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唱段演唱特点探究
——以《木兰花》唱段为例

2021-11-26 02:18冀怡锦
黄河之声 2021年1期
关键词:木兰花唱段豫剧

冀怡锦

《木兰诗篇》属于大型情景交响歌剧,是融合百家之长的佳作,刻画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形象,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为主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阐述我国热爱和平安宁的价值追求,在国际社会上有一定情感基础。《木兰诗篇》创作技法新颖,从音乐剧、歌剧、情景剧、戏曲中借鉴艺术创作经验,人物形象生动,故事脉络清晰,演唱情感充沛。《木兰诗篇》第三章《木兰花》唱段特色鲜明,既符合新时代审美标准,又凸显东方文化魅力,通过该唱段分析能为演唱者诠释歌剧内涵给予支持,更好把握人物性格与形象特点,达到提高歌剧表演综合质量目的。

一、《木兰诗篇》概述

歌剧《木兰诗篇》的诞生并非偶然。意大利在四百多年前创作了歌剧,即西洋歌剧,在社会发展中器乐伴奏及演唱技法日趋完善,在这期间积累大量作品,为歌剧发展助力。鸦片战争打开国门,芭蕾舞剧、交响乐、歌剧等西方艺术涌入我国,在与民族文化交融中不断赋予歌剧新定义。除学习西洋歌剧外,我国艺术家还积极创作本土歌剧,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艺术宣传作用,如五四运动时期的《麻雀与小孩》、抗战时期的《农村曲》等。《白毛女》是首部民族歌剧,将话剧、中国戏剧、西洋歌剧融合在一起,用贴近国人审美的标准进行艺术创作,为民族歌剧发展指明方向。建国后“英雄歌剧”不断增多,如《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将地方戏曲与西洋歌剧融合在一起,为歌剧《木兰诗篇》的诞生奠定基础。

《木兰诗篇》作者关峡河南开封人,是著名作曲家,在艺术研究领域较为活跃,在20 世纪80--90 年代创作诸多作品,如《希望》、《呼唤》等交响曲及《悲怆的黎明》等民族歌剧,他还参与影视歌曲创作,多次斩获大奖,《木兰诗篇》是其代表作,于2004 年首演,将舞台布景、河南豫剧、西方歌剧等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创作成果让人眼前一亮,丰富歌剧创作手法,引入民族文化,为《木兰诗篇》注入灵魂。此歌剧诗词作者为刘麟,代表作有《孟姜女》、《祖国我为你干杯》等,在改编《木兰辞》进程中潜心研读经典,用寥寥数语再现战争恢弘场景,将主要精力放在木兰从军孝心及志向的描写上,使人们能在欣赏此歌剧中体悟木兰品格,想往美好生活。为使歌剧更具国际共鸣,能在世界舞台上传递中国情感,以传统民间故事为基础引申“呼唤和平”理念,将对安宁与和谐的渴求上升为世界各族人民共同的心愿。

《木兰诗篇》以《木兰辞》(《木兰诗》)为基础改编而来,有“乐府双璧”雅称。《木兰辞》在民间诞生,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木兰不忍年迈父亲征战沙场饱受战争之苦,装扮成男儿毅然替父从军,这一走就是十余年,表现出当时动荡的时局。战争结束木兰拒绝高官厚禄返回家乡,曾一同征战的伙伴前去看望,这才发现原来木兰是女子,是大团圆结局。刘麟作为编剧添加一个全新的形象,即男主角刘爽,与木兰是战友,在长期战斗中结下深厚友谊,得知木兰是女子后二人收获甜美的爱情。整部歌剧衔接得当环环相扣,反应我国及世界各国追求和平主题,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如忠、孝、仁等。木兰在本歌剧中形象生动且丰满,是集坚强、善良、勇敢、温柔于一身的女性形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木兰挣脱封建思想束缚,习得一身武艺,能向男儿一样保卫家国,她的志气与勇气令人钦佩。木兰丰富的形象与《木兰花》唱段旋律相得益彰,凸显木兰性格特点。

二、花木兰唱段的音乐特点

河南是我国传统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中国木兰之乡”位于河南虞城县,说明花木兰的故事在河南一带发生,《木兰诗篇》创作者关峡是河南开封人,深感豫剧之美,了解豫剧精髓,深入当地搜集与花木兰相关资料,如方言语调、曲调素材、民族歌剧元素等,在此基础上体现于一部作品中,使河南豫剧与歌剧音乐得以完美融合,凸显我国传统戏剧特色。

