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继承之,发扬之,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让这朵艺术之花绚烂绽放。

猜你喜欢
童谣桂林民间
桂林行
快乐童谣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