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故事”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进路

2021-11-26 01:50涛,孙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洪 涛,孙 赛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关键课程,肩负着理论武装、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必然也要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

一、生动题材:以“三个故事”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课堂

中国故事孕育于中国几千年的璀璨文明和近代以来的苦难史之中,传统故事、红色故事、改革故事等众多经典故事都是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素材资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最生动的题材。

(一)讲好“带头人”故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俗话说:“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故事中有寓意、有哲理、有文化、有味道。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那个承载着无数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的故事,是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从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彩主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懈的奋斗探索,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把一个饱受列强凌辱和贫困折磨的中国发展成为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持续繁荣发展的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光辉历程已然成为其为什么“能”最强有力的证据。

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未成立之时,诸多“主义”、“思想”,各种救国救民道路与救国方案接连失败、抱憾而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人民从此踏上了一条寻求独立、翻身解放、走强富强的光明大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近百年来,从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到建设时期的峥嵘岁月,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如今的“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中国方案”、“中国主张”的提出与实践,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艰辛探索,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抚今追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以下几点不难找到答案:首先,心怀人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置于最高的位置,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其次,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把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始终秉承这一理念并由此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后,党的领导。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坚强领导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持续顺利推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制度动力,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根本保证。

(二)讲好“旗帜”故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是我们的思想之旗、理论之旗,更是精神之旗、信仰之旗。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3]所以思政课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要着力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故事,从故事中讲出道理,从道理中感悟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在人生的重要阶段种下信仰的种子,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

马克思主义成为立党立国的思想旗帜是合乎历史发展和实际实践的正确选择。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1853年开始,撰写了《俄国的对华贸易》、《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等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的文章,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还未传入中国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注意到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早就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习近平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世界的发展没有偏离马克思当年所描述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依然充溢着着科学思想的伟大力量。事实胜于雄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古老的东方大国焕发出朝气蓬勃的全新面貌,中国探索出的历史性成功实践、创造的巨大发展奇迹、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贡献。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方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救国出路的过程中,历经种种曲折与磨难,最终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不能简单地照搬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当时正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具体环境中,与中国的实际实践相结合。由此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革命的的新道路,诞生了在这一伟大旗帜指导下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历史经验,随后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一步步走向强大,深刻地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4]

(三)讲好“道路”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党和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通过长期探索、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辟了一条蕴含新理论、新制度、新文化的创新道路。如今这条道路经受实践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绘就了一幅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画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故事必将有助于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更好实现道路自信,拓展道路自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基铺路。

从西欧第一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问世至今,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苏联一个国家到后来多个国家的发展,经历了苏东剧变挫折的同时也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结合,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写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版本的同时,也以生动实践写出了伟大成就的新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怎么发展都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就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说,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党中央以全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积极调配全国各地的医疗物资和医疗团队积极驰援武汉,同时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织制度优势,调任有责任有担当的党员干部前往抗疫一线进行指挥,有效制止了疫情的大范围扩散,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然而对比中国的科学防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暴露出一系列弊端,医疗资源配给跟不上,政府之间互相逃避责任,错过了疫情防控的最优时间。这次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比照,彰显了我国应对突发重大疫情的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更加深刻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道义性的康庄大道。

二、价值意蕴:以“三个故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5]为了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走入内心,高校应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范式,将“三个故事”嵌入思政课堂,以故事赢得认同,不断增强思政课堂的价值。

(一)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

思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征。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课教师须意识到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者要站在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为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思政课教学从来就不是在一个绝对封闭式的环境中进行的,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主体,他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多元化时代,特别是网络带来的各种文化现象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所以枯燥乏味的纯理论知识的授课方式并不能激发这个时代学生主体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对思政课要传授的思想大打折扣。面对这一情况,思政课教师如果能用鲜活的故事,理直气壮地以故事讲思想,用生动的故事来感染学生,一定会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科学引领。这三个故事讲述了中国在不断成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指导中国进一步强大的带头人的故事、鲜明旗帜的故事和如何走出一条正确道路的故事,是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奋进的真实写照,故事中凝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感情,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身边鱼龙混杂的思潮进行科学的筛选,激发大学生主体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内心认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

(二)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

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就是要做到以理服人,在教学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透彻的理论分析来回应学生的问题,摒弃表面化、浅薄化的理论说教,以彻底的思想理论来来说服学生,引导大学生提高理论素养。

通过思政课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最有效的途径,但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多数是一些复杂难懂的专业理论语言,而且与今日中国的社会背景有所差异,缺乏当代大学生这一年轻主体对知识追求的轻松明了性。思政课教师要想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内容,仅以纯理论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可能会使思政课陷入“说教性”的模式。“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用生活话语讲理论”[6],若巧妙地用中国故事这种生活话语的形式进行理论教育,通过中国故事把大道理、硬道理讲细讲活,娓娓论道、循循善诱、教书育人,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我们党不断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应用于这“三个故事”的创新实践之中,将理论教育与具体实践故事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案例,有利于更好的武装大学生思想理论头脑,加强大学生群体对先进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

(三)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和引领的重任,而具有亲和力是新时代的思政课肩负起这一职责的有益力量。亲和力顾名思义是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思政课如何成为一门有亲和力的课,成为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是全体思政课教师需要下力气研究的问题。