音乐是歌剧创作要素之一,在歌剧中地位较重,《木兰诗篇》将音乐视为展现戏剧冲突有力举措,把咏叹调与豫剧成功融合在一起。例如,《啊,月亮》这一唱段,为4/4 拍,叙事风格鲜明,首句“马蹄……寂静”中“夜”发音并非普通话中的四声,跟随豫剧发三声,借鉴豫剧曲调特点,刻画木兰温柔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木兰的孝心。豫剧《花木兰》在唱到“刘大哥……不如男”这一段时“偏”、“谁”均为上行4 度滑音接下行6 度跳进,此为明显的豫剧唱腔,使唱词引人入胜,在《假如我是个女人》唱段中用到此唱法,以“巾帼情怀”第三乐章为依托,讲述战争结束后刘爽与木兰二人即将离别时,木兰探寻刘爽心意的主要内容。此唱段轻松,渗入诙谐幽默之感,总共分3 个小乐段,每乐段为4 句7 字且尾字押韵。此唱段豫剧音调明显属于典型特点,如“人说……真情”中“酒”、“吐”为上4 度跳进、下6 度跳进,属于典型豫剧惯用切分节奏型,旋律线条变化与咬字发音变化有关,如“吐”本为三声,在此唱段中为四声,与河南方言发音规律一致,同时这种处理方式能体现出木兰大气豪迈性格特点。戏曲在《木兰诗篇》中成为歌剧创作一抹亮色,新颖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使歌剧能成为中国故事的载体,为更多人理解歌剧内涵给予支持。

除音乐具有特点外,花木兰唱段还有情景及音乐交融特点。作为戏剧另一构成要素,情景能展现主题境况,在交响音乐与戏剧情境高度统一基础上获得情景交响乐,在整部歌剧中作用较大。《木兰诗篇》将交响乐与情景关联在一起,为民族特色音乐情感自然流淌疏通渠道,展现情景交响乐艺术魅力。整部作品交响乐与剧情发展相辅相成,能有效推动情节并烘托表演气氛。例如,歌剧序曲中加入圆号与战鼓的伴奏,在缓缓拉开帷幕后舞台狼烟四起,渲染紧张气氛,在观众面前铺开历史卷轴,仿若置身于动荡年代,不禁与木兰共情,而后大提琴、双簧管、单簧管、长笛混合音色陆续加入,诠释战争岁月人们无助与痛苦的境遇,此时女声缓缓进来,应用“画外音”处理方式,泣诉亲人失散悲怆之情。第一幕木兰替父出征,音乐主要以叙述风格为主,讲述传统故事,在小号奏响后场景转为战火不断的战场,进入男声合唱,倾诉战争的惨烈,体现木兰父亲担忧之情,紧跟小军鼓,预示边关战事吃紧催促新兵入营,为木兰决定从军奠定基础。第二幕开始为快板,伴奏较为急促,刻画木兰及战士们奔赴沙场情景,用舞台布景及音乐演绎战场上的四季变换,此为本歌剧独特情景与音乐交融风格。之后转为进行曲,在铿锵有力的伴奏中木兰领军攻入敌营。第三章首段为二重唱“酒歌”,体现战士们胜利喜悦心情,之后旋律转为抒情,为唱段《木兰花》的到来做好铺垫,体现出木兰真诚、质朴、坚毅、柔软多面性格特点。最后一章前奏欢快,体现木兰回到家乡与战友重聚且得知其为女儿身的欢愉心情,男声四重唱充满了诙谐幽默,而后音乐情绪转变,伴着长号《和平颂》全剧终。歌剧《木兰诗篇》交响乐与情景融合的天衣无缝,使人们能通过乐曲体悟人物思想感情,在乐曲气氛渲染功能下进入规定情境,与木兰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将情景交响乐视为走进这段历史故事的桥梁,有效诠释歌剧主题思想。

三、《木兰花》唱段演唱分析

在演唱中气息至关重要,气息的控制关乎音色、演唱张力、情感表达的统一性、和谐性、优美性,《木兰花》的演唱亦是如此。横膈膜呼吸法属于较为有效控制气息的方法,横膈膜是腹腔与胸腔隔开的部分,伴随呼气它上下运动,其放松与收缩可调整胸腔容积,调动肋间肌、腰部肌肉、腹肌调整呼吸,在此基础上控制音色变化与音量大小。吸气时要尽量保障横膈膜外扩下沉,腰腹同时用力,维持横膈膜状态,扩展腹腔与胸腔,保障气息顺畅,演唱声区统一,还能增强声音张力,用声音的实、虚、暗、明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歌剧戏剧化的效果。

