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以《综合英语》为例

2021-11-26 20:02鲁娉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综合英语英语专业专业课

鲁娉

(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借由语言进行传播,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元素极多,对学生意识形态影响极大。英语专业因身处中西文化思想碰撞前沿,思想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学生容易出现价值冲突、信仰迷失、以及道德和行为失范等问题。英语专业课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一方面在于语言学习带来的价值观传播,若不能很好地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和价值冲突,将会影响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提高,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面对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和国外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差异迥然的社会价值取向,我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加强英语专业课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全面提升英语专业大学生政治素质,牢固树立学业有成、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关于我国英语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大学生价值观和思想教育问题,近年来有一批学者做了相关研究。李楠[1]认为加强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也是突破西方价值观“围剿”、弥补核心价值观显性教育不足的客观需要。杨希燕

[2]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英语人才培养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以英语文化扬弃教育为关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归宿。汪国萍

[3]在学科德育的视角下研究英语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英语专业学科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兼顾物与人、师与生等各种因素。胡玲[4]指出目前英语专业课教学中存在培养目标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要求模糊、过度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导不足和教师引导意识弱的问题。可采取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关照教材编写、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武装教师队伍的头脑,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中国优秀文化因素,加强英语专业课“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的建设为对策。宋欣泽[5]等进行了“课程思政”教改工程中学生的参与动机及实践情况的数据调查,认为大部分学生具有较主动的思政参与意识,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对提高其思政兴趣有积极意义,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效果较好,但在结合程度、实践方式等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庞大,各门课程侧重点和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英语》作为英语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课时量大和授课时间长的特征;同时该课程涵盖知识范围广,旨在通过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综合英语》课程天然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和交际策略;以多元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形成,增强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还能通过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笔者总结多年的《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

一、合理利用教材,挖掘“思政”内容

在《综合英语》的教学中,教材是学生接触语言材料一大途径。为了保持语言地道,教材语料多来自于国外,原汁原味的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意识形态。对于隐藏于篇章中的西方意识形态,教师应当引起警惕,在授课同时做好引导工作。如节选丘吉尔演说辞的课文Never Give in,Never,Never,Never(选自《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通过雄浑有力的行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激励国民不畏强敌、团结一心的决心:终将度过至暗时刻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抗击强敌的背景,让这篇课文成为绝佳的思政素材:学习课文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重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以及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全世界尤其是中国人民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让他们明白必须要珍惜前辈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今日盛世,立志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绝不重蹈任人欺凌的覆辙。但是,在赞扬英国人民坚决抵抗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提醒学生,课文中英国所面临的困境与其在战争初期的绥靖政策不无关系。

另一篇课文The Diary of the Unknown Soldier(选自《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则从普通战士的视角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异曲同工地呼应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战争的目标多么宏大,普通百姓面临的都是颠沛流离,骨肉生死不能相见的命运。和平虽然是当世主流,但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将课文学习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能使学生深刻了解和平来之不易:现世和平都源自于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

二、教学内容增加中国优秀文化因素

英语专业教学有时会过于重视英美文化,从而出现学生对本国文化保护意识松懈的现象,导致学生国际化有余、本土化不足。为了便于学生课堂上系统深入的接受中国文化训练与培养,课下有效的巩固与反思,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深挖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课文Chinese Food(选自《综合教程》第四册第六单元)为中国传统文化输入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普通中国人似乎人人都可以参与这个话题,至于深入阐述又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这一话题进行课前广泛了解,课中话题阐述,课后深入讨论,如“如何理解‘治大国如烹小鲜’”。经过这一系列环节,学生们会理解中国人之所以认可“民以食为天”,因为食物不仅使人们免受饥饿,更因为中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蕴含着对待人生和对待世界的态度。

Cultural Encounter(选自《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四单元)虽然讨论的是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可译问题,以及可采取的对策,但这篇文章绝不仅局限于阐述翻译策略。它向学生们提出了至少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对待差异巨大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处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同一性的关系?通过思考和讨论这两个问题,学生们会慎重地考虑在中华文化复兴的时刻,作为外语专业学习者的角色和任务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将自己的所学所长融入国家的发展和复兴?

三、批判利用网络,补充“思政”内容

00 后的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三观。如何能不迷失自我、区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他们面临的一大考验。Alienation and the Internet(选自《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这篇课文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互联网作为便捷的信息交换工具,非但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使得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疏远。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从感知能力和交际能力等方面讨论互联网到底能拉近还是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讨论,学生们清楚地意识到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被人们忽视的巨大弊端,一旦陷于其中会给人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正确对待互联网,不能让一个工具成为人生的主宰。

面对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需要使用者对网络信息具有选择、理解、质疑和评估的能力。只有当学生能经受住信息轰炸,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别是非对错,互联网才能真正作为课堂的补充来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学习Dealing with Aids (选自《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四单元)这篇课文时,学生们很容易会联想到现下的新冠疫情,在网上搜索相关报道时会发现外国媒体就这一主题对中国有许多不实报道。面对不实信息,需要学生具有甄别和筛选的能力,这一过程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事实证明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既能提高英语专业人才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综合素质,又能消解英语专业教育中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渗透的不良影响。但是目前的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未来将从教师思政素质提升,思政评价体系改革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

猜你喜欢
综合英语英语专业专业课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综合英语”课程学习策略探究
教育信息化与高职《综合英语》的深度融合探究