“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最先想到的是增强教师自身的亲和力,以教师对学生的真懂与真爱、尊重与呵护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要有亲和力。以中国故事为抓手,将故事的鲜活事例融入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精心提炼“三个故事”背后的中国精神,以故事的生动性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中国共产党历经困苦、创造辉煌,期间具有教育意义的英勇事迹数不胜数,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中国人民越走越远。思政课讲好“三个故事”,以生动真实的故事感染学生,让冷冰冰的理论课堂因鲜活的故事充满温度,使思政课不仅成为一门知识课堂、情感课堂、价值课堂,还因故事增加亲和力。

(四)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针对性强调事物的核心和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什么、学什么,在教学内容上要有针对性。思政课的针对性就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现实关注和身心实际选取“切实管用”的内容与方法,使思政课堂充当好科学理论的“展示者”和现代教育的“启发者”。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针对性。现在思政课出现的针对性不强问题,实际上是没有处理好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之间的关系,在有的思政课上,教师只顾着自己想要讲的内容,完全忽略了学生是否感兴趣,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缺乏针对性,由此听课的学生便很难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三个故事”有针对性地体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各方面的胜利,走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完美结合。一个触动内心的故事,能增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三个故事”嵌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故事,由灌输变为针对性的引导,让思想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不仅入耳入脑入心,更入行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改革创新中的针对性。

三、实践进路:以“三个故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一个故事能不能引发听者思考,能不能激起听众志向,一方面看故事内容本身,另一方面则要看讲故事者的讲述方式。拥有好的故事却没有完美的讲述,也难以吸引听众,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讲好这“三个故事”显然也是要讲究方式创新的。

(一)“情感教育”与“历史逻辑”相结合讲好三个故事

当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焕发生命活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抓住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故事时以情节感染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引人入胜”、“无法拒绝”的水平,这样故事中内涵的道理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与感慨。毛泽东同志曾言,共产党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刘少奇同志也说过:“我们共产党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的。”[7]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绝不是一个只有理性的历史,而是一个有感情的历史。思政课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脱胎于“历史”,突出历史情感,使故事变得鲜活,可以有效避免呆板的说教灌输教育。但是,思政课专注情感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遵循历史逻辑,做到情感教育与历史逻辑相结合。故事源于历史立足于真实,太史公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到:“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也就是说故事在“述”而不是“作”。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也出现过政策失误,甚至造成严重后果,但是能够力挽狂澜做出调整与改革。习近平同志提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8]这个善于自我批评、自我革命的政党精彩上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故事。所以思政课不仅要讲出中国共产党伟大辉煌的历史情感,还要讲好辉煌背后所遭遇的坎坷与挫折的历史逻辑。充分利用“三个故事”的生动素材,以情感教育与历史逻辑相结合的讲述方式可以调动学生情绪的情感磁场,唤起学生情感冲突,促进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到思政课堂。

(二)“理论教育”与“历史趣事”相结合讲好三个故事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有“理”,讲清理论知识之间的真切逻辑,让学生达根知底,内心感到清澈。但新时代的大学生能接触到的新鲜有趣的事物不尽其数,思政课要想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做到有“趣”,把体大思精的抽象理论变得趣味十足,这样教学内容才会鲜活灵动,才会栩栩如生,才会有感染力。而要想思政课有“趣”,就要有趣事。从三个故事中选取历史趣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探寻理论契合,通联知识壁垒,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碰撞中鉴别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个故事,历史趣事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势必会擦出真理的火花。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为例,如果思政课教师单纯地给学生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套概念、原理,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果在讲原理的时候,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具体应用的历史趣事,找到理论与故事的契合点,势必会指引学生更深刻体会理论的深度。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思想的指引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独创性地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不管是一开始选择道路的失败,还是后来武装革命的成功,思政课教师如果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理”,便能在故事的释疑解惑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用。思政课有了接地气的历史故事,理论、道理才会变得鲜活,变得灵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志趣、情趣,也让思政课堂更有乐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三)“网络教育”与“历史精神”相结合讲好三个故事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空间也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挑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只是书本了,怎样使学生分辨眼前信息的真和假、美和丑、善和恶,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立德树人任重而道远,思政课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掌握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教育让学生得窥中国历史文化之堂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精神之所在,指引学生认清我们这代中国人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应当努力地方向,有效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知到行的转变更加任重道远。“中国大学慕课”、“QQ课堂”、“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微信实时互动”,或采用“腾讯会议”等方式进行授课,不仅适应了教育发展新趋势,开启了思政课网络教学新篇章,还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育效果、提升了教育质量。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网络思政课大同小异,做到了本本分分的网络思政课教学,但是并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网络思政课,它们往往把课堂的焦点聚焦在讲清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一切都以“知识”为教育的中心,而缺少了对作为中国“魂”的中华历史精神的传递。历史绝非过眼烟云,网络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教学方式,将网络教育与历史精神相结合。从“三个故事”中汲取历史精神、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障。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艰难探索下才得以创立,思政课让学生感受其创立背后的精神之“钙”,将其体现的历史精神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深化、不断清晰,以摆脱网络上错综复杂的不良思潮对大学生主流价值信仰的动摇,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和意义,为时代新人助力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激励。通过网络教育,迎合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习惯,将课本上抽象死板的大道理以故事形式体现精神内涵,以历史精神寻找贴近时代脉搏的教育教学,方能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