花木兰形象在不同时期存在区别,在《木兰花》唱段中呼吸较为关键,有效把握气息能提高演唱质量,首句音区为中高区,有一定演唱难度,需演唱者气息扎实呼吸均匀,养成良好呼吸习惯,伴奏起时做好准备,寻找气息支点,避免开口音偏低或偏高且与音色不统一,头两句演唱需音色柔和,控制横膈膜外扩与下沉,要以气带声,重视强弱对比。“为……人间”这句的演唱音较高,可能气息不够用,使演唱变得吃力,需在“香”唱完后吸一口气,“满人间”要带有语气唱出,犹如说话一般,既有效处理情绪,又保持气息稳定与充足。“随……天涯”这句中“天”、“涯”在g 及f 上,通常是高音换声点,要注意渐变式的细腻处理,“天”旋律为5 度音程,有一定发声归韵难度,若气息失调将出现声音停滞、僵直现象,不能表达此句意境,为此需调用横膈膜力量,使气息可以流动起来,控制横膈膜下沉,确保气息稳定,旨在营造歌剧意境。

在控制好气息基础上演唱者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真情流露感染观众,实现情感与声音统一表演目标,同时声音与情感切忌顾此失彼,二者需相辅相成。为使情感表达更加到位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了解音乐作品创作背景,对人文历史有一定掌握;第二,了解作者表达意图及创作动机;第三,应用才学二度创作,做好音乐作品及有关资料综合处理工作,通过自己的理解抒发乐曲思想感情。

《木兰花》唱段有浓郁的思想之情,将家乡的木兰花作为歌曲演唱情感抒发支点,有效诠释木兰性格,对木兰品格予以颂赞。在演唱中需牢记花木兰形象,融入个人情感,前半段要细腻柔和,在“明月”、“白玉”等比喻唱段做好处理,体现出木兰女子形象。唱至高潮段落“为……天涯”要情绪饱满,将木兰保卫家国思想感情体现出来,诠释木兰之“大爱”。《木兰花》唱段舒缓且优美,演唱情绪并无剧烈波动,能抓住观众的耳朵,将木兰之情化成绕指柔,在观众心间久久不散,这就需要表演者体悟木兰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渗入个人感情,用柔美细腻的声线唱出木兰、塑造木兰、成就木兰。

咬字发音在《木兰花》中属于一大特色,主要源于本曲融入地方戏剧,河南方言与西洋歌剧的碰撞让此唱段韵味独特,不同声音元素对唱腔带来影响,同时与流派、风格、色彩等艺术表现形式紧密相关,语言重要性可见一斑。演唱时收声、归韵、发音均需清晰圆润,换字需自然纯净,切忌咬字不准且破坏连接旋律。怎样处理声与字的关系,成为演唱者在艺术创作中需解决问题之一,达到声情并茂目的。这就需要表演者掌握歌唱语言及普通话发音一般规律。汉语拼音囊括韵母及声母,演唱时声母咬了后要松开将音归于韵母,以韵母为准收声,使发音更为圆润,归韵需注意时间节点,要时机恰当,吐字切忌流出口,避免出现声音散、白、空、虚现象。

《木兰花》多数字归韵为“a”,在十三辙中为发花辙,如“拔”、“花”、“暇”等,均为张口音,与闭口音相比演唱较为容易,这些字均为每句最末一个字且为长音,演唱要切忌声音下滑,要确保呼吸顺畅。《木兰花》中“兰”、“艳”、“绽”等字归韵为“an”,十三辙中为言前辙,演唱时可控制舌头与鼻子收“恩”音。“傲然……天下”中“青”处于高音区且为闭口音,演唱有一定难度,存在归韵不到位问题,需放松喉头在咬字时可加重“p”的发音,归音为“ing”,音尾相对较短。在演唱前需反复朗诵,对唱词熟悉后再将其唱出来,旨在控制音调,找准起音、收音及归韵位置。在留意归韵及发音问题同时需关注唱段艺术特点,了解河南方言及豫剧吐字发音规律及习惯,将普通话与方言区分开来,通过个别字的处理凸显豫剧与方言独特韵味,赋予《木兰花》发音完整性、人文性、艺术性,为情感的传递提供条件,在处理发音时调整气息,加之演唱者二度创作,使作品的演绎更为高效。

结 语

综上所述,《木兰诗篇》是我国经典民族歌剧,具有民族性及创作性,以残酷的战争为歌剧起点,以对和平的向往为终点,“战争与和平”贯穿全曲,使《木兰诗篇》拥有了与全球各族人民共情独特艺术魅力。木兰忠勇、孝顺、温柔、坚毅的饱满形象,化身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外输出的载体,引导人们学习木兰品格。其中,《木兰花》唱段是思乡曲,在演唱时并无剧烈情绪起伏,用柔和细腻声线演绎,同时关注气息、吐字发音、情感流露,确保旋律流畅、气息平稳、字正腔圆、情感充沛,在此基础上加强二度创作,将演唱者对唱段的理解融入其中,发挥歌剧创作历史背景、民间资料等素材艺术创作功效,继而使演唱者能再现木兰形象,落实《木兰花》唱段表演目标。

猜你喜欢
木兰花唱段豫剧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木兰花开 香飘四海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减字木兰花·咏犬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
木兰